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昶
- 作品数:60 被引量:353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建筑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 珠海市乡村人居林的文化特征研究被引量:3
- 2018年
- 文章探讨了珠海乡村地区常用树种与自然条件、历史文化、民俗习惯之间的联系,总结珠海乡村人居林具有实用性、包容性和崇信性的文化特征;不同树种依据其文化内涵侧重可分为宗教、风水、寓意、民俗和实用5个文化功能类型;文章还分析了村庄聚落格局及建筑等文化因素对乡村人居林配置的影响,为营造适合珠三角地区传统文化习俗的乡土景观提供参考和借鉴。
- 孙睿霖梁冰晶王成张昶姜莎莎唐赛男
- 关键词:乡村绿化岭南文化乡土景观
- 京津冀地区城乡森林建设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被引量:10
- 2018年
- 森林生态建设是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对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意义重大。文章在多年开展北京、石家庄、保定、唐山等京津冀地区森林生态建设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本地区近期城市森林建设、城市绿地建设、乡村生态建设等存在的现实与潜在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分析了12个比较普遍和突出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 王成张昶孙睿霖金佳莉
- 关键词:城乡绿化
- 北京的北部城市森林树冠覆盖特征被引量:10
- 2015年
- 应用RS和GIS技术,参考国外城市林木树冠覆盖分类系统,通过解译2013年8月worldview卫星影像,提取北京的北部林木树冠覆盖斑块,分析北部"城-郊"带森林景观格局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树冠覆盖率为23.47%,其中4~5环路内因为存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林木树冠覆盖率最高(28.57%);远郊区(5~6环)因绿地斑块质量差,导致林木树冠覆盖率最低(21.47%)。道路绿地在9种用地类型中树冠覆盖面积最大,对整体树冠覆盖贡献也最大。2树冠覆盖斑块具有特大斑块面积的数量少、小斑块面积数量大的特点。小斑块、中斑块、大斑块和特大型斑块,分别占斑块总量的23.07%、23.93%、9.7%和43.3%。3特大斑块主要位于4环路以北的城郊地区,2环路内老城区以小斑块数量占优势,这一方面反映城市中心区建设用地紧张的现状,另一方面说明近年开展的"北京平原区百万亩造林工程"颇有成效。4研究区潜在树冠覆盖14.11%,其中远郊区潜在树冠覆盖斑块数量最多、面积最大,说明城市郊区是未来城市森林建设的重点区域。
- 姚佳贾宝全王成张昶杜万光蒙宽宏
- 不同绿地类型植物色彩的配置与应用被引量:2
- 2022年
- 为提升植物景观视觉效果,阐述了植物色彩配置的相关理论,从协调性、对比性、均衡性、季相性4个方面分析了色彩在植物景观中的配置原则,探讨了植物色彩在道路绿化、居住区绿化、公园绿化中的应用,以期为植物景观营造和质量提升提供借鉴。
- 韩文静张昶
- 关键词:道路绿化居住区绿化公园绿化
- 植物种类及视觉面积对河岸景观的影响——以通州运河森林公园为例被引量:9
- 2019年
- 文章针对北京平原城市河岸森林资源景观功能与视觉质量提升的需求,结合主观美景度评价方法,重点利用客观的眼动分析方法分析景观视觉质量及其植物影响,结果表明:1)增加水生植物能够提高河岸杨柳景观的美景度,作用最好的是芦苇,其次是荷花、千屈菜;2)河岸杨柳景观美景度值从春季到冬季在季节内波动式上升,但在3月、8月、11月季节交替月份出现下降拐点,且冬季至次年春季是美景度值最低的时段;3)河岸杨柳景观有叶期(4—11月)比落叶期(12月—次年3月)视觉注视时间长,且水生植物群落比杨柳群落能够获得更多的注视(其中芦苇、荷花、千屈菜的视觉吸引力依次递减);4)杨柳景观的观赏视线范围广泛,但注视点长时间停留在水体、杨树、柳树、水生植物群落的交界区域;5)减少杨树视觉面积比例能够提升河岸杨柳景观林的视觉质量,但存在28%的临界值,低于该值时,观测者持续注视集中点会向杨柳树群落范围外转移,杨柳群落会失去河岸景观的主体优势。
- 张昶王涵王成
- 关键词:美景度
- 乡村庭院植物景观演变特征研究被引量:9
- 2018年
- 文章对比分析了珠海市传统型和现代型乡村的庭院植物特征,以及引起其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珠海传统型乡村的庭院植物种类有30种,现代型乡村为42种,现代型较传统型增加了12种,但庭院植物数量呈减少趋势;2)乡村庭院植物的空间布局总体呈现出"由院内向院外、由中心向角落"的变化趋势;3)珠海传统乡村庭院植物主要以果树为主,经济食用功能植物占81.8%,而现代乡村庭院在传承原有植物功能的基础上,对植物观赏性有了更多的关注,观赏功能植物占45.5%,而经济食用型植物降低至36.3%;4)传统型乡村的庭院生态空间率、平均绿化覆盖率、绿斑数量和平均绿斑面积分别为12.24%、10.26%、142.2个和8.81 m2,而现代型乡村则分别为4.08%、4.97%、92.4个和5.98 m2,均呈明显下降趋势,植物体量上也趋向于小型化;5)文化驱动影响下,追求居住空间最大化和效仿绿化模式城市化是乡村庭院植物特征变化的重要因素。最后,文章基于分析结果对珠海乡村庭院景观建设提出了建议。
- 唐赛男唐赛男王成孙睿霖
- 关键词:植物功能
- 论林业生态文化建设对生态文明社会构建的作用被引量:15
- 2014年
- 从解读文化的本质入手,在历史观层面上,阐明了生态文化转变为社会主导文化是生态文明社会构建的驱动性内因。围绕社会主体、社会实践、社会文明、社会文化,综合性地分析了生态文化建设是如何促使与实现这一转变的。在明确林业生态文化及其建设内涵与特点的基础上,从自身优势层面总结了林业生态文化建设对生态文明社会构建的4个意义:(1)林业生态文化载体多样,内容丰富,影响范围广泛;(2)林业生态文化源于自然,亲和力强,传播效果显著;(3)林业生态文化形式多样,贴近生活,公众容易接受;(4)林业生态文化作用综合,辐射面广,间接效益巨大。
- 张昶王成
- 关键词:生态文明
- 夏季3种生境森林内空气颗粒物变化特征被引量:12
- 2017年
- 研究不同生境类型城市森林内空气颗粒物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休闲保健型城市森林的营造提供理论依据。于2015年夏季对深圳园山山麓(SL)、河谷(HG)和山脊(SJ)3种典型生境类型城市森林内的空气颗粒物(TSP、PM10、PM2.5、PM1)进行昼夜24 h监测,并同步观测气象因子,分析3种森林内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深圳园山3种生境城市森林内TSP、PM10质量浓度日均值都达到二类环境功能区质量要求,其中HG、SJ的TSP质量浓度甚至达到一类环境功能区质量要求(120μg/m^3);PM2.5质量浓度日均值都达到一类环境功能区质量要求(35μg/m^3)。2)不同生境林地内各粒径颗粒物质量浓度存在差异,4种粒径颗粒物日均质量浓度在SJ均为最低(分别为85.51、58.82、14.29、5.13μg/m^3);TSP、PM10质量浓度在SL最高(分别为162.19、95.39μg/m^3);PM2.5、PM1质量浓度在HG最高(分别为21.76、8.29μg/m^3)。3)3种林地内4种粒径颗粒物质量浓度总体表现为白天低、夜间高的特点,高峰出现在01:00—07:00,低谷出现于11:00—15:00。4)3种林地间相对湿度、风速、气压等气象因子存在差异;林内4种粒径颗粒物质量浓度与温度、风速表现为显著负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颗粒物质量浓度变化受多种气象因子共同影响。基于上述研究认为,深圳园山3种生境类型城市森林均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健康的森林游憩环境,人们在11:00—15:00进行森林游憩最为适宜。
- 段文军王成张昶宋阳郝泽周徐心慧金一博王子研
- 关键词:生境空气颗粒物气象因子
- 我国城市生态文化建设总体规划的内容与方法被引量:3
- 2014年
- 在明确生态文化建设规划概念的前提下,对城市生态文化建设规划的范围、目的、期限等问题进行了阐述,从规划开展的操作层面上提出了一个具体地域的生态文化建设规划,应包括资料收集、现状调研、规划制订、后期反馈4个环节在内的实施步骤。同时,结合南京、西安、九江等具体城市案例,将城市生态文化建设划分为依据社会需求的结构布局、依托资源基础的空间布局、立足社会背景的重点工程等3大主体部分,对其内容进行了详细说明。
- 张昶王成
- 关键词:生态文化
- 西安生态文化建设的社会需求分析(Ⅲ):公众偏好——生态文化感知体系的调查与分析
- 2015年
- 社会公众作为生态文化载体的使用者,其对载体项目的具体形式与内容的偏好决定了生态文化载体建设的合理性与适用性。文中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西安社会公众对生态文化感知载体的需求进行了调研分析,结果表明:1)公众对市域宏观空间的总体生态感知处于较好评状态,部分差评原因集中在工作居住环境和"土"遗址空间生态感知的缺乏;2)公众对新建城市用地、城市更新区、遗址空间、自然景观区(户外森林环境)、自然景观区(临水自然环境)、自然景观区(稀疏林草地)的生态文化感知载体的建设内容与形式有不同偏好;3)公众的上述偏好具有一定的总体趋势,同时也因年龄、性别、居住地、文化程度、职业、月收入等因素出现一定的群体差异。文中根据上述公众需求与现实之间存在的差异,总结了目前西安生态文化感知载体建设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对生态文化感知载体建设的具体对策建议。
- 张昶王成郄光发孙睿霖黄甜
- 关键词:生态文化社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