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强
- 作品数:6 被引量:68H指数:5
- 供职机构: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教委博士基金河北省博士后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 中华通草蛉复眼光感受性被引量:16
- 2007年
- 运用视网膜电位(Electroretinogram,ERG)技术,对中华通草蛉Chrysopasinica Tjedar成虫复眼在暗适应过程中对单色光和白光刺激的光感受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在340-605nm光谱范围内该草蛉的光谱反应表现3个峰,其中最高峰位于562nm,次峰在524nm,第3峰在460nm;(2)一定光强度(LogI=4.5-0)范围内,其复眼ERG值随光强度的增强而增大,呈近线性增长式样;(3)暗适应时间影响其复眼的ERG值大小,在暗适应100min时其ERG值达到稳定;(4)中华通草蛉复眼ERG的波形由4个部分组成:开光反应、正相电位、持续负电位和闭光反应。
- 闫海霞魏国树吴卫国闫海燕张海强李振波
- 关键词:中华通草蛉复眼暗适应
- 光强度对大草蛉成虫感光性和趋光性行为的影响被引量:16
- 2009年
- 运用视网膜电位(electroretinogram,ERG)技术和行为学方法研究了大草蛉Chrysopapallen3Ramber成虫的光强度反应。结果显示:(1)白光(Log I=4.5~0.0)可引发2h暗适应的大草蛉复眼的电位反应。随光强增强其ERG值呈近线性增大,最强时未出现高端平台,表明该光强范围内其感光性基本一致,且可感受更强的光;(2)一定光强度(Log I=4.0)以上的白光可引发大草蛉较明显的趋光性行为,该行为具有光强域值特征和较明显的光强度依赖性。弱光时(Log I=4.5)无趋光性行为,随光强增大趋光性反应率增大,光较弱(LogI=4.5~1.5)时增大缓慢,较强(LogI=1.5—0.0)时迅速增大,至最强(LogI=0.0)时最大(37.1%),呈一近“J”型式样。避光行为无或很低,且无规律,最大值仅为4.5%。这些结果表明:光强度是大草蛉感光性与趋光性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强光时感光性电位反应与趋光性行为反应基本一致,弱光时则不同,暗示了光强度信息在感光性和趋光性间作用的有条件性和复杂性。
- 张海强闫海霞刘顺张乃瑾魏国树
- 关键词:大草蛉光强度白光
- 大草蛉Chrysopa pallens Ramber成虫复眼显微结构及其趋光行为的研究
- 本文对大草蛉Chrysopa pallens Ramber成虫复眼显微结构及其趋光行为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
1.复眼半球状,呈“八”字形分布于头部两侧。单个复眼约由3 600个小眼组成,最前和最后小眼之间...
- 张海强
- 关键词:生物防治大草蛉趋光行为
- 文献传递
- 大草蛉成虫复眼的外部形态及其显微结构被引量:19
- 2007年
- 用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了大草蛉Chrysopa pallens Ramber成虫复眼的外部形态及明、暗适应和性别对其显微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1)其复眼呈半球形,位于头部两侧,略成"八"字形排列,单个复眼约由3600个小眼组成,最前和最后小眼之间的夹角约为180°,最上和最下小眼之间的夹角约200°;(2)小眼主要由角膜、晶锥和6~8个小网膜细胞、基膜组成,外围环绕有2个初级虹膜色素细胞和6个次级虹膜色素细胞,基膜处有色素颗粒分布;(3)暗适应时,晶锥开裂程度较大,远端5~7个网膜细胞核向远端移动,与晶锥近端相接或接近,次级虹膜色素颗粒亦向远端移动包围晶锥;明适应时,晶锥开裂程度小或闭合,远端网膜细胞核向近端移动,透明带显现,大部分次级虹膜色素颗粒亦向近端移动分布在小网膜细胞柱周围,包被透明带;(4)在相同的明、暗适应下,雌、雄成虫复眼的显微结构无明显差异。结果表明大草蛉复眼为透明带明显的重叠象眼,其小眼不但具有次级虹膜色素颗粒纵向移动的常规调光机制,还存在晶锥开闭、远端网膜细胞核移动和基膜色素颗粒纵向扩散的调光新机制。
- 张海强朱楠范凡魏国树
- 关键词:大草蛉复眼小眼显微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