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维翰
- 作品数:4 被引量:22H指数:3
-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土壤有机碳特征
- 本文以岷江上游理县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地区不同海拔不同林分下土壤为研究对象,根据海拔高度划分为典型干旱河谷地段、交错带和山地森林段,并分别在每个地段分别选取代表性植被类型,开展植被调查和土壤取样分析,探讨不同海拔不同...
- 伍维翰
- 文献传递
- 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不同植被枯落物水文效益研究被引量:7
- 2009年
- 对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的6种植被类型枯落物的水源调蓄功能及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6种植被类型按枯落物贮量大小排序为青冈次生林(46.20 t/hm2)>杨柳阔叶林(23.46 t/hm2)>针阔混交林(20.51t/hm2)>岷江柏幼林(16.02 t/hm2)>次生灌丛(11.17 t/hm2)>荒草坡(9.23 t/hm2),按枯落物层最大持水量、最大拦蓄量和有效拦蓄量大小排序均是青冈次生林>杨柳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岷江柏幼林>次生灌丛>荒草坡;在整个持水过程中,前2 h内各林分枯落物层吸水作用较强。
- 程良爽宫渊波关灵伍维翰刘敏
- 关键词:枯落物水文效益植被类型
- 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9
- 2010年
- 为了解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以交错带森林段及其下缘地段为研究对象,选取干旱河谷段封禁造林地为参照,分析了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的特征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在交错带中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以及蛋白酶的活性均随着海拔的升高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而土壤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随海拔的升高先增多后减少。通过对交错带山地森林下缘3种植被恢复模式研究表明,恢复植被能显著提高土壤的养分,增加土壤的生物活性。同时,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变化均具有明显的空间层次现象,即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呈降低的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4种土壤酶活性均与土壤pH呈负相关关系,与土壤其他养分呈正相关关系,说明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受植被、pH值、土壤养分和含水量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可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的指标。
- 易海燕宫渊波伍维翰文维全陈林武张健
- 关键词:植被恢复土壤微生物量土壤酶
- 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固氮菌群落结构的影响被引量:6
- 2011年
- 以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5种植被恢复模式的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土壤固氮菌群落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5种不同植被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存在显著差异且根际土壤含量大于非根际土壤,依次为:青冈次生林>灌木林>刺槐林>人工幼林>针阔混交林;DGGE图谱显示,5种植被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固氮类群有一条明显的共有条带,其中刺槐林和灌木林的固氮菌多样性最高;多样性指数、群落丰富度分析表明,灌木根际土壤固氮菌的群落种群结构最丰富,其次为刺槐;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植被恢复的10种供试土壤样品分为4大类群。总之,自然恢复(青冈林和灌木林)效果好于人工林(刺槐林、人工幼林、针阔林);3种人工林相比较,刺槐林比其它两种人工林更有利于提高微生物生物量及土壤固氮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在人工幼林地采取的封禁措施也有利于植被恢复。
- 钟熙敏宫渊波陈林武伍维翰房建佳张振恒程良爽
-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变性梯度凝胶电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