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刚
- 作品数:41 被引量:207H指数:8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血管生长素基因转染5-氮胞苷诱导后的骨髓基质细胞移植于缺血心肌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4
- 2002年
- 目的 利用编码血管生长素基因的腺病毒 (Ad .ANG)转染 5 氮胞苷 (5 aza)诱导骨髓基质细胞 (BMSC) ,移植于大鼠缺血心肌后对心功能的保护和促血管新生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Lewis大鼠的骨髓基质细胞 ,使用 3μmol/L的 5 aza体外强化诱导 2 4h ;然后在 5 0倍的转染倍数 (病毒数 /靶细胞 )下 ,用Ad .ANG转染诱导BMSC。通过ELISA方法检测其对ANG的表达和分泌。然后将其移植于结扎了冠状动脉前降支的Lewis大鼠缺血心肌内 (组Ⅰ )。同时设置单纯细胞移植组 (组Ⅱ )和基因治疗组 (组Ⅲ ) ,以注射无血清培养基的实验动物为对照组 (组Ⅳ )。通过心脏射血分数 (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等超声指标研究其对心功能的保护作用 ;另外通过免疫组化、电镜研究细胞存活、分化和血管新生情况。结果 Ad ANG转染BMSC后 ,在培养上清中ANG大量出现 ,4~ 7d时达到表达高峰 ,15d后仍可检测到蛋白质表达。移植于缺血心肌 4周后 ,组Ⅰ和组Ⅱ缺血区的移植细胞大部分分化为心肌样细胞 ,组ⅠEF改善程度明显好于组Ⅱ (P <0 0 5 )、组Ⅲ (P <0 0 1)和组Ⅳ (P <0 0 1) ,在促血管新生方面 ,组Ⅰ也明显优于以上 3组 (组Ⅰ 36 3个 /HPF ;组Ⅱ 10 5个 /HPF ;组Ⅲ 2 3 1个 /HPF ;组Ⅳ 0 9个 /HPF)。结论 转染Ad ANG后的BMSC移植于缺?
- 李志刚梅举张宝仁
- 关键词:血管生长素基因转染5-氮胞苷骨髓细胞
- 气管原发性肿瘤的外科治疗(附13例报告)
- 2009年
- 目的:总结气管原发性肿瘤外科治疗经验,探讨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总结2007年5月-2009年1月收治的13例行外科治疗的气管原发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疗效及影响因素。病理学包括腺样囊性癌8例,黏液表皮样癌2例,上皮-肌上皮癌2例,鳞状细胞癌1例。结果:10例气管肿瘤患者经右胸后外侧切口完成手术,其中8例行气管袖状切除加端-端吻合术,1例行袖式右全肺切除加左主支气管-气管端-端吻合术,1例行隆突切除-隆突重建。另有1例经颈部衣领切口、2例经胸骨正中切口完成手术,均为一期切除后重建。鳞状细胞癌患者有1枚淋巴结转移,其余患者淋巴结均为阴性。2例患者术后出现左侧喉返神经麻痹,无其他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时间平均(9.7±0.5)d。平均随访(6.8±2.1)个月,无肿瘤复发。结论:手术切除是治疗气管原发性肿瘤的有效方法,病理类型及切除范围对患者术后远期生存率有很大影响。
- 李志刚陈和忠金海
- 关键词:气管肿瘤外科治疗
- 国产C-L双叶机械瓣动物实验结果被引量:5
- 2007年
- 目的:评价国产C-L双叶机械瓣的动物实验结果。方法:选择杂交绵羊6只为实验动物,在体外循环下将直径23mm的C-L双叶机械瓣植入其二尖瓣位置,通过观察术中的有创血流动力学表现、术后长期成活率、超声多普勒血流动力学表现和病理检查,全面评价C-L双叶瓣的生物相容性和血流动力学表现并与目前使用的同类瓣膜进行比较。结果:瓣膜植入顺利,3只动物存活超过3个月,术后早期左房压仅有轻度升高(术前10.8 mmHgvs术后13 mmHg)。超声检测显示瓣膜活动良好,在峰流速(C-L瓣218 cm/svsCarbomedic瓣210 cm/s)、峰值跨瓣压差(C-L瓣19.2 mmHgvsCarbomedic瓣18 mm-Hg)、有效瓣口面积、返流量等指标上与同类进口瓣膜无显著性差异;病理结果显示在其他重要器官内未见明显微血栓形成。结论:C-L双叶瓣的生物相容性和血流动力学性指标满意,与同类进口瓣膜相比无显著差别。
- 李志刚张宝仁梅举韩林王连才王尔松徐志云
- 关键词:血流动力学生物相容性
- 含血持续灌注加开放前温血灌注在危重瓣膜病人中的应用被引量:4
- 2001年
- 目的:探讨应用含血心肌保护液持续灌注加主动脉开放前温血加甘露醇持续灌注在危重瓣膜病人手术中心肌保护的效果。方法:对159例连续危重瓣膜置换术的病人进行分析,实验组(组Ⅰ)83例,采用中度低温含血心肌保护液持续灌注加主动脉开放前温血+甘露醇持续灌注;对照组(组Ⅱ)76例,采用单纯中度低温含血心肌保护液持续灌注。观察心脏自动复跳率,心脏停跳、主动脉阻断、辅助时间,应用持续左心功能监测仪(CCO)观察左心功能的变化,计算氧摄取率,测定血浆丙二醛(MDA)及心肌酶CK的变化。结果:两组心脏停跳良好,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明显差异。心脏自动复跳率组Ⅰ为100.0%,组Ⅱ为68.4%(P<0.01);主动脉阻断、辅助时间及心肌氧摄取率无明显差异;心脏停跳时间组工较组Ⅱ缩短(11.4±3.2)min;CCO显示术后左心功能组Ⅰ较组Ⅱ恢复快;MDA的变化组Ⅰ较组Ⅱ产量低(P<0.05)。结论:采用含血心肌保护液持续灌注加主动脉开放前温血加甘露醇持续灌注的心肌保护方法,能够明显减轻术后早期再灌注损伤,加快术后左心功能恢复。
- 王军徐美英李志刚王连才朱家麟郝家骅徐志云张宝仁
- 关键词:温血灌注心肌保护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
- 开放法治疗Ⅲ型原发性化脓性肋软骨炎10例
- 2009年
- 原发性化脓性肋软骨炎是由细菌感染所致的肋软骨化脓性炎症,若不及时治疗常导致病情恶化,严重影响日常生活。Ⅲ型原发性化脓性软骨炎以双侧肋软骨受累、感染范围广、重建难度大、患者一般情况差为特点,在治疗上更具难度。
- 蒋文庆洪建普姜楠詹国清许小丽何峰李志刚陆芳林
- 关键词:开放法肋软骨炎
- 垂体腺瘤的伽玛刀治疗被引量:9
- 1999年
- 目的:评估伽玛刀(γ-刀)手术对垂体腺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92例垂体腺瘤患者,用1.5T磁共振和γ-plan计算机联网定位,Leksel伽玛刀实施放射外科手术。肿瘤直径3.8~51.1mm,平均16.3mm,处方剂量9~35Gy,平均21.6Gy。结果:本组获随访204例(12~34个月,平均21个月),肿瘤消失39例(19.1%),缩小156例(76.4%);激素值恢复正常14例(11.8%),较术前下降94例(79.6%);临床症状改善190例(93.1%),9例症状加重,3例肿瘤增大,2例开颅手术,1例死亡。结论:γ-刀是治疗垂体腺瘤安全、有效的一种方法,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对Ⅲ级以上肿瘤应首选手术治疗,γ-刀治疗后有可能加重垂体功能低下或诱发垂体危象。
- 梁军潮吴鸿勋吴声伶覃子衡傅相平徐欣李林刘德平李志刚胡静君
- 关键词:垂体腺瘤立体定向放射手术伽玛刀治疗
- 电视胸腔镜辅助食管平滑肌瘤摘除术被引量:7
- 2011年
-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辅助手术在食管平滑肌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至2009年1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87例食管平滑肌瘤患者在电视胸腔镜辅助下行食管平滑肌瘤摘除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1例,女26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38.2岁。食管中段平滑肌瘤66例,下段9例,上段12例。肿瘤最小直径约0.5cm,最大体积约10.5cm×5.2cm×4.0cm,均为食管壁内型和纵隔型。87例患者中在全电视胸腔镜辅助下行食管平滑肌瘤摘除术80例;另7例术中采用辅助小切口完成手术。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恢复顺利,无死亡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第1d进流质食物,术后第3d进普通食物。术后病理检查:均为食管平滑肌瘤。随访81例,随访时间6个月~6.5年,平均3.8年,食管平滑肌瘤无复发。结论电视胸腔镜辅助下行食管平滑肌瘤摘除术是食管平滑肌瘤首选的治疗方法,对食管平滑肌瘤直径>1.0cm者,应积极在电视胸腔镜下手术摘除。
- 陈和忠金海杨立信李志刚徐志云邹良建
- 关键词:食管平滑肌瘤电视胸腔镜外科手术
- T1b期食管癌手术方式的选择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评价微创食管癌切除术在T 1b期食管癌外科治疗中相对传统开放手术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胸科医院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连续性收治的168例T1b期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接受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微创组(胸腔镜行食管切除,腹腔镜腹腔操作或开放腹腔操作游离胃,行颈部食管胃吻合)69例和开放组(行传统开放手术)9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及术后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术后住院时间的因素。结果微创组患者无术中中转开胸病例。与开放组比较,微创组术中清扫淋巴结数目(中位数12枚/例比9枚/例, P=0.004)较多;术后肺炎[5.8%(4/69)比21.2%(21/99),P=0.011]和胸腔积液[8.7%(6/69)比23.2%(23/99),P=0.027]发生率较低;术后住院时间(中位数11 d比14 d,P=0.041)较短;但微创组有1例患者镜下切缘为阳性。微创组术后30 d内无死亡病例;而开放组1例患者因吻合口瘘胸腔感染致呼吸衰竭死亡。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喉返神经麻痹、吻合口瘘及手术治疗方式是影响患者住院时间的主要因素(均P<0.05);微创手术是患者住院时间缩短的保护因素(P=0.013)。结论建议T1b期食管癌选择胸腹腔镜食管癌切除术。
- 郝曙光李志刚方文涛茅腾赵珩仲晨曦
- 关键词:开放手术
- 伽玛刀治疗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 1998年
- 梁军潮吴鸿勋徐欣李林吴声伶傅相平覃子衡刘德平李志刚胡静君
-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放射疗法
- 开放前热血加甘露醇灌注在危重心脏瓣膜疾病患者术中的应用被引量:4
- 2001年
- 目的 为了较好地进行心肌保护 ,研究主动脉开放前热血加甘露醇灌注在危重心脏瓣膜病患者体外循环术中的应用。 方法 选取我院 1998年 6月~ 1999年 6月间 80例心脏瓣膜病患者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 40例 ,常规行二尖瓣和 /或主动脉瓣置换术。两组均采用中度低温含血心肌保护 ,实验组于主动脉开放前给予热血加甘露醇灌注。比较两组患者体外循环术后心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在自动复跳率、主动脉开放后体外循环时间、2 4小时内心排血指数恢复速度、肌酸激酶下降幅度等指标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0 .0 5 ) ,在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ICU滞留时间、正性肌力药物使用率、手术死亡率等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 (P>0 .0 5 )。 结论 主动脉开放前热血加甘露醇灌注能明显减轻再灌注损伤 ,加快术后早期心功能恢复。
- 李志刚王军王连才张宝仁
- 关键词:热血甘露醇体外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