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妊娠
  • 3篇妊娠率
  • 3篇睾丸
  • 2篇多孔
  • 2篇排卵
  • 2篇胚胎
  • 2篇胚胎移植
  • 2篇周期
  • 2篇无精
  • 2篇无精子
  • 2篇无精子症
  • 2篇临床妊娠
  • 2篇临床妊娠率
  • 2篇精子
  • 2篇不育
  • 2篇穿刺
  • 2篇穿刺针
  • 2篇促排
  • 2篇促排卵
  • 1篇冻胚

机构

  • 9篇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9篇杨炜敏
  • 8篇熊芳
  • 7篇蔡立义
  • 5篇胡玲卿
  • 4篇俞红英
  • 4篇宋晓庆
  • 4篇张昀
  • 4篇邹廉
  • 4篇王洪华
  • 4篇周小金
  • 4篇周萍
  • 3篇肖潇
  • 2篇陈洁
  • 2篇钱莉
  • 1篇陈洁
  • 1篇王洪华
  • 1篇赵绍杰
  • 1篇罗小平
  • 1篇肖菊霞

传媒

  • 2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生殖医学杂志
  • 1篇中华男科学杂...
  • 1篇江苏医药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男科学杂...
  • 1篇国际妇产科学...

年份

  • 1篇2016
  • 4篇2014
  • 4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反复宫腔内人工授精周期次数与临床妊娠结局的关系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探讨不孕妇女年龄及反复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周期次数与临床妊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总结2010年1月~2012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中心1164个IUI周期的临床资料,主要分析IUI周期次数及不孕妇女年龄与临床妊娠率的关系。结果:对644对不孕不育夫妇总计进行1164个IUI周期,其中144例获得临床妊娠,平均IUI周期妊娠率为12.37%。第1次、2次、3次、4次以上组IUI周期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14.26%、12.75%、8.81%、7.58%,随IUI周期次数的增加,周期临床妊娠率呈显著下降的趋势。其中第1次周期组与第3次周期组及第4次周期组的平均周期临床妊娠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不孕妇女年龄≥35岁,IUI周期妊娠率明显降低,35岁以上不孕患者的人工授精平均周期妊娠率4.49%,第3次以上IUI临床妊娠率极端低下。结论:随着反复IUI次数的增加,临床妊娠率反而下降。年龄≥35岁女性不孕患者,2次人工授精没有妊娠,可建议尽早采用体外受精生殖技术助孕。
肖潇蔡立义熊芳钱莉张昀陈洁杨炜敏
关键词:宫腔内人工授精临床妊娠率年龄
重组促黄体生成素在卵巢储备正常患者超促排卵中的作用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研究分析重组促黄体生成素在卵巢储备正常患者超促排卵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选择进行体外受精/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术的不孕症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在短效GnRH激动剂长方案中的卵泡发育后期将其平均分为A、B、C组,A组患者加用重组促黄体生成素治疗,B组加用尿促性素治疗,C组继续单用r-FSH(果纳芬,重组人卵泡刺激素注射液)治疗,针对3组患者的血清各项指标、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实施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日时C组患者的血清LH、E_2值明显低于A组和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与B组患者的血清LH、E_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日时血清E_2/≥14 mm卵泡数A组明显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获卵数、成熟卵子数、优质胚胎数、临床妊娠率A组高于C组,B组高于C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优质胚胎数、临床妊娠率、种植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促黄体生成素在卵巢储备正常不孕症患者的治疗中可以促进提高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有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熊芳周萍胡玲卿张昀杨炜敏肖菊霞
关键词:控制性超排卵
冻融胚胎移植的3种内膜准备方法比较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探讨冻融胚胎移植(frozen-thawed embryo transfer,FET)3种不同的内膜准备方法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12年3月在本中心进行的冻融胚胎移植共287个周期,其中自然周期组184例,激素替代周期组57例,促排卵周期组46例。比较周期妊娠率、流产率、种植率、多胎妊娠率等指标。结果:3组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37.5%。38.6%。47.8%,流产率分别为8.7%、27.3%。18.2%,种植率分别为18.6%、21.8%、28.6%。促排卵周期组的临床妊娠率高于自然周期组及激素替代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相较于自然周期组,促排卵周期组的种植率显著增加(P 〈 0.05)。移植1、2、3枚胚胎的临床妊娠率和多胎率分别是27.8%、36.9%、43.9%和 0%、6.8%、14.2%。随着移植数目的增加,临床妊娠率有增加趋势。移植3枚胚胎的多胎率较移植1枚胚胎显著增加(P 〈 0.05)。结论:在冻融胚胎移植周期中,3种内膜准备的妊娠率。流产率无明显差异,但促排卵周期组的种植率较高。增加移植胚胎数目在提高妊娠率的同时,显著增加多胎率。
肖潇蔡立义熊芳钱莉张昀陈洁杨炜敏
关键词:冻融胚胎移植自然周期促排卵周期临床妊娠率
新型多孔睾丸穿刺针在临床中的运用被引量:1
2013年
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夫妇同居1年以上,未采用任何避孕措施,由于男方因素造成女方不孕者,称为男性不育。目前世界上约有15%的育龄夫妇不孕,其中男性不育约占50%。无精子症患者占男性不育患者的5%~10%。其病因分为梗阻性无精子症和非梗阻性无精子症。
王洪华蔡立义俞红英熊芳宋晓庆邹廉杨炜敏胡玲卿周小金
关键词:无精子症
囊胚培养联合去透明带囊胚移植提高冻胚移植的妊娠率
<正>目的近年来Day3冻融胚胎移植的妊娠率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但囊胚移植的妊娠率报道各家存在很大差异,笔者认为这与冻融处理及辅助孵出的方法不同密切相关。本研究是为了探索一种可以提高冻胚移植妊娠率的方法。方法统计分析本...
蔡立义杨炜敏邹廉王洪华熊芳张昀陈洁肖潇
文献传递
腹腔镜在子宫瘢痕妊娠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4年
随着剖宫产的增加,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cesarean scar pregnancy,CSP)的发生率随着增加。其发生是因为剖宫产时子宫下段瘢痕愈合不良所致,随着经阴道超声诊断准确性的不断提高,目前CSP的诊断已不是临床难题。但在治疗方案选择上国际尚无统一标准,因为子宫CSP患者病情及就诊时情况面临的个体差异非常大,方案选择应当个体化,而个体化方案的选择缺乏规范化标准,是临床面临的主要难题。当前普遍认为,对于有手术指征者,尽早手术既可去除病灶,避免发生子宫破裂、大出血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甚至切除子宫而丧失生育能力,又可修复子宫瘢痕缺陷,降低再次妊娠的风险。腹腔镜在中国已经普及,许多医院都有腹腔镜手术的设备及技术,手术安全性及可行性无需置疑。综述近年腹腔镜在剖宫产术后子宫CSP中应用的相关报道,腹腔镜手术是手术患者的首选治疗措施,可将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降至最低。但手术风险必须充分评估,由技术娴熟的医生主刀操作,术前必须准备好应对出血的措施,必要时转为子宫切除,术中要仔细检查有无膀胱损伤。
赵绍杰罗小平杨炜敏
关键词:腹腔镜剖宫产术瘢痕
直接镜检法在无精子症睾丸组织检测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3年
世界卫生组织(wH0)规定,夫妇同居1年以上、未采用任何避孕措施,由于男方因素造成女方不育者,称为男性不育。目前世界上约有25%的育龄夫妇无法生育,男性不育占50%,其中无精子症患者占10%~20%。无精子症根据病因一般分为梗阻性无精子症和非梗阻性无精子症。前者睾丸生精功能正常,病变存在于输出道;非梗阻性无精子症病变在睾丸,生精功能有不同程度受损。
王洪华蔡立义俞红英杨炜敏熊芳邹廉宋晓庆周萍胡玲卿周小金
关键词:直接镜检睾丸组织无精子症
男性不育160例Y染色体基因微缺失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索男性不育与Y染色体基因微缺失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PCR技术,针对124例严重少精子症(A组)、36例无精子症(B组)与41例已正常生育的男性(C组)进行AZFa、AZFb、AZFe 3个区域共12个序列标签位点的微缺失分析。结果 A组中发现Y染色体微缺失24例,B组发现12例,而C组未发现Y染色体微缺失。此研究中发现微缺失形式有两种,分别是AZFa+AZFb+AZFc区的全缺失和AZFc区的单独缺失。结论 Y染色体微缺失与精子发生障碍导致的不育有一定的联系。
王洪华蔡立义俞红英熊芳杨炜敏宋晓庆邹廉周萍胡玲卿周小金
关键词:Y染色体微缺失男性不育
新型多孔睾丸穿刺针在睾丸取精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评估新型多孔睾丸穿刺针睾丸取精法在男性不育症中的取材效果。方法:215例无精子症患者需施行睾丸穿刺取精或取材,其中选用自制的多孔睾丸穿刺针取材133例、传统切开法37例、细针抽吸法45例。结果:多孔睾丸穿刺针穿刺法穿刺一次成功率100%,切开法一次成功率100%,细针抽吸法一次成功率19%。术后并发症情况:切开法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1.6%(8例),其中切口出血1例,阴囊红肿4例,睾丸硬结1例,睾丸肿痛2例;细针抽吸法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1%(5例),其中阴囊红肿4例,睾丸肿痛1例;而多孔睾丸穿刺针法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0%(4例),其中阴囊红肿3例,睾丸肿痛1例,同其他两种穿刺方法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新型多孔睾丸穿刺针取精具有精确、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微创及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王洪华蔡立义熊芳杨炜敏俞红英宋晓庆周萍胡玲卿周小金
关键词:睾丸穿刺睾丸取精不育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