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伟玲

作品数:20 被引量:66H指数:5
供职机构:南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吴阶平医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妊娠
  • 6篇子宫
  • 3篇子宫腺
  • 3篇子宫腺肌
  • 3篇腹腔
  • 2篇血清
  • 2篇阴道
  • 2篇预后
  • 2篇妊娠期
  • 2篇手术
  • 2篇输卵管
  • 2篇输卵管妊娠
  • 2篇术后
  • 2篇子宫腺肌病
  • 2篇腺肌病
  • 2篇卵巢
  • 2篇米非司酮
  • 2篇肌病
  • 2篇宫颈
  • 2篇非司酮

机构

  • 17篇海门市人民医...
  • 7篇南通大学
  • 1篇青岛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作者

  • 20篇刘伟玲
  • 5篇陆雅萍
  • 4篇李萍
  • 4篇陈芷青
  • 2篇黄森
  • 1篇王娟
  • 1篇尹福波
  • 1篇王小虎
  • 1篇韦德英
  • 1篇王雯
  • 1篇朱晓丹
  • 1篇成健
  • 1篇陆亚萍
  • 1篇袁美芳
  • 1篇陈小芳
  • 1篇张丽芹

传媒

  • 3篇交通医学
  • 2篇中国妇幼保健
  • 2篇现代中西医结...
  • 2篇南通医学院学...
  • 1篇中华围产医学...
  • 1篇上海医药
  • 1篇中国内镜杂志
  • 1篇山东医药
  • 1篇新医学
  • 1篇河北中西医结...
  • 1篇现代肿瘤医学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药品评价
  • 1篇中国计划生育...
  • 1篇中华产科急救...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3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6
  • 2篇2004
  • 4篇1999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产道血肿21例临床分析
2004年
刘伟玲
关键词:产道血肿分娩方式发病诱因
血清C-反应蛋白及糖化血红蛋白与妊娠期糖尿病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2
2017年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糖化血红蛋白(Hb A1c)与妊娠期糖尿病(GDM)的相关性,为早期诊断和筛查GDM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5年12月于海门市人民医院进行产前检查(产检)的孕妇109例,入选者均于妊娠24~28周进行GDM筛查,均进行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根据结果将孕妇分为两组:GDM组(66例)及正常糖耐量(NGT)组(43例)。测定并比较两组孕妇血清Hb A1c及CRP水平。结果 GDM组患者血清CRP及Hb A1c水平明显高于NG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11、89.48,P<0.05)。GDM危险因素中孕前体质指数(BMI)、有无糖尿病(DM)家族史及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与血清CRP水平相关(t=16.87、10.12、11.10,P<0.05);孕前BMI、有无DM家族史、不良孕产史及PCOS与Hb A1c水平相关(t=5.83、5.21、2.73、12.68,P<0.05);GDM组患者血清CRP与Hb A1c的秩相关分析显示两者存在正相关(r=0.51,P=0.025)。结论血清CRP和Hb A1c联合检测可作为GDM早期诊断和筛查的有价值指标。
陆雅萍刘伟玲
关键词:妊娠期糖尿病C-反应蛋白糖化血红蛋白
腹腔镜术与剖腹手术治疗输卵管妊娠的比较被引量:1
2004年
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输卵管妊娠 6 7例和剖腹手术治疗输卵管妊娠 6 0例 ,结果腹腔镜手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应用抗生素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剖腹手术组 (P均 <0 .0 1)。行保守性手术者术后复通率腹腔镜组 30例明显高于剖腹组 10例。腹腔镜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 。
刘伟玲陈芷青
关键词:输卵管妊娠电视腹腔镜手术剖腹手术
宫颈部分切除加阴道前后壁桥式修补治疗子宫脱垂23例临床分析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探讨宫颈部分切除加阴道前后壁桥式修补治疗子宫脱垂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对42例子宫I、II度脱垂合并宫颈延长、阴道前后壁膨出患者分别采用传统曼氏手术即宫颈部分切除加阴道前后壁修补19例(传统组),宫颈部分切除加阴道前后壁桥式修补术23例(桥式组)。结果:随访2年传统手术组19例4例复发,桥式组23例无复发,桥式手术组23例均愈合良好,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成功率100%。结论:宫颈部分切除加阴道前后壁桥式修补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复发率低、提高性生活质量等优点,尤其适合年轻女性,值得临床推广。
刘伟玲倪贤才
关键词:子宫脱垂
输卵管妊娠腹腔镜保守手术治疗和化学药物保守治疗疗效对比观察被引量:23
2011年
目的对比观察腹腔镜保守手术和化学药物对输卵管妊娠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7年6月~2009年2月收治的94例输卵管妊娠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46),观察组予腹腔镜保守手术,对照组予甲氨蝶呤-米非司酮化疗,对两组出院时情况及随访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7.92%,对照组为93.48%。观察组住院时间及出院时血HCG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侧输卵管通畅率和再次宫内孕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同侧异位妊娠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与化学药物保守治疗相比,尽管腹腔镜保守手术预防再次同侧异位妊娠的效果不明显,但仍具有明显优势,是输卵管妊娠保守治疗中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
刘伟玲
关键词:输卵管妊娠腹腔镜保守手术
宫颈妊娠6例临床分析
1999年
宫颈妊娠是比较少见的特殊部位的妊娠。由于宫颈解剖和结构不同于宫体,常发生难于控制的大出血、休克,严重威胁妇女生命,现将我院1991~1998年收治的6例宫颈妊娠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宫颈妊娠6例,占同期异位妊娠1.24%(6/482),年龄26~43岁,平均33岁。 孕产史 经产妇5例,未产妇1例,孕次最多8次,平均孕次5.8次,产次最多3次,行人流术最多6次,有子宫下段剖宫产史2例,有产后胎盘残留刮宫史1例。 临床症状及并发症 停经:分别为11^(+3)、10^(+2)、8(+1)、8^(-3)、8^(-3)、7^(-2)周;阴道流血:不规则少量流血3例,人流术中阴道大出血2例,药流后反复阴道中等量流血1例;贫血、休克:失血性贫血4例,失血性休克2例。
刘伟玲
关键词:宫颈妊娠并发症
“U”形子宫切除成形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价值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U"形子宫切除成形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07年8月至2014年10月在海门市人民医院妇科住院手术且均经术后病理证实为子宫腺肌病的患者118例,根据病灶范围及患者个人意愿分为3组:研究组(58例)患者接受"U"形子宫大部切除术;对照组1(28例)接受局部腺肌病病灶切除术;对照组2(32例)接受全子宫切除术。分别测定3组手术前后性激素水平及卵巢间质动脉血流,记录研究组和对照组1治疗前后的痛经情况及经量变化。结果研究组术后痛经消失或缓解率及经量减少值均高于对照组1(P<0.05)。研究组、对照组1卵巢血流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及搏动指数(pulse index,PI)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2治疗后6个月的卵巢血流RI及PI值明显较术前增高(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1手术前后血清性激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2术后血清雌二醇明显降低,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水平明显升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形子宫切除成形术能更大限度地切除浸润的腺肌病灶,缓解痛经症状,且对女性内分泌功能影响小,不改变术后盆底组织结构,满足患者的心理及生理需要,是治疗子宫腺肌病有价值的保守性手术方法。
陆雅萍黄森陈芷青李萍刘伟玲
关键词:子宫腺肌病卵巢血流卵巢功能
安定合丁卡因在人工流产中的应用
1999年
刘伟玲
关键词:丁卡因人工流产
子宫腺肌病“U”形子宫切除成形术45例临床评价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探讨"U"形子宫切除成形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价值。方法:79例子宫腺肌病患者分为两组,研究组45例行"U"形子宫切除成形术,对照组34例行全子宫切除术,分别测定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的雌二醇、睾酮、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催乳素等血清性激素及糖链抗原125(CA125)水平,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等围手术期指标,超声监测术后卵泡发育,并进行临床随访。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术后痛经消失或明显缓解,月经量减少,且卵泡发育与性激素的水平基本不受影响。对照组术后6个月及12个月出现性激素水平下降,术后12个月的盆腔超声发现8例患者存在卵泡发育障碍,5例出现绝经综合征症状,2例发生残留卵巢综合征。结论:"U"形子宫切除成形术作为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保守性手术方法,可使痛经消失或明显缓解、月经量减少,对内分泌功能影响较轻,近期疗效良好。
陆雅萍刘伟玲黄森陈芷青尹福波韦德英
关键词:子宫腺肌病性激素糖链抗原125超声检查
胎儿小下颌畸形病例的临床特点及妊娠结局:52例分析
2024年
目的总结胎儿小下颌畸形病例的临床特点及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至2022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山东省妇幼保健院和南通大学附属南通妇幼保健院诊断的所有胎儿小下颌畸形病例52例。总结小下颌畸形病例的临床特征、遗传学检测结果及妊娠结局。根据是否合并其他系统畸形分为非孤立性小下颌畸形(49例)和孤立性小下颌畸形(3例)。非孤立性小下颌畸形病例根据是否合并腭裂分为腭裂组(21例)和非腭裂组(28例),比较组间的临床特征。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非孤立性小下颌畸形胎儿合并1~6个系统畸形,最常见颜面部畸形(59.2%,29/49),其他依次是循环系统(51.0%,25/49)、肌肉骨骼系统(44.9%,22/49)、神经系统(34.7%,17/49)、消化系统(12.2%,6/49)和泌尿系统畸形(8.2%,4/49)。(2)52例中的9例进行了遗传学检测,均为非孤立性小下颌畸形,其中6例检出遗传学异常。(3)47例选择引产终止妊娠;另5例继续妊娠并活产分娩(胎儿均为非孤立性小下颌畸形),1例由于合并多发畸形生后即放弃救治,另外4例需要机械通气辅助呼吸(2例放弃治疗;2例生后手术治疗,门诊随访1年预后良好)。(4)腭裂组与非腭裂组比较:腭裂组胎儿羊水过多[28.6%(6/21)与3.6%(1/28),Fisher精确概率法,P=0.033]和确诊Pierre Robin序列征的比例均高于非腭裂组[85.7%(18/21)与7.1%(2/28),Fisher精确概率法,P<0.001]。结论产前超声检出胎儿小下颌畸形时需全面筛查有无其他系统畸形,尤其是腭裂,同时建议完善遗传学检测。合并多系统畸形的小下颌胎儿常预后不良。小下颌畸形胎儿出生时需做好抢救准备,避免发生呼吸困难而致不良结局。
陆雅萍王雯靳元元刘伟玲黑国真朱晓丹王小虎
关键词:小下颌畸形腭裂遗传学检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