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慧一

作品数:8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大连市科技局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生物学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海藻酸
  • 3篇益生菌
  • 3篇微胶囊
  • 3篇海藻酸盐
  • 2篇酸酯
  • 2篇粒径
  • 2篇内核
  • 2篇壳聚糖
  • 2篇甲基
  • 2篇甲基丙烯
  • 2篇甲基丙烯酸
  • 2篇甲基丙烯酸酯
  • 2篇丙烯
  • 2篇丙烯酸
  • 2篇丙烯酸酯
  • 1篇信号
  • 1篇乙烯
  • 1篇乙烯醇
  • 1篇抑菌性
  • 1篇抑菌性能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大连大学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辽宁中医药大...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大连民族大学

作者

  • 8篇宋慧一
  • 7篇于炜婷
  • 7篇马小军
  • 5篇刘袖洞
  • 3篇赵姗
  • 1篇刘志浩
  • 1篇程岚
  • 1篇李微微
  • 1篇郑国爽
  • 1篇吕国军
  • 1篇戴小敏
  • 1篇谢威扬
  • 1篇李会静
  • 1篇侯丹丹
  • 1篇张建斌

传媒

  • 2篇化工学报
  • 1篇中国新药杂志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非水相体系中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粒径及强度性能被引量:7
2012年
固定化技术是提高生物催化剂在非水相中活性和稳定性的一种很有工业应用潜力的手段。采用乳化-内部凝胶化与络合反应制备海藻酸钠-壳聚糖(AC)微胶囊作为固定化载体,筛选5种有机溶剂构建了培养基-有机溶剂两相体系,模拟酵母细胞培养条件,将AC微胶囊在培养基-有机溶剂两相体系中振荡48h,5种两相体系对AC微胶囊形态没有明显影响;在培养基-癸二酸二丁酯两相体系中,当壳聚糖分子量在40000~100000、成膜反应时间在2~5min范围内变化时,分子量小(40000)和成膜时间长(5min)的AC微胶囊粒径稳定,破碎率较低、机械强度较大,适于用作进一步非水相细胞催化的固定化载体。两相体系中AC微囊化酵母细胞活性保持良好,能实现生物转化生产。
侯丹丹李会静宋慧一戴小敏于炜婷刘袖洞马小军
关键词:非水相粒径
新型益生菌微胶囊的制备
本研究以海藻酸钠、壳聚糖作为微胶囊制备材料,以酵母菌作为模型菌株,将适合工业化放大的乳化-内部凝胶化技术用于益生菌固定化培养研究。本研究从内部凝胶化反应原理入手,通过参数优化,建立了既保持酵母菌高活性(80%以上),又满...
于炜婷宋慧一刘袖洞马小军
关键词:微胶囊益生菌海藻酸钠壳聚糖
文献传递
一种益生菌微胶囊产品及其制备与应用
本发明涉及一种益生菌微胶囊产品,微胶囊产品为粒径10-1000微米的球形或不规则形微胶囊,其结构分为壁层与内核两部分,其中,壁层由海藻酸盐、壳聚糖、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酯高分子材料组成,内核为高密度的益生菌。
马小军于炜婷宋慧一刘袖洞赵姗
文献传递
一种益生菌微胶囊产品及其制备与应用
本发明涉及一种益生菌微胶囊产品,微胶囊产品为粒径10-1000微米的球形或不规则形微胶囊,其结构分为壁层与内核两部分,其中,壁层由海藻酸盐、壳聚糖、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酯高分子材料组成,内核为高密度的益生菌。
马小军于炜婷宋慧一刘袖洞赵姗
文献传递
壳聚糖-聚乙烯醇复合凝胶基质抑菌性能的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制备壳聚糖-聚乙烯醇复合凝胶基质,考察不同相对分子质量,不同浓度的壳聚糖对复合凝胶的抗菌抑菌性能的影响。方法:采用一剂量法对不同相对分子质量不同浓度的壳聚糖凝胶、壳聚糖-聚乙烯醇复合凝胶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进行比较。结果:随壳聚糖浓度增大对大肠杆菌抑菌效果逐渐增强,随壳聚糖相对分子质量的减小抑菌效果增强,但相对分子质量小于5 000时无抑菌圈。结论:明确了壳聚糖相对分子质量和浓度对壳聚糖-聚乙烯醇复合凝胶抗菌抑菌作用的影响。确定壳聚糖-聚乙烯醇复合凝胶中壳聚糖适宜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0 000、浓度为2%。壳聚糖作为一种新的药用材料与聚乙烯醇合用对大肠杆菌具有良好的抑菌作用,为新药开发奠定良好基础。
李微微程岚于炜婷赵姗宋慧一吕国军谢威扬马小军
关键词:壳聚糖聚乙烯醇大肠杆菌相对分子质量
壳聚糖分子量对酵母细胞固定化培养的影响被引量:2
2011年
以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AC微胶囊)为研究对象,以酵母细胞S.cerevisiae BY4741为细胞模型,分别考察了相同成膜反应时间和相同成膜厚度两种情况下,壳聚糖分子量对微囊膜膨胀行为、微囊内细胞增殖情况及微囊化细胞培养过程中细胞泄漏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显示,在成膜反应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壳聚糖分子量越小,向海藻酸钙凝胶网络扩散越容易,交联成膜越厚,微胶囊膜越能耐受渗透压膨胀。但在控制相同膜厚的情况下,大分子量壳聚糖由于分子链长,与凝胶微球表面海藻酸钠分子的作用位点多,易纠结相邻海藻酸钠分子链形成更致密的络合交联,呈现更高的耐受渗透压膨胀的特性。AC微囊化细胞培养48h后,小分子量壳聚糖充分成膜反应制备的AC微胶囊,虽然膨胀不显著,但由于膜结构占据了更多微胶囊体积,既缩小了酵母细胞的增殖空间,又极大增加了传质阻力,反而限制了细胞增殖。培养过程中,各组微胶囊均未发现明显的细胞泄漏现象。
于炜婷宋慧一刘袖洞郑国爽马小军
性质可比自微乳处方的制备、筛选及其对白藜芦醇增溶能力的研究
2017年
目的通过制备一系列不同油相组成的自微乳处方,从中筛选出能形成相近粒径、表面电荷和均一性微乳的可比处方,进一步考察其对白藜芦醇的增溶能力。方法分别以中链脂肪酸甘油酯、长链脂肪酸甘油酯和非甘油三脂肪酸酯为油相,通过伪三元相图法确定微乳区,并利用纳米粒度电位分析仪测定所得微乳的粒径、多分散性和Zeta电位,从中筛选出性质可比自微乳处方;通过HPLC测定自微乳及稀释后微乳对白藜芦醇的增溶能力。结果通过筛选,选择了4种自微乳处方,其中油相为MCT(60%)或蓖麻油(40%)的微乳处方,粒径为140 nm左右;油相为MCT(40%)或油酸乙酯(40%)的微乳处方,粒径为60 nm左右。所得自微乳处方对白藜芦醇的增溶能力达到其水溶解度的8000倍左右。结论本研究获得了一系列具有可比性的自微乳处方:当组分相同时,所得微乳粒径及分散性差别较大;当组分不同时,所得微乳粒径及分散性相近,可以用于考察微乳性质对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影响。
刘志浩吕侠宋慧一张建斌
关键词:自微乳给药系统白藜芦醇增溶粒径
一种细菌生物膜研究模型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细菌生物膜研究模型,其特征在于:由包埋有细菌的海藻酸盐-聚阳离子络合微胶囊形成,并培养得到,微胶囊内菌体增殖后即表现出细菌生物膜特点。该模型可用于细菌生物膜的形成过程、细胞生物膜的特异基因表达及相关信号系...
马小军宋慧一于炜婷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