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东
- 作品数:55 被引量:334H指数:10
-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更多>>
-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诊断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被引量:4
- 2013年
- 肺动脉栓塞(Dulmonaryembolism,PE)是指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目前急性肺血管栓塞已成为我国常见心血管疾病,每年约29.64万例死亡。本研究回顾29例PE患者图像,分析其表现,比较不同重建图像的效果,探讨多层螺旋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技术在PE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 冯敏张卫东周星帆王书智毛存南
- 关键词: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肺动脉栓塞病理生理综合征三维重建技术重建图像肺循环障碍
-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预防老年高血压患者气管拔管反应的效果观察被引量:3
- 2014年
-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是酰脂类中效膏状局麻药,是由利多卡因和丙胺卡因两种药物以1∶1的比例混合而成,它具有起效快、穿透性强、弥散广、半衰期短等特点[1],其作为皮肤黏膜表面麻醉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全麻恢复期行气管拔管时,由于麻醉药物的停止使用以及外在的一些机械刺激(吸痰、气管导管的拔出等)均可导致患者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生理性变化,这些变化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危害最大。
- 张元锋张卫东恽惠方
- 关键词:利多卡因乳膏气管拔管应激反应高血压老年
- 多排螺旋CT小肠成像在Crohn病中的诊断价值被引量:6
- 2015年
- 目的探讨CT小肠成像(CTE)对Crohn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经CTE检查、病理证实的Crohn病患者25例,两位医生在不知道病理的情况下采用盲法分别对其CTE表现进行分析。结果两位医生通过CTE诊断Crohn病的准确度分别为90.60%和87.40%,CTE可清晰显示Crohn病的病变部位及肠管改变,25例患者中,仅累及小肠的12例(48%),其中单纯回肠末端或回盲部受累5例,小肠及结肠同时受累的10例(40%),仅累及结肠的3例(12%)。所有25例Crohn病CTE均表现为肠管增厚、肠腔狭窄,增强扫描肠壁呈明显层样或整体强化,肠管轴位像见"靶"征,系膜血管增多、粗大。18例(72%)见"梳样"征。15例(60%)见肠系膜淋巴结增大,边缘清楚。2例(8%)可见内瘘形成,1例(4%)不全小肠梗阻。结论CTE检查能多方位显示肠壁、肠腔、肠系膜、腹腔内淋巴结的异常情况及相应的并发症,可以作为诊断Crohn病的首要检查方法。
- 彭明洋张卫东马跃虎冯敏卢铃铨殷信道顾建平
- 关键词:CROHN病
- 磁共振小肠造影弥散加权成像对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价值
- <正>目的与磁共振小肠造影(MRE)T1加权成像增强(T1WI+C)序列相比,评估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对炎症性肠病(IBD)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6月1日至2017年3月1日,我院消化内科疑诊为IBD...
- 耿文张卫东殷信道张丹凤彭明洋
- 关键词:MRE弥散加权成像炎症性肠病
- 文献传递
- 多层CT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价值被引量:7
- 2012年
- 目的:评价多层CT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价值。方法:对32例患者行骶髂关节16层螺旋CT扫描,患者取仰卧位,采用各向同性的扫描,原始采集层厚0.75mm,矩阵512×512,层厚3mm,在工作站进行三维骨成像处理,包括多平面重建、最大强度投影和容积再现。结果:23例表现为不同程度关节面模糊、破坏,表现为软骨下骨质虫蚀状改变,11例发现皮质下小囊状透亮区。按CT表现分级,11例属于I级,8例属于Ⅱ级,8例属于Ⅲ级,5例属于IV级。结论:多层CT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鉴别诊断与分级中有较大价值,应作为临床可疑患者的优选检查。
- 朱利君王利伟冯敏张卫东薛海林
-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
- PDCA循环管理在鞘内药物输注术护理中的应用被引量:12
- 2014年
- 目的探讨PDCA循环模式管理在鞘内药物输注术护理中的应用。方法观察25例患者PDCA循环管理前、后的疼痛缓解度、并发症及健康教育方面的变化。结果利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护理晚期顽固性癌痛较管理前具有明显优势。结论 PDCA循环管理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
- 徐云岚乔丽敏张卫东
- 关键词:PDCA健康教育
- 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及其相关因素的分析被引量:65
- 2004年
- 目的 探讨脑出血后早期血肿扩大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及相关因素。方法 对 2 4 0例脑出血患者发病后 6h内、2 4h内、1周内、2周内作CT动态观察。结果 本组血肿扩大发生率为 16 3% ,继续出血发生在 2 4h内为 6 1 5 %。不规则血肿 (4 7 7% )及丘脑出血 (4 1% )多出现血肿扩大 ;2 4h内应用甘露醇组发生早期血肿扩大 2 8例 (2 2 2 % ) ,明显高于未用组 10例 (8 8% ) (P <0 0 1)。结论 影响高血压性脑出血继续出血多发生在 2 4h内 ;早期血肿扩大的主要因素是血肿部位、形态及早期不适当应用甘露醇等脱水剂治疗。
- 周俊山张卫东
- 关键词:脑出血血肿扩大甘露醇脱水剂影像学检查
- 高分辨率磁共振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及信号特点与脑梗死的关系被引量:25
- 2017年
- 目的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方法,探讨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和信号特点与急性脑梗死之间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搜集2015年8月至2016年4月南京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32例有临床症状的MCA粥样硬化狭窄的病人,进行常规头颅MR扫描和MCA狭窄处黑血技术T1WI、T2WI扫描。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位置分为前壁、下壁、后壁、上壁;依据弥散加权图像上MCA供血区有无高信号分为急性脑梗死、无急性脑梗死。统计斑块的好发部位;比较急性脑梗死与无急性脑梗死之间高信号或混杂信号斑块数目的差异。结果 32例图像用于分析,斑块的分布情况为前壁13例、下壁7例、后壁4例、上壁4例,余4例为管腔完全闭塞,各分布部位的相应急性脑梗死例数为2、2、3、4,位于上壁或后壁的斑块较前壁或下壁斑块更易引起急性脑梗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急性脑梗死15例,T1WI或T2WI表现为高信号或混杂信号的有8例;无急性脑梗死17例,T1WI或T2WI表现为高信号或混杂信号的有2例,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1)。结论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血管前壁、下壁,但位于上壁或后壁斑块更易引发脑梗死;高信号或混杂信号斑块更多见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可能与其不稳定性有关。
- 张丹凤陈慧铀张卫东孙军毛存南苏文王鹏殷信道
- 关键词:大脑中动脉斑块动脉粥样硬化脑梗塞
- 16层CT多种后处理方法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miltiplanar reformation,MPR)、曲面重组(curved planar reforma- tion,CPR)及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5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患者进行螺旋CT容积扫描,然后在工作站上进行MPR、CPR、VR成像,结合轴位扫描图像,观察这三种重建图像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显示情况及主要动脉分支受累情况。结果:MPR对判断真假腔、内膜瓣、破口入口有帮助;CPR显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整体效果较好;VR整体观最好,但显示内膜瓣、破口入口不如前两者。结论:MPR、CPR、VR这三种方法结合轴位图像,能够立体直观、整体地显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情况,对临床医生决定治疗方案提供了依据。
- 张练冯敏张卫东吴刚王书智卢铃铨
-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X线计算机
- 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血管壁特征与缺血性卒中风险被引量:25
- 2021年
-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血管壁特征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患者临床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缺血性卒中,磁共振血管造影显示同侧MCA狭窄程度为50%~99%,且确定为责任病变。进行常规MRI及MCA最狭窄处血管壁成像。比较急性缺血性卒中组和非急性缺血性卒中组MCA狭窄处的血管和斑块特征。应用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确定血管壁特征对急性卒中的预测价值。 结果:共纳入65例存在MCA狭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患者年龄(68±14)岁,男性50例(76.9%)。急性缺血性卒中组30例(46.2%),非急性缺血性卒中组35例(53.8%),两组人口统计学资料、血管危险因素以及常规实验室检查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非急性缺血性卒中组比较,急性缺血性卒中组最狭窄处管腔面积较小[(2.36±1.09)mm 2对(2.96±1.01)mm 2;t=2.274, P=0.027],斑块面积[(4.46±2.08)mm 2对(2.62±1.32)mm 2;t=4.315, P<0.001]较大,重构指数(1.08±0.11对0.94±0.10;t=5.573, P<0.001)较高,而且明显强化斑块(63.3%对11.4%;χ2=19.034, P<0.001)和正性重构(80.0%对20.0%;χ2=23.311, P<0.001)更多。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斑块面积(优势比2.01,95%置信区间1.35~2.98;P=0.001)、重构模式(优势比16.00,95%置信区间4.73~54.15;P<0.001)、最狭窄处管腔面积(优势比0.568,95%置信区间0.34~0.96;P=0.033)和强化程度(优势比21.85,95%置信区间5.13~93.00;P<0.001)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斑块面积、最狭窄处管腔面积和强化程度三者结合的预测效能最佳(曲线下面积0.93,95%置信区间0.84~0.96)。 结论:当MCA最狭窄处斑块�
- 顾军王觅张丹凤张卫东
- 关键词:颅内动脉硬化大脑中动脉卒中磁共振血管造影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