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琼琼

作品数:5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毒性
  • 5篇泥鳅
  • 3篇毒性研究
  • 3篇胚胎
  • 2篇遗传毒性
  • 2篇苏丹红
  • 2篇胚胎发育
  • 2篇仔鱼
  • 2篇急性毒性
  • 2篇MIM
  • 2篇大鳞副泥鳅
  • 1篇毒性效应
  • 1篇生理毒性
  • 1篇热稳定
  • 1篇化工
  • 1篇化工合成
  • 1篇CI
  • 1篇CL

机构

  • 5篇河南师范大学

作者

  • 5篇常重杰
  • 5篇王琼琼
  • 4篇杜启艳
  • 3篇南平
  • 2篇王君
  • 2篇肖静
  • 1篇燕帅国
  • 1篇亓蒙
  • 1篇张玉玲

传媒

  • 1篇河南农业科学
  • 1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生态毒理学报
  • 1篇水生态学杂志

年份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离子液体[C12 mim]Cl 对大鳞副泥鳅的毒性效应
2014年
以离子液体1-十二烷基-3-甲基氯化咪唑([C12mim]Cl)为诱变剂,以大鳞副泥鳅为受试动物,采用急性毒性、遗传毒性及生理毒性试验,研究了离子液体[C12mim]Cl对水生生物的生物毒性作用.急性实验表明:[C12mim]Cl对大鳞副泥鳅有明显的毒性,其对大鳞副泥鳅24 h和48 h的LC50分别为45.83和36.82 mg·L-1,48 h的Sc为7.13 mg·L-1;微核实验表明:染毒后,随着时间和[C12mim]Cl浓度的增加,大鳞副泥鳅红细胞的微核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升高;生化实验表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在同一浓度不同时间的处理组中,两酶的活性是先降低后升高.在同一时间不同浓度的处理组中,两酶随处理浓度的升高,活性降低.[C12mim]Cl对大鳞副泥鳅具有显著的遗传毒性和生化毒性效应.
杜启艳王琼琼南平常重杰
关键词:大鳞副泥鳅急性毒性遗传毒性
苏丹红Ⅲ对泥鳅胚胎发育的毒性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为研究水体中苏丹红Ⅲ的毒性作用,以苏丹红Ⅲ为诱变剂,以泥鳅胚胎为试验材料,选择泥鳅胚胎发育的4个不同时期(胚胎隆起期、原肠胚中期、神经胚期、尾芽期)为开始处理时间,用0.085g/L(1/12LC50,24h)、0.057g/L(1/18LC50,24h)、0.038g/L(1/27LC50,24h)、0.025g/L(2/81LC50,24h)、0.017g/L(4/243LC50,24h)等5个质量浓度梯度,探讨了苏丹红Ⅲ对泥鳅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苏丹红Ⅲ对泥鳅各发育时期的孵化率均产生影响;最低质量浓度组(0.017g/L)的孵化率与对照组(自来水处理)相比无明显差异;原肠胚中期和神经胚期对苏丹红Ⅲ最为敏感,在次低质量浓度组(0.025g/L)即开始表现出差异。尾芽期时,在中质量浓度组即0.038g/L时即开始表现出差异。苏丹红Ⅲ对泥鳅胚胎具有明显的致畸作用,胚胎的主要致畸症状包括体态异常、胚体浑浊或解体等。苏丹红Ⅲ对尾芽期胚胎的致畸作用表现最为明显,在最低质量浓度组(0.017g/L)时即与对照组具有极显著差异;胚胎隆起期,在中质量浓度组(0.038g/L)时,开始与对照组产生差异;原肠胚中期和神经胚期,只有最低质量浓度组(0.017g/L)与对照组无差异,其余组与对照组有极显著差异。4个不同处理时期的半数有效致畸质量浓度(EC50)分别为0.056、0.044、0.039、0.049g/L。苏丹红Ⅲ对泥鳅胚胎的发育有明显的抑制、致畸、致死作用,表现出明显的毒性,这可为苏丹红Ⅲ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
王君肖静王琼琼杜启艳常重杰
关键词:泥鳅胚胎发育毒性
[C_8mim]Cl致大鳞副泥鳅胚胎及仔鱼毒性研究
2013年
离子液体是一类由阴阳离子组成的室温下呈液态的新型溶剂,因具有不挥发、热稳定等优势,曾被认为是环境友好的绿色溶剂,在化工合成中广泛应用[1]。但是,其水溶性很强,
南平燕帅国王琼琼杜启艳常重杰
关键词:大鳞副泥鳅毒性胚胎化工合成热稳定
离子液体[C_8 mim]Cl对泥鳅胚胎和仔鱼的毒性被引量:1
2014年
以泥鳅的胚胎及仔鱼为试验材料,选择胚胎发育的4个不同时期(囊胚期、原肠胚中期、神经胚期、尾芽期)及仔鱼期为处理开始的时间点,探讨了离子液体[C8 min]CI的毒性作用。结果表明,随着[C8 min]CI浓度增加,泥鳅胚胎的孵化率下降,畸形率上升,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67~150 mg·L-1的[C8 min]CI对泥鳅胚胎均表现出明显的致畸毒性效应;随着[C8 min]CI浓度增加,泥鳅仔鱼死亡率上升,而100~225 mg·L-1的[C8 min]CI对泥鳅仔鱼具有明显的致畸、致死作用。其中,[C8 min]CI对孵出期泥鳅仔鱼的24 h、48 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97.95和86.77 mg·L-1;而[C8 min]CI对孵出后3 d泥鳅仔鱼的24 h、48 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73.77和40.98 mg·L-1。由上可知,在一定的剂量内,[C8 min]CI对泥鳅胚胎及仔鱼的发育有明显的致畸、致死作用,这为离子液体[C8 min]CI的合理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南平王琼琼亓蒙翟胜娜张玉玲易叔红常重杰
关键词:泥鳅胚胎发育毒性
苏丹红Ⅲ对泥鳅的急性毒性、遗传及生理毒性研究被引量:8
2012年
以苏丹红Ⅲ为诱变剂,研究了其对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ndatus)的急性毒性效应,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苏丹红Ⅲ在不同浓度和染毒时间对泥鳅红细胞微核率及其肝脏中谷草转氨酶(GOT)和谷丙转氨酶(GPT)活性的影响。试验表明,苏丹红Ⅲ对泥鳅的24 h半致死浓度为1.020 g/L,48 h半致死浓度为0.740 g/L,48 h安全浓度为0.117 g/L。染毒一段时间后,泥鳅红细胞的微核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升高,达最高值后趋于平缓;随着苏丹红Ⅲ浓度的升高,泥鳅红细胞微核率与对照组相比出现极显著差异的时间相应提前。染毒后各组的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呈下降趋势,达到峰值后趋于平缓;染毒时间越长,酶活下降的幅度越大。泥鳅红细胞的微核率及其肝脏中的GOT和GPT活性均与苏丹红Ⅲ有明显的剂量-时间效应,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明确苏丹红Ⅲ的危害提供了试验数据。
常重杰王君肖静王琼琼杜启艳
关键词:泥鳅急性毒性遗传毒性生理毒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