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农

作品数:11 被引量:33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领域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农业科学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3篇同位素
  • 2篇地表水
  • 2篇日光温室
  • 2篇通量
  • 2篇农田
  • 2篇农田生态
  • 2篇农田生态系统
  • 2篇排风
  • 2篇温室
  • 2篇稳定同位素
  • 2篇华北平原
  • 2篇光温
  • 2篇艾比湖
  • 2篇百叶
  • 2篇百叶窗
  • 1篇地下水
  • 1篇盐分
  • 1篇盐分运移
  • 1篇盐污染
  • 1篇氧稳定同位素

机构

  • 11篇中国科学院
  • 8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中国环境科学...
  • 3篇新疆师范大学
  • 1篇石河子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科学院生...
  • 1篇北京雨根科技...

作者

  • 11篇朱农
  • 9篇李发东
  • 8篇乔云峰
  • 2篇蔡晓光
  • 2篇王春晶
  • 2篇娄金勇
  • 2篇朱农
  • 2篇李艳红
  • 2篇闫岩
  • 2篇乔云峰
  • 1篇李俊峰
  • 1篇杨广
  • 1篇张倩
  • 1篇杨涵
  • 1篇何新林
  • 1篇孙振中
  • 1篇柏杨巍
  • 1篇田超
  • 1篇吴良
  • 1篇郝帅

传媒

  • 2篇环境科学学报
  • 2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Journa...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3篇2018
  • 3篇2012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近10年黄河三角洲地区粮食产量及灰色预测被引量:2
2012年
通过收集粮食产量的历史数据,分析了黄河三角洲地区近10年来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19个县(市、区)的粮食贡献以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基于灰色理论和Matlab软件编程建立了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粮食产量定量预测模型,并进行不确定性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地区未来几年内粮食产量呈上升趋势,GM(1,1)模型模拟预测值序列与实际值序列残差的关联度R、均方差比值C及小误差概率均判定该模型的精度为一级,误差较小,预测结果可靠。本研究所得结果可为粮农管理部门做相关决策提供依据。
李静朱农李凤桂李发东孙振中
关键词:灰色预测粮食产量
从中国视角看埃塞俄比亚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英文)
2018年
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一直是科学研究的热点议题,特别是在2016年受饥饿影响的人口数量出现增长之后。由自然灾害和战争等因素引起的饥饿现象在埃塞俄比亚反复发生并且伴随的持续时间很长,这一直困扰着埃塞俄比亚的发展。而不同于埃塞俄比亚,虽然在上个世纪同样面临着饥饿带来的严峻挑战,中国却成功地在较短时间实现了国家粮食的自给自足。在两个国家不同的环境与社会政治的背景下,通过两个国家异同的对比为埃塞俄比亚的发展与粮食自给自足的早日实现提供重要的教训和见解。介绍中国与埃塞俄比亚向粮食安全的目标迈进的历程,量化两国农业生产的差距所在。我们发现埃塞俄比亚的粮食生产受着干旱、土地退化、气候变化、农业生产技术落后以及贫穷的严重阻碍。根据以上面临的挑战,总结了中国在面临这些问题时所采取的相应的响应措施,并结合埃塞俄比亚当前国内的状况来指出实现粮食自给自足的解决方案。
李发东冷佩芳张秋英宋帅宋帅乔云峰张倩吴良张倩Dagne Mojo吴良赵昕
关键词:粮食安全农业生产
城市化进程中长江经济带长江干流水化学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被引量:6
2022年
快速的城市化过程对城市周边水体水化学组成特征产生了诸多影响.为揭示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发展对长江水化学特征的影响,于2020年10—11月沿长江干流,采集了四川宜宾至上海145个河流水样,并对比了历史水化学数据.同时,运用数理统计、离子比值法等方法探究了长江经济带平水期水化学特征.结果表明:长江河水的主要水化学类型为HCO_(3)·SO_(4)-Ca型,主要受流域内分布的碳酸盐岩等岩石风化作用控制;河水中阳离子以Ca^(2+)为主,阴离子以HCO_(3)^(-)为主,Cl^(-)浓度沿径流方向升高,Ca^(2+)和Mg^(2+)浓度沿径流方向先升高后降低,SO_(4)^(2-)浓度沿径流方向逐渐上升,HCO_(3)^(-)浓度沿径流方向降低;城市化进程中,由于人类活动和工业活动加剧,除HCO_(3)^(-)外,Ca^(2+)、Mg^(2+)、Na~+、K~+、SO_(4)^(2-)和Cl^(-)浓度均升高;沿线工业活动、矿产开发、农业生产活动和生活污水排放可能是SO_(4)^(2-)、NO_(3)^(-)和Cl^(-)的主要来源.
付凯张秋英李兆乔云峰李发东李发东田超朱农王健祺朱农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水化学特征城市化
基于HYDRUS模型的华北平原小麦种植区水盐运移模拟被引量:4
2021年
土壤中水分和盐分是影响作物生长的两个关键因素,揭示水盐运移机制对阐明作物利用土壤水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华北平原典型农田——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为试验地,基于试验站内冬小麦种植地的长期土壤水分观测数据及室内土柱试验,应用HYDRUS-1D模型分别阐明土壤水分及盐分变化规律及分布特征,探究影响水盐运移的驱动因素,并评价HYDRUS-1D模型对研究区水盐运移模拟的适用性。水分运移模拟结果表明:浅层土壤水分运移模拟因受外界因素的剧烈影响而较深层土壤产生更大的误差,10 cm、20 cm、30 cm、40 cm和60 cm处水分运移模拟结果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0348 cm^(3)·cm^(−3)、0.0179 cm^(3)·cm^(−3)、0.0179 cm^(3)·cm^(−3)、0.0122 cm^(3)·cm^(−3)和0.0053 cm^(3)·cm^(−3);水分运移模拟的纳什效率系数平均值为0.826,变异系数为0.0560,表明模拟结果与实测土壤水分变化过程一致性较好。土柱试验结果显示:灌水8 L,入渗12 h、24 h、40 h、45 h和48 h后,各时刻土壤盐分含量在垂向上整体呈现先增大后减少的分布规律,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181 g·kg^(−1)、0.131 g·kg^(−1)、0.120 g·kg^(−1)、0.034 g·kg^(−1)和0.027 g·kg^(−1),平均误差的平均值为0.174 g·kg^(−1)。受蒸发、耕作、根系等影响,理化性质变异性较大导致浅层土壤盐分运移模拟值与实测值偏差增大,纳什效率系数的变异系数达9.71。灌水8 L、16 L、24 L,入渗48 h后分别在土壤23 cm、26 cm、29 cm处出现盐分含量峰值,表明增加灌水量可加强盐分淋洗效果。此研究可为深入探究华北平原冬小麦土壤水盐运移规律、优化农田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李琦李发东李发东乔云峰乔云峰朱农杨广朱农杨广
关键词:HYDRUS-1D模型水分运移盐分运移土柱试验华北平原
基于集成分析的环渤海地区河流硝酸盐污染解析被引量:5
2018年
近几十年全球人口剧增,粮食生产及燃料消耗都增加了地表水中的氮负荷,而地表水是连接大陆氮库和海洋氮库的重要通道,地表水中的硝酸盐的增加将直接导致河口及沿海硝酸盐浓度的增加,因此研究近海河流的氮污染情况、确定影响因素将会为近海营养物质的控制及水环境管理提供重要信息.以环渤海地区的入海河流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收集公开数据建立环渤海地表水硝酸盐数据库集成分析,研究入海河流的水体硝酸盐的时空污染特征及其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环渤海区域地表水中硝酸盐浓度的变化范围在0.0~76.4 mg·L^(-1),与溶解氧、总氮、总磷和电导率有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在空间变化方面,黄河下游及浑太河上游流域硝酸盐污染较为严重.在除去来自城市污废水排放的人工河道带来的硝酸盐浓度异常值后,丰水期(平均浓度4.55 mg·L^(-1))与平水期(平均浓度5.39 mg·L^(-1))的硝酸盐浓度的平均水平较枯水期(平均浓度4.03 mg·L^(-1))更高,且浓度的变化范围(丰水期:0.00~34.90 mg·L^(-1);平水期:0.00~31.00 mg·L^(-1))亦大于枯水期(0.00~25.64 mg·L^(-1)).影响因素方面,硝酸盐浓度与降水量有显著相关性(r=0.122,p=0.01).土地利用相关性研究表明耕地与建设用地是硝酸盐的主要来源,林地和草地对硝酸盐污染有改善作用.硝酸盐的入海通量约为33.4×10~4t·a-1.
冷佩芳李发东古丛珂朱农朱农乔云峰杜锟
关键词:河流硝酸盐污染影响因素入海通量
日光温室均匀通风换气自动调节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日光温室均匀通风换气自动调节装置,其包括:连接部,用于和日光温室的排风管道、进风管道连接;第一层百叶窗,包括第一框架和设于第一框架的多个第一扇叶,第一扇叶可翻转地设于第一框架,第一框架设于连接部内侧;第...
蔡晓光娄金勇朱农王春晶闫岩
文献传递
华北平原农田N_2O排放通量的高频动态观测被引量:4
2018年
N_2O是主要源自农田的重要温室气体之一,可破坏臭氧层而导致全球增温。目前对N_2O的原位高频观测尚不多。为完善N_2O的观测方法,为华北地区N_2O变化研究提供参考,本研究以华北平原典型农田为研究对象,利用新型的N_2O测定仪器TGA200A,进行实时、自动、昼夜连续地观测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农田大气N_2O的日动态变化。本次观测自2017年6月中旬玉米播种后开始,持续至2017年9月(8月份仪器调试)。结果显示:1)晴朗天气下,农田大气N_2O呈现出夜晚(0:00—6:00、18:00—24:00)高(0.618~1.171 mg·m-3)、白天(6:00—18:00)低(0.526~1.145 mg·m-3)的趋势,而白天高温又促进农田N_2O排放,在午后15:00—17:00大多出现1次峰值,表明温度的促进作用存在滞后性。2)降雨天气下,农田N_2O在适当的雨量下逐渐增加(3 h内增加0.033 mg·m-3),且存在累积效应,但过度淹水后N_2O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3)大风天气下,N_2O的浓度产生变化,但规律并不明显。研究结果表明,利用TGA200A可以实现对温室气体N_2O的实时、连续、动态的自动观测,观测结果具有较高可信度,可以反映出当前华北地区农田N_2O在不同环境要素(温度、降水及大风)下的动态变化趋势。
李发东杜锟张秋英古丛珂冷佩芳乔云峰乔云峰乔云峰黄勇彬朱农
关键词:华北平原农田生态系统N2O排放
艾比湖流域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稳定同位素特征被引量:6
2021年
选取艾比湖流域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为研究对象,结合流域水文地质资料,利用野外调查、室内试验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流域不同水体氢氧稳定同位素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艾比湖流域降水δ^(2)H和δ^(18)O变化范围分别为-148.2‰~-34.5‰和-20.16‰~1.20‰,流域大气降水线斜率为6.69。降水δ^(18)O值与气温呈正相关关系,与降水量在夏季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2)地表水δ^(2)H和δ^(18)O变化范围为-101.0‰~-17.0‰和-14.54‰~0.29‰,其中8月最大,其次为5月和10月。博尔塔拉河同位素值从上游到下游沿流程逐渐增加,而精河沿流程变化趋势不明显,河水δ^(18)O与气温存在正相关关系。(3)地下水δ^(2)H和δ^(18)O值的范围分别为-85.0‰~-65.5‰和-12.18‰~-9.05‰,平均值分别为-75.5‰和-11.00‰。博尔塔拉河区地下水同位素值从上游到下游沿流程逐渐增加,精河区沿流程变化趋势不明显。艾比湖流域水体稳定同位素的测定,为阐明流域水文过程提供同位素证据,对变化环境下有效利用水资源,维护流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郝帅李发东李艳红李艳红乔云峰朱农乔云峰付凯
关键词:降水地表水稳定同位素艾比湖
基于氢氧稳定同位素的艾比湖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被引量:4
2021年
地表水和地下水是水资源主要组成部分,研究干旱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过程,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选取艾比湖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和分布规律,探讨不同水体间补给关系。结果表明:(1)艾比湖流域大气降水δ^(2)H和δ^(18)O表现出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全年表现为冬季贫化夏季富集的现象。(2)湖水δ^(2)H和δ^(18)O值明显高于河水,反映湖水强烈的蒸发浓缩作用。博尔塔拉河和精河水的δ^(2)H和δ^(18)O值从上游到下游总体趋于富集,在山区、绿洲和平原表现出不同的同位素组成。地下水同位素值上游山区最低,中间平原次之,艾比湖周边最高。(3)博尔塔拉河上游地下水与河水交换比例较大,为63.0%;中下游河水和地下水之间交换比例较低,分别为5.0%~33.0%和2.5%~26.0%。精河深层地下水由浅层地下水和河水共同补给,比例分别为73.3%和26.7%。艾比湖周边,潜水流受到阻隔出露成泉水,与河水共同补给湖水。该研究揭示了艾比湖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关系,可为流域的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支撑。
郝帅李发东李艳红李艳红朱农乔云峰
关键词:地表水地下水稳定同位素艾比湖
土壤有机碳同位素组成在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应用进展被引量:3
2023年
土壤有机碳是地球表层储量最高且储存周期最长的生态系统碳库之一。如何提高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和增强土壤固碳减排能力,是陆地生态系统碳管理可持续战略的关键科学问题。国际学术界一致认为农田生态系统在固碳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在实现碳中和的进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农田管理实践方式会扰动土壤碳循环过程,采取有效的管理方式会使其成为碳汇。目前,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耕作方式、施肥和灌溉水平、秸秆还田对农田生产力、碳固持速率、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影响,但就农田生态系统有机碳稳定性对不同农田管理方式的响应机制以及与土壤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认识尚未明确。^(13)C同位素技术是研究农田土壤碳循环过程的有力工具,通过测定土壤碳排放过程中不同有机碳组分的同位素丰度,能够精准区别土壤呼吸组分和来源,从而更好地揭示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对农田管理措施的响应机制,为增强土壤碳汇效应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模拟试验以及小范围、短时间监测,与实际差距较大,测量结果会高估或低估实际值。因此,在未来的农田土壤碳循环研究过程中要采取多点、长时间实时原位监测,并结合^(13)C同位素技术,实现土壤CO_(2)排放实时分解,达到揭示土壤有机碳稳定性机制的目的。
李发东栗照鑫乔云峰乔云峰乔云峰朱农Hubert HirwaSimon Measho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