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 作品数:16 被引量:92 H指数:7 供职机构: 浙江大学化学系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生物学 历史地理 环境科学与工程 医药卫生 更多>>
污水处理剩余活性污泥完全资源化利用微生物集成技术的研究 我国70%以上的污水处理厂都采用生物法处理污水。活性污泥法是最常用的生物法之一。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在净化水体的同时自身也生长繁殖,不断增加,使反应器中活性污泥浓度过高,导致水体中缺氧,影响污水处理效果。因此必须定期排放一... 李保宾 李强 张伟 宋存江生物淋滤法去除污泥中的重金属 被引量:14 2010年 本研究从剩余活性污泥中分离得到两株土著硫杆菌。对两株菌进行了分类鉴定。确立二者分别为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A.f)和嗜酸性氧化硫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thiooxidans,A.t)。将二者的单菌和混合菌分别接种于剩余活性污泥中,进行了为期9d的生物淋滤,对淋滤过程中的pH变化、氧化还原电位(ORP)以及重金属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生物淋滤9d混合菌对于As、Cr、Cu、Ni和Zn的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6.09%、93.47%、98.32%、97.88%和98.60%。对于Cd和Pb混合菌生物淋滤的去除率在第6天之后迅速下降,但是A.t单菌淋滤保持较高的去除率。 王聪 李强 李保宾 孙村民 邓飞 王淑芳 宋存江关键词: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 剩余污泥 重金属去除 ATP生物发光法在文物抑菌剂效力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8 2014年 抑菌剂的筛选是文物微生物病害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传统的效力检测方法依赖培养,因而不能用于人工培养条件下生长状态不佳的微生物,更无法用于文物现场的快速检测。近年兴起的一些活菌快速检测技术,由于不依赖培养,为筛选文物保护抑菌剂提供了新的思路。本工作总结了传统方法以及当前常用的活菌快速检测技术,通过实验室及现场实验,实现了用ATP生物发光检测文物抑菌剂效力,弥补了传统技术的不足,为筛选文物保护抑菌剂提供了新的方法。 葛琴雅 潘晓轩 李强 潘皎 郭宏关键词:抑菌剂 ATP生物发光法 球毛壳菌降解天然木质纤维素能力差异及酶系基因分析 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以不同植物中分离到的4株内生球毛壳菌NK102、NK103、NK104和NK105为对象,研究不同生态来源球毛壳菌降解木质素和纤维素的能力。方法:首先采用羧甲基纤维素和纤维素刚果红平板检测各菌株的纤维素降解能力,并利用Bavendamm平板反应检测各菌株的木质素降解能力;将4株菌分别培养在以微晶纤维素、杨树叶和木屑为惟一碳源的液体培养基中,通过检测培养液中纤维素酶和漆酶的酶活力,比较各菌株分解利用天然木质纤维素材料的能力,连续培养12 d后检测培养液中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情况;利用已测序的球毛壳菌CBS148.51的基因组信息,寻找编码木质纤维素降解酶类的基因,为球毛壳菌分解利用木质纤维素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结果:NK102、NK103、NK104和NK105在羧甲基纤维素培养基和纤维素刚果红培养基上都能够生长并形成水解圈;Bavendamm平板反应显示4株菌降解木质素的能力由强到弱依次是NK103、NK102、NK105和NK104。4株菌都能分解利用微晶纤维素、杨树叶和木屑,分泌纤维素酶和漆酶,其中NK102在以木屑为碳源的培养基上纤维素酶活力最强,达到0.76 U/mL发酵液,NK103在以杨树叶为碳源的培养基上漆酶活力最强。与此同时,4株菌在发酵培养过程中都能够稳定地合成球毛壳甲素(ChA),ChA产量受到碳源影响,在以杨树叶为碳源的培养基上,NK104的ChA产量最高,可达到14.88 mg/L发酵液。利用已测序的球毛壳菌CBS148.51的基因组信息,寻找到119个编码纤维素半纤维素酶的基因、8个编码漆酶的基因和2个编码锰过氧化物酶的基因,球毛壳菌具有完整的降解纤维素半纤维素的酶体系,在木质纤维素降解真菌的开发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结论:本研究为球毛壳菌木质纤维素降解过程的研究及该菌种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郝晓冉 牛学良 李强 潘皎 朱旭东关键词:球毛壳菌 木质纤维素 漆酶 云冈石窟石质文物表面及周边岩石样品中微生物群落分析 被引量:21 2012年 【目的】通过对云冈石窟石质文物表面及云冈石窟周边岩石样品中微生物的研究,建立可用于快速检测石质文物中微生物的方法。【方法】选取云冈石窟石质样品和云冈石窟周边岩石样品作为研究对象,应用PCR-DGGE技术对样品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根据系统发育树聚类分析,可以得出云冈石窟中检测出的微生物主要分为四大类群:γ-变形菌纲、鞘脂杆菌门、α-变形菌纲和放线菌纲;根据GenBank数据库中的序列比对结果,可以知道云冈石窟周边类似岩石样品中的微生物主要属于γ-变形菌纲、厚壁菌门和α-变形菌纲等。【结论】本实验成功检测出云冈石窟石质样品表面及云冈石窟周边岩石样品中的微生物类群,为云冈石窟的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依据,同时也证明了DEEG和分子克隆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是检测石质文物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一种可操作性强、快速、准确的检测手段。 颜菲 葛琴雅 李强 于淼 朱旭东 潘皎关键词:石质文物 微生物群落 RRNA DGGE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初探古代墓葬壁画胶结材料中的狗胶原蛋白 被引量:14 2014年 古代墓葬壁画颜料中的胶结材料成分研究是国内外考古界研究的热点方向之一。本研究针对我国北方公元5世纪墓葬壁画中红色、黑色和黄色壁画颜料样品,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样品中的狗胶原蛋白浓度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发现,红色干燥壁画颜料中含有狗胶原蛋白,含量为7.328mg/L,而黑色、黄色和红色湿润壁画颜料中均未检测到狗胶原蛋白成分。利用ELISA成功检测出我国古代壁画颜料中胶结材料成分。该检测方法可以直接、快速检测古代壁画胶结材料中动物胶原蛋白的种类。 颜菲 葛琴雅 李强 于淼 朱旭东 潘皎岩画和壁画类文物微生物病害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014年 古代岩画和壁画是人类文明发展历史进程的重要记录,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及科学价值,但他们无时无刻不受到环境因素引起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的劣化作用。近年,有关微生物对古代岩/壁画的危害逐渐受到关注。阐述了世界一些著名的岩/壁画文物的微生物的研究进展,如法国拉斯科洞穴岩画(Lascaux Cave)、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岩画(Altamira Cave)、敦煌石窟壁画、嘉峪关魏晋墓壁画以及我国东北地区公元5世纪的墓葬壁画等。通过对以上所述岩画和壁画微生物群落的分析比较,发现主要的细菌群落是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放线菌门以假诺卡氏菌为主。真菌群落主要以虫生真菌为主。进一步分析了岩画和壁画微生物病害的共性和区别,揭示了洞穴、墓室等特殊环境下的微生物群落特点,为防治古代岩/壁画微生物病害提供了以下借鉴。 李强 葛琴雅 潘晓轩 王宇 朱旭东 郭宏 潘皎关键词:群落分析 虫生真菌 不可移动石质文物病害勘测和影响因素分析——以杭州飞来峰青林洞石窟造像为例 被引量:3 2019年 不可移动石质文物的病害勘测和影响因素分析是保护工程设计的基础。该文以杭州飞来峰青林洞石窟造像为例进行了系列研究。飞来峰造像是元至明朝逐渐开龛制作的精美佛教造像,是杭州西湖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工作对青林洞区域的地质环境、气象环境、水文环境、石质文物本体病害、岩石物理性能、以及岩石表面微生物等进行了多学科联合勘测分析。结果表明,青林洞造像区第一大病害和第二大病害分别为渗水溶蚀和表层风化,分别占总病害面积的61.2%和28.4%。这是在多雨湿热环境下,石灰岩长期受水溶蚀和微生物侵蚀的必然结果。这些勘测和分析可为石质文物保护设计提供思路和基础数据。 魏忠武 陈建强 屈江涛 李强 张秉坚 王丽娅关键词:石质文物 勘测 李渡酒窖土遗址中微生物种群的鉴定与分析 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对李渡酒窖土遗址的微生物病害进行防护和治理,对土遗址的微生物种群进行鉴定与分析。【方法】从土遗址现场采集具代表性的微生物病害样品3份,构建其16S r RNA基因和18S r RNA-ITS基因间隔区的克隆文库,测序后利用MEGA 3.0和Glustal W 1.8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共获得72个有效的细菌16S r RNA基因序列,归属于3个门11个属;80个有效的真菌18S r RNA-ITS基因间隔序列归属于1个门7个属。细菌的优势菌为盐单胞菌属(Halomonas sp.)、甲基盐单胞菌属(Methylohalomonas sp.)和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 sp.)。真菌的优势菌为:Cyphellophora sp.、毕赤酵母属(Pichia sp.)、外瓶霉属(Exophiala sp.)和瓶霉属(Phialophora sp.)。【结论】实验分析获得的优势细菌多具有耐盐碱的特性,这与酒窖土遗址的现场环境相一致;真菌中的优势真菌主要为丝状真菌和酵母。通过对土遗址内主要微生物种群的鉴定与分析,确定出了可能对土遗址造成严重破坏作用的微生物,为后期加固材料的耐微生物降解性研究提供了依据,该研究结果对李渡酒窖土遗址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付彤彤 王宇 葛琴雅 李强 潘晓轩 朱旭东 潘皎关键词:微生物种群 生物降解性 小鼠肠道菌群的分子生态学分析 为了预测一种桑叶多糖是否有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进而促进人体的健康的作用。我们选取小鼠作为实验对象,利用PCR-DGGE法、16S rDNA文库随机测序法两种分子生态方法进行小鼠肠道菌群的分析,以研究桑叶多糖对肠道菌群的影... 孙世芳 李强 宋存江关键词:肠道菌群 分子生态学 基因测序 动物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