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虎虎

作品数:3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水温
  • 2篇环境因子
  • 2篇活动节律
  • 2篇光照
  • 2篇繁殖
  • 2篇繁殖前期
  • 1篇行为谱
  • 1篇组织学
  • 1篇乌梢蛇
  • 1篇细胞
  • 1篇免疫
  • 1篇免疫细胞
  • 1篇精子
  • 1篇精子储存
  • 1篇精子形成
  • 1篇化学观察

机构

  • 3篇陕西师范大学

作者

  • 3篇于虎虎
  • 2篇刘巧巧
  • 2篇梁刚
  • 1篇王琼霞
  • 1篇徐文刚

传媒

  • 1篇Zoolog...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乌梢蛇输精管道的组织学与免疫细胞化学观察(英文)
2011年
为探讨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输精管道结构与其功能之间的关系,该研究用一般光镜技术观察了乌梢蛇输精管道的显微结构及其年周期变化,并结合免疫细胞化学方法研究了雄激素受体(AR)、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芳香化酶(Ar)在输精管和精巢中精子细胞表达的相关性。为验证该文在乌梢蛇输精管中观察到的大量精子和圆球状结构,用一般光镜技术还观察了黑眉锦蛇(Elaphe taeniura)、赤链蛇(Dinodon rufozonatum)与虎斑颈槽蛇(Rhabdophis tigrina lateralis)的输精管道。结果表明,乌梢蛇的输精管道主要由输出小管、附睾管与输精管构成;8—10月输出小管中有精子,8月—翌年1月附睾管中有精子,全年(除7月外)输精管中有大量精子;在输精管内首次观察到由多个精子细胞构成的圆球状结构,该结构与精巢中精子细胞的AR、ER、PR和Ar累计光密度值之间分别无显著差异。由于在乌梢蛇、黑眉锦蛇及赤链蛇的输精管内圆球状结构均可见精子细胞变态形成精子。因此,建议将蛇类输精管内圆球状结构命名为生精小球(seminiferousspherule)。该文认为,蛇类精巢是精子形成的主要部位,而输精管内的生精小球是精子形成的另一个部位;附睾与输精管均可以储存精子,但输精管是精子储存的主要器官。
梁刚刘巧巧于虎虎王琼霞
关键词:组织学精子形成精子储存
中国大鲵繁殖前期夜间行为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简称大鲵,是我国特有的有尾两栖类,也是全球现存两栖类中体形最大、寿命最长的古老动物,素有“活化石”之称。本文以秦岭南坡仿生态环境下养殖的大鲵为研究对象,在2011年7-8月...
于虎虎
关键词:活动节律行为谱光照水温
文献传递
中国大鲵繁殖前期夜间活动节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3
2013年
采用全事件记录法,2011年7—8月对秦岭南坡仿生态环境下养殖的中国大鲵繁殖前期夜间活动节律及影响其出洞活动的环境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每天19:30大鲵开始出洞活动,21:30至次日凌晨1:30为出洞活动高峰期,6:30后返回洞穴;雌性和雄性成鲵的夜间活动数量存在显著差异,成体与亚成体的夜间活动数量无显著差异;在不同天气条件下,大鲵出洞活动的数量与水温、光照强度的相关性较强;当光照强度在685~1 431lx、相对光照强度为3%时大鲵开始出洞活动或回洞隐藏,而当光照强度降至0lx后约2h、水温在17.1~18.4℃时出洞活动达到高峰期.表明在繁殖前期大鲵夜间活动节律同时受光照和水温的影响,光照强度是控制大鲵出洞活动的关键因子,水温是决定其出洞活动高峰期的主要因子.
于虎虎梁刚刘巧巧徐文刚
关键词:光照水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