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琼

作品数:7 被引量:6H指数:1
供职机构: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文学

主题

  • 5篇略萨
  • 5篇巴尔加斯·略...
  • 2篇叙事
  • 2篇叙事研究
  • 2篇杂糅
  • 2篇政治
  • 2篇女性
  • 2篇女性形象
  • 1篇独裁
  • 1篇多维度
  • 1篇叙述者
  • 1篇译介
  • 1篇殖民话语
  • 1篇日记
  • 1篇莎士比亚
  • 1篇社会政治
  • 1篇她者
  • 1篇女性主义
  • 1篇主义
  • 1篇维度

机构

  • 7篇江苏建筑职业...
  • 6篇江苏师范大学
  • 1篇徐州师范大学

作者

  • 7篇张琼
  • 6篇黄德志

传媒

  • 2篇太原大学学报
  • 2篇南京晓庄学院...
  • 1篇徐州师范大学...
  • 1篇北华大学学报...
  • 1篇枣庄学院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3
  • 2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巴尔加斯·略萨的反传记书写:解构真实
2013年
后现代主义试图通过在纪实材料中融合自我指涉的手法去书写历史,因此在传记文学中历史范畴和文学范畴之间的界线消退。巴尔加斯·略萨的"写实性"早已万众瞩目,他在后期创作中频繁涉及传记题材,将历史元素、个人传记和虚构成分于其中交融一体。传记性小说和小说型传记手法是对现实主义文本的结构创新。
张琼黄德志
关键词:巴尔加斯·略萨解构杂糅
不可靠叙述者之可靠——以《洛丽塔》、《喧哗与骚动》、《狂人日记》为个案被引量:1
2012年
关于"不可靠叙述"之判定标准,西方叙事学界的两大主流观点——修辞法与认知法各持其见,但都处于发展、完善阶段,并未定论。与此同时,国内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其判断依据的多元性和相对性。运用后经典叙事学的观点,结合《洛丽塔》、《喧哗与骚动》、《狂人日记》三部作品展开讨论,可以得到如下阐述:因为"不可靠叙述"是叙述者的感知、(隐含)作者的导向和读者的解读这三方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在标准多元化的前提下,一个有悖于社会道德范式、心理及智力不符合常规标准的不可靠叙述者亦会有"可靠"叙述。
张琼黄德志
关键词:不可靠叙述者《洛丽塔》《喧哗与骚动》《狂人日记》
拒绝宰制:巴尔加斯·略萨的反抗叙事研究
2015年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政治与文学在后现代主义的去中心化过程中融合。因为中心化一直在西方和东方、男性和女性、白人和有色人种(尤其是黑人)、自我和他者、异性恋和同性恋等一系列两极关系中扮演着完全支持前者、激发对立矛盾的角色,所以巴尔加斯·略萨的创作从后殖民话语转向反抗叙事,在政治和文学层面均具有进步性。他的反抗文学支持文化发展中的异质性和多元化趋势。这种叙事旨在摈弃排他的对立情绪,呼吁种族、阶级、性别乃至意识形态间的联动与契合。
张琼黄德志
关键词:巴尔加斯·略萨反抗女性形象独裁
巴尔加斯·略萨在中国的译介及研究述评被引量:4
2013年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以创作手法的创造性和创作主题的批判性吸引了中国的读者和文学评论界。中国对这位拉美作家的接受及其作品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三个阶段:政治化译介的接受阶段、先锋式建构的研究阶段和多维度解构的评述阶段。
张琼黄德志
关键词:巴尔加斯·略萨政治结构主义多维度
后殖民视阈下的巴尔加斯·略萨
2013年
"身份"与"后殖民话语"已成为后现代文学批评关注少数族裔作家及其作品的习惯性视点。但西化的思想、流寓的状态和文化的杂糅还不足以对巴尔加斯·略萨的身份盖棺定论,因为后殖民视阈下的他是多重矛盾的结合体:对祖国秘鲁有着坚定的"根"认同情结,却在国愁家恨的无奈中自我流放;出生于社会特权阶层,却拥有社会底层对各种独裁的反抗精神;从反民族主义出发反对种族歧视和殖民,却因为欧化的教育和思想在创作中使用后殖民话语。
张琼黄德志
关键词:西化杂糅后殖民话语
政治表征:巴尔加斯·略萨创作中的民主主义叙事研究
2016年
在秘鲁政界和世界文坛同样声名显赫的巴尔加斯·略萨一直在创作中传递自己的政治主张,"民主"与"自由"是其思想核心。他成功地以文学介入政治,同时用政治表征文学,民主主义叙事贯穿于各个阶段的创作,从主题的分类可以发现其清晰的创作主线:以叙述边缘化人物的出走写家庭政治,以揭露独裁统治和盲目革命写社会政治,以抨击各种殖民形式或种族歧视写文化政治。
张琼黄德志
关键词:巴尔加斯·略萨社会政治文化政治民主主义
“莎粒”中的她者——与西方女性主义莎评商榷被引量:1
2012年
男权价值体系的影响深远,并没有因为人文主义精神的植入而趋于淡化。作家的创作难以跨越他自身的认知范围。位于时代前列的经典之作较之于当时的人文发展必然存在着进步性意义,但同时又难以一举越出长期由权力中心建立和大众遵守的篱藩。因此,尽管莎士比亚的剧作具有人文主义的先进性,但同时亦带有与生俱来的,难以逾越历史阶段的男权价值观,这些与西方女性主义的要义背道而驰。
张琼
关键词:莎士比亚女性形象西方女性主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