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林辉煌

林辉煌

作品数:40 被引量:359H指数:12
供职机构:华南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9篇经济管理
  • 19篇政治法律
  • 10篇社会学

主题

  • 5篇农村
  • 4篇政权
  • 4篇社会
  • 4篇社会控制
  • 4篇农田
  • 4篇农田水利
  • 4篇法治
  • 4篇村治
  • 3篇信访
  • 3篇政权建设
  • 3篇中国乡村
  • 3篇水利
  • 3篇乡村
  • 3篇乡村治理
  • 3篇民主
  • 3篇内卷化
  • 3篇警务
  • 3篇法律
  • 3篇城镇化
  • 2篇新型城镇化

机构

  • 27篇华中科技大学
  • 13篇华南理工大学
  • 3篇中南财经政法...
  • 1篇江西财经大学
  • 1篇新加坡国立大...

作者

  • 39篇林辉煌
  • 2篇王德福
  • 1篇陈柏峰
  • 1篇陈讯
  • 1篇郑永年
  • 1篇桂华
  • 1篇贺雪峰
  • 1篇欧阳静
  • 1篇吴秋菊
  • 1篇赵晓峰

传媒

  • 4篇中国农业大学...
  • 3篇中国市场
  • 2篇云南行政学院...
  • 2篇法制与社会发...
  • 2篇中共宁波市委...
  • 2篇文化纵横
  • 2篇法律和社会科...
  • 1篇江西财经大学...
  • 1篇开放时代
  • 1篇经济与管理研...
  • 1篇中州学刊
  • 1篇当代财经
  • 1篇人文杂志
  • 1篇中国行政管理
  • 1篇经济社会体制...
  • 1篇重庆社会科学
  • 1篇长春市委党校...
  • 1篇财经政法资讯
  • 1篇北京工业大学...
  • 1篇华南理工大学...

年份

  • 1篇2017
  • 7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 9篇2012
  • 10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8
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水利的依附性:水土关系视阈下的中国农田水利——基于湖北两个村庄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5
2011年
借助区域比较的微观考察与政策变迁的宏观分析等方法,通过对湖北三市10个乡镇的深入调查,我们发现当前中国农田水利已经陷入非常危险的困局,并对造成该困局的内在机制展开细致的研究。文章将水土关系操作化为6个参数,并且提出水土关系的本质在于水利的依附性。通过考察水土关系的变迁过程,指出"土地嵌入水利之中"与"水利嵌入土地之中"使得农田水利能够正常运作,而税费改革与体制改革后的"水利与土地相分离"使得水利无法再依附于土地从而得到治理,这是导致当前水利困局的根本原因。因此只有重新将水利附着在土地之上,才能实现真正的水利治理,从而突破当前中国农田水利的困局。
林辉煌
关键词:依附性
农田水利的“反公地悲剧”研究——以湖北高阳镇为例被引量:29
2011年
在税费改革、水利市场化改革和乡村治理体制改革的综合作用下,高阳镇陷入了集体大水利无法利用的"反公地悲剧",其后果是个体小水利的兴起。现有农田水利治理体制未能充分估计水利体系的特性,未能克服水利体系的"非对称性"和"反公地"特性。农田水利所需的动员型合作在高贴现率社区中本来就难以达成,村庄文化激励和承担协调成本主体的缺失,进一步使水利合作格局崩盘。高收益的水利合作无法达成,高成本的小水利最终成为农民走投无路的选择。政府应当提供制度供给,将分散的农户重整为可以协商的利益主体,引导农民走出困局。
陈柏峰林辉煌
关键词:反公地悲剧农田水利
“乡村江湖”的兴起如何可能
2011年
一、发生在隐秘之处的历史作为一个客观现象,乡村江湖发生得很早。或许这种发生是在隐秘之处静悄悄完成的,亦或者作为一种病态的历史在革命的话语之后已经成为难以启齿的尴尬,乡村江湖很少进入学术的视野。陈柏峰发表在《法律和社会科学》
林辉煌
关键词:理想型宗族社会乡土社会中国乡村社会家庭关系乡土中国
富与穷:变动中的乡村秩序被引量:19
2011年
公元2000年展开的农村税费改革,同时也伴随着村庄资源分布、权力结构和社会地位大规模重组的历史过程。后税改时代的十年,乡村社会没有走向“历史的终结”。国家权力对乡村资源汲取的弱化,也未能保证农民的普遍幸福。与此相反,1980年代初建立于社会均平化基础上的村庄民主,在社会分化的新形势下,却日益呈现出金钱寡头政治的病态。
林辉煌
关键词:基层民主乡村秩序农村税费改革资源分布社会地位
林权制度的法律实践与地方建构——基于粤北高村的调查被引量:2
2012年
林权制度是农地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法律文本上,它主要包含村组集体对于林地的所有权以及农户对于林地的承包经营权。新一轮的林权改革以"物权化、市场化"为指导思想,鼓励彻底的"分林到户",强化农户的承包经营权。然而在宗族村庄,私权化的林权法律并没有获得认可。在当地人的观念中,林权是一种祖业权,由血缘性的宗族社区共同享有,个体农户没有单独的权利。因此,林权制度的法律实践并没有按照文本上的思路展开,而是受到宗族社区的改造,成为一种地方性建构的知识。林权制度的地方建构来源于人们对宗族社区的强烈认同,它深深嵌入基层治理之中,推动地方社会秩序与规范的生成和维系。法律现代化应该较好地接应基层治理的内在需求,而不是盲目地推行格式化的文本规范,这样一种实践的法律制度正是处于大转型的中国农村社会所需要的。
林辉煌
关键词:林权制度林权改革法律实践
法治的权力网络——林乡派出所的警务改革与社会控制(2003-2012)
在中国的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化控制体系和组织化控制体系的弱化使得以公安系统为前锋的专门化控制体系显得日益重要,然而长期存在的官僚化问题和权力自由化问题严重削弱了公安系统在社会控制中的作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安系统从2...
林辉煌
关键词:派出所警务改革社会控制
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从“剥削型”到“保护型”被引量:81
2016年
在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不仅是一种自然的产业结构差异,更是一种国家主导的制度设置。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城乡二元结构因为存在明显的"城市偏向"和对农村的政策歧视而具有某种意义上的"剥削性"。199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的加剧以及国家惠农政策的推行,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剥削性"不断弱化,而"保护性"的功能则不断增强。维持"保护型"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广大农民在市场经济中"进可攻退可守",不仅对农民的利益保障意义重大,而且有利于维护社会结构的弹性,对农村的社会稳定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性的价值。从这个意义讲,国家推行新型城镇化建设,其目标不应是以激进的方式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甚至消灭农村,而应是进一步削弱城乡二元结构的"剥削性",强化其对农民的保护功能。
林辉煌贺雪峰
关键词:城乡二元结构新型城镇化
“引诱效应”:信访的制度结构与法律甄别被引量:9
2017年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以信访作为权利救济的首要武器,而随着信访人群的异军突起,无理信访的数量也开始攀升,信访制度逐渐走向异化。要真正理解信访异化的生成逻辑,需要深入考察信访的制度结构。审判"审判者"的信访结构使得下级单位在处理信访案件时心存顾虑,担心因为处理不善而将自己卷入被信访的漩涡之中。一旦上级单位丧失法律甄别能力,信访"引诱效应"迅速形成,即通过无理信访可以获取不正当的利益从而吸引更多的无理信访,最终导致信访的异化。只有强化法律甄别能力,消除信访的"引诱效应",才能维护信访行为的基本秩序,让真正的冤屈者得到应有的权利救济。
林辉煌
关键词:信访
地方视域中的国家政权建设:实践与反思被引量:6
2011年
文章从地方社会视域中反思国家政权建设实践的区域差异,指出国家政权建设应突破单向度的国家进入-地方回应框架,实现国家性力量与社区性力量的均衡。通过对不同区域基层治理状况的分析可以发现,当下我国基层治理表现出均衡与失衡两种治理型式,均衡型治理存在于宗族力量较强或村民小组完备的地区,缺乏上述社区性力量的地区则陷入治理失衡的困境。这些差异的存在要求国家政权建设应摆脱国家/社会二元对立的单向思维,选择统一又有区别的建设路径,实现乡村社会的善治与稳定。
王德福林辉煌
关键词:国家政权建设
利益动员结构与中国高校智库的兴起被引量:4
2016年
现有研究一般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知识转型来解释近年来高校智库的兴起,然而这两者都只是高校智库兴起的宏观背景,并未揭示高校智库兴起的微观动力机制。借鉴政策执行理论的演进观点,并通过研究中央政府层面、地方政府层面和高校层面的三个案例,可以发现,多元、双向度、动态平衡的利益动员结构是近年来高校智库兴起的微观动力机制,而特定的知识—权力关系是该利益动员结构得以运作和再生产的根本动力。
林辉煌邓淑宜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