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介入
  • 3篇胆道
  • 3篇原发性
  • 2篇引流
  • 2篇引流术
  • 2篇原发性肝癌
  • 2篇消化道
  • 2篇消化道出血
  • 2篇疗法
  • 2篇介入治疗
  • 2篇化道
  • 2篇梗阻
  • 2篇恶性
  • 2篇恶性梗阻
  • 2篇肝癌
  • 2篇并发
  • 2篇出血
  • 1篇胆道感染
  • 1篇胆道外科
  • 1篇胆道外科手术

机构

  • 10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郑州大学第一...

作者

  • 10篇黄可
  • 5篇高万勤
  • 5篇李云东
  • 3篇徐香梅
  • 3篇杨海
  • 2篇候民聚
  • 2篇王超
  • 2篇牛焕章
  • 1篇佟小强
  • 1篇邢桃红
  • 1篇侯民聚
  • 1篇关文华
  • 1篇刘保平
  • 1篇赵蕾
  • 1篇王祖希
  • 1篇程敬亮
  • 1篇张朝文
  • 1篇韩焱

传媒

  • 2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当代医学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中原医刊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中国介入影像...
  • 1篇中外医疗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2
  • 1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6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介入疗法治疗胆道梗阻性黄疸39例
2010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介入疗法治疗胆道梗阻性黄疸的效果。方法 39例恶性肿瘤所致的胆道梗阻性黄疸,经介入疗法在胆道内置入内或内外引流管,对引流胆汁的姑息性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经皮肝穿刺胆道术一次成功率89.7%,并发症率17.9%.达到了减轻黄疸,改善肝功能和相关症状的目的。结论介入疗法治疗胆道梗阻性黄疸,作为治疗恶性肿瘤的综合疗法之一,有助减轻患者痛苦。
黄可佟小强高万勤李云东
关键词:胆道阻塞
介入技术诊治非门脉性消化道出血
2006年
目的探讨介入技术对非门脉性消化道出血的诊治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应用介入技术成功诊治的非门脉性消化道出血患者。结果11例非门脉性消化道出血患者均经介入技术诊断证实,其中4例行明胶海绵动脉栓塞治疗后出血停止,1例行动脉内灌注垂体后叶素出血停止,另6例经外科手术治疗后痊愈。结论对非门脉性消化道出血,介入技术是一种值得选择的微创诊治手段。
高万勤李云东杨海黄可侯民聚张朝文王祖希徐香梅
关键词:介入技术
外周血管介入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探讨外周血管介入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方法分析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股动脉出血1例发生于术后1h;局部血肿8例,术中发现3例,术后发生5例。假性动脉瘤6例,其中3例发现于术后24h内,另3例发现于术后2~3d;动-静脉瘘2例,1例发现于术后12h,经再次压迫、加压包扎10h后闭合;另1例发现时已超过48h,压迫无效,未予特殊处理,嘱患肢限制过度活动,60d后随访观察均自行闭合。结论在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过程中,外周血管并发症只要及时发现、处理得当,预后良好。
黄可
关键词:外周血管并发症
原发性肝癌的介入治疗体会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的放射介入治疗疗效。方法回顾分析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8例中,有2例经介入灌注化疗加栓塞治疗,肿块完全消失;有2例治疗无效,病变进展2个月后死亡;有1例弥漫型肝癌患者病情进展1个月后死亡。其余患者经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均有较明显好转,AFP明显下降,病灶内碘沉积良好,充填均匀,病灶不进一步扩大或有不同程度缩小。结论肝癌介入治疗具有微创、安全、高效的优点,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并延长生存期,是肝癌治疗的重要方法。
黄可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介入
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术后并发胆道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经皮肝胆管引流术(PTBD)或经皮肝胆管内支架引流术(PTIBS)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后并发胆道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共157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首次采用PTBD或PTIBS介入治疗,分类对比临床发病特征、手术方式和术后观察资料。结果共23例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术后并发胆道感染,发生率14.6%。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胆道感染病史、术前黄疸天数、低位梗阻、不全梗阻、支架累及Oddis括约肌、术后胆汁引流不畅是造成术后胆道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术前详细了解病史、依据梗阻平面和程度合理选择介入治疗方法、加强术后观察,能够降低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术后胆道感染的发生率。
黄可关文华韩焱赵蕾臧志娜
关键词:恶性梗阻性黄疸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胆道感染
原发性肝细胞癌首次TACE术前疾病不确定感与希望水平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首次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术前的疾病不确定感与其希望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Mishel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UIS)、Herth希望量表(HII)对46例HCC患者首次TACE介入治疗前进行调查。结果:首次TACE术前疾病不确定感的总体均分(70.65±14.67)分,属中等水平;希望水平的总体均分(27.17±6.89)分,亦属于中等水平;二者呈负相关性(r=-0.946,P<0.01)。结论:HCC患者因对TACE治疗及疾病本身的不确定感直接影响了其希望水平,TACE的疗效、HCC的预后是影响疾病不确定感和希望水平的主要因素。
黄可
关键词:原发性肝细胞癌疾病不确定感
肾动脉栓塞术作为姑息疗法在中晚期肾癌治疗中的应用:附2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评价肾动脉栓塞术作为姑息疗法治疗中晚期肾癌的效果。方法 2009年2月—2011年12月共28例中晚期肾癌患者在我院接受经皮肾动脉栓塞治疗,栓塞剂选用明胶海绵颗粒、弹簧圈和(或)聚乙烯醇微粒球。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肾动脉栓塞的疗效。结果对28例患者进行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其中22例采用栓塞剂及抗癌药物栓塞,6例仅用栓塞剂进行栓塞。术后所有患者症状消失或显著减轻,无明显并发症。结论作为姑息疗法,经皮肾动脉栓塞疗法治疗中晚期肾癌安全有效。
黄可高万勤李云东
关键词:肾肿瘤
Budd-Chiari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长节段血栓及上消化道出血的介入治疗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Budd-Chiari综合征(BCS)合并下腔静脉长节段血栓及上消化道出血的介入治疗方法,评价下腔静脉多支架顺序置入固定血栓+下腔静脉成形术+肝静脉成形术的治疗价值。资料与方法搜集2009年1月至2011年3月6例BCS合并下腔静脉长节段血栓及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控制稳定1周后,均以如下介入方法治疗:下腔静脉多支架顺序置入固定血栓+下腔静脉成形术+必要时肝静脉成形术。术后予以抗凝并随访。结果 6例患者以下腔静脉多支架顺序置入压迫血栓+下腔静脉成形术+必要时肝静脉成形术治疗,均获成功。近中期临床疗效明显。主要并发症为无症状性肺栓塞,共2例。无手术致死病例。结论下腔静脉多支架顺序置入固定血栓+下腔静脉成形术+肝静脉成形术,对治疗BCS合并下腔静脉长节段血栓及上消化道出血是安全、有效的,可以作为BCS伴下腔静脉长节段血栓及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选择。
牛焕章高万勤程敬亮李云东黄可杨海王超徐香梅候民聚刘保平
关键词:BUDD-CHIARI综合征消化道出血
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生存率的对比分析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介入生存率的因素。方法回顾我科2001年1月至2005年3月,采用肝癌介入治疗肝癌患者276例。2组病例进行随访5年,观察2组病例1、3、5年生存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2组病例1、3、5年生存率P<0.01有显著的差异性。结论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后的生存率与肿瘤的大小和肿瘤的临床分期有着直接的关系,肿瘤体积越大、肿瘤分期越重的患者生存率逐步下降。
黄可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生存率
改良式经皮肝穿刺胆道内外引流术治疗高位胆道恶性梗阻效果的初步临床观察被引量:14
2011年
目的探讨改良式经皮肝穿刺胆道内外引流术(PTBIED)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3年之间连续就诊的,经影像检查(部分经病理检查)证实为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患者纳入研究。其中,胆道梗阻部位在肝门部至胆总管近段,残留的胆总管长度〉3cm,血清总胆红素(TBIL)≥70μmol/L的患者,纳入试验组,行改良式PTBIED;符合前述条件但不愿行改良式PTBIED的患者和低位恶性胆道梗阻的患者纳入对照组,按常规行传统式FFBIED。试验组患者根据术中造影,对胆道外引流管增加侧孔改造,将改造后的引流管头端置入残留的肝总管或胆总管,同时将增加的侧孔置于梗阻近侧扩张的胆管内。记录手术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肝功能、血常规及并发症情况。术后随访至患者死亡。本研究中,2组患者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Х^2检验,生存时间的比较采用生存分析。结果46例患者被纳入本研究。其中21例行改良式PTBIED,25例行传统PTBIED,2组患者均手术成功,无手术相关死亡。2组患者在皮肤瘙痒、纳差、腹胀、腹痛等临床症状改善方面相似,术后胆汁日平均引流量[试验组(521±136)ml/d,对照组(606±159)ml/d(t=1.930,P〉0.05)]、血清TBIL下降水平[试验组(87±51)μmol/L,对照组(105±66)μmol/L(t=1.061,P〉0.05)]、中位生存期[试验组7.7个月,对照组6.9个月(Х^2=0.610,P〉0.0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对照组白细胞计数为(10.9±5.2)×10^9/L,较术前的(7.8±2.9)×10^9/L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06,P〈0.05);试验组术前为(8.2±3.4)×10^9/L,较术后的(7.4±2.6)×10^9/L明显降低(t=2.649,P〈0.05)。术后试验组患者未出现十二指肠液反流现象,1例发生胆道感染;对照组11例患者发生十二指肠�
牛焕章高万勤李云东黄可杨海王超徐香梅邢桃红候民聚
关键词:胆汁淤积肝外胆道外科手术引流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