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臣
- 作品数:7 被引量:19H指数:3
-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南京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GM-CSF分泌型肝癌疫苗对荷瘤鼠脾血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观察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分泌型肝癌疫苗对移植性肝癌小鼠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杀伤活性的影响。方法取小鼠肝癌细胞株H22细胞1×106/只注入小鼠腹腔内,接种7d形成腹水瘤后再在小鼠体内传3代。取生长旺盛且无血性的腹水,在无菌条件下制成2×107/ml的细胞悬液,以2×106细胞/0.1ml/只接种于小鼠右前肢皮下。将肝癌细胞移植瘤动物分成3组。4天后,在右侧背部皮下进行免疫治疗,即制备GM-CSF分泌型H22肝癌瘤苗并免疫ICR小鼠(H22-GM-CSF组,n=5),同时设立无GM-CSF基因修饰H22肝癌瘤苗组(H22组,n=5)和PBs对照组(PBS组,n=5),测量各组小鼠肿瘤体积;采用细胞增殖计数法检测小鼠脾血CTL杀伤活性。结果随着效/靶比增加,各组CTL杀伤活性均增强。在效/靶比为50∶1时,GM-CSF-H22组CTL杀伤活性为60±6.1%,明显高于H22组(17.4±0.9%)和PBS组(12.2±0.6%,P<0.01);GM-CSF分泌型肝癌细胞瘤苗明显抑制H22荷瘤小鼠肿瘤生长。在21天时,H22-GM-CSF组、H22组和PBS组小鼠肿瘤体积分别为0.63±0.05mm3、1.47±0.75mm3和1.79±0.34mm(3P<0.01)。结论 GM-CSF分泌型肝癌细胞瘤苗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增强CTL杀伤活性。
- 郭银燕文剑张永臣杨永峰
- 关键词:肝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 肝细胞癌中抑制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研究肝癌细胞系的基因表达概况,筛选表达差异的抑制细胞凋亡相关基因,探索肝细胞癌发生发展机制及肝细胞癌治疗的新靶点。方法:通过基因芯片技术检测肝癌细胞系Bel-7402、Hep-3B与胎儿肝细胞的全基因组序列,筛选表达差异的抑制细胞凋亡相关基因,采用RT-PCR、免疫组化对部分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验证。结果:在检测的54614个探针组中,Bel-7402、Hep-3B两株肝癌细胞与胎儿肝脏细胞相比表达共同上调2倍及2倍以上的有1452个基因;表达下调2倍及2倍以上的有2054个基因。与抑制细胞凋亡相关表达上调的基因有12个,选取2个基因进行RT-PCR、免疫组化验证,结果与基因芯片结论基本一致。结论:肝细胞癌中有众多的抑制细胞凋亡基因表达增高,通过影响TNF通路、bcl-2蛋白等多种方式共同抑制细胞凋亡,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对这些基因的研究有助于阐明肝细胞癌发生发展机制,为肝细胞癌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 张永臣叶伟文剑赵伟
- 关键词:肝细胞癌基因芯片细胞凋亡SODDSURVIVIN
- IL-6在HBV感染胎盘中的作用
- 目的:探讨IL-6在HBV感染胎盘中的作用。方法:临床上选取HBsAg(+)且HBVDNA(1-3)×108copies/ml孕妇60例,运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方法检测其胎盘上HBsAg,根据HBsAg是否表达分为胎盘感...
- 韩国荣江红秀吴引伟张永臣
- 关键词:胎盘感染白细胞介素6介导作用
- 文献传递
- 肝衰竭患者人工肝血浆置换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变化观察被引量:6
- 2009年
- 目的观察肝衰竭患者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42例肝衰竭患者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在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前后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bg)。结果治疗后PT、INR、AT-Ⅲ均有明显改善(P<0.05),而Fbg、APTT、TT、PTA无显著改善(P>0.05)。结论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能部分改善肝衰竭患者的凝血功能。
- 邱洁冯艳红张永臣孟九大张建琼
- 关键词:肝衰竭人工肝血浆置换凝血功能
- 抗病毒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T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1和程序性死亡配体1的表达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观察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抗病毒治疗24周时外周血CD4+和CD8+T淋巴细胞(T细胞)表面表面程序性死亡1(PD-1)和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表达水平,分析其与抗病毒治疗临床转归的关系。方法24例CHC患者,均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每周皮下注射一次,联合利巴韦林800~1200mg/d,治疗24~48周。采用流式细胞术和实时荧光定量检测患者治疗前、治疗4、12、24周外周血CD4+和CD8+T细胞表面PD-1、PD—L1表达水平和外周血HCVRN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LT。采用SPSS16.0软件。两样本计量结果分析采用t检验,治疗前后的计量结果采用重复测量的单因素或两因素方差分析,所有检验为双侧检验。结果CHC患者治疗后4周HCVRNA阴性者19例,CD4+和CD8+T细胞表面PD-1的表达率在治疗前分别为18.6%±6.1%和16.6%±13.8%,治疗24周时分别为10.3%±7.7%和9.4%±4.6%,治疗前后比较,PD-1的表达明显下降,F值为12.406和4.955,P值为0.002和0.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8’T细胞表面PD—L1的表达率在治疗前为17.5%±13.7%,治疗4、12、24周时分别为25.9%±11.1%、29.6%±15.1%、32.0%±15.7%,治疗后明显升高,F值分别为9.063、8.365、9.736,P值均〈0.01。治疗4周时,HCVRNA阳性者5例,仅发现CD8+T细胞表面PD—L1的表达治疗24周(39.2%±15.6%)与治疗前(17.4%±16.7%)比较明显升高,F=10.292,P=0.033。持续病毒学应答者20例:CD4+T细胞表面PD-1的表达在治疗4、12、24周分别为14.4%±7.5%、14.0%0±6.9%、10.7%±7.6%,治疗前为20.2%±7.5%,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F值分别为6.133、5.541、14.780,P〈0.05或JP〈0.01。CD8+T细胞表面PD-1的表达在治疗12、24周分别为10.2%±4.6%和10.10/0土4.9%,治疗前为1
- 蔡仁田沈玲赵伟杨永峰张永臣
- 关键词:治疗学
- 血清肝癌特异性γ-谷氨酰转移酶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临床应用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应用抗人肝癌组织中蔓陀罗凝集素(DSA)强结合的γ-谷氨酰转移酶(GGT)单克隆抗体(McAb),建立其血清DSA—GGT生物素-链霉亲和素ELISA检测方法,并探讨其在原发性肝癌(PHC)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McAb技术制备的抗DSA—GGT的McAb,采用蛋白G亲和层析柱色谱纯化;纯化的McAb经生物素标记后,构建血清DSA—GGT生物素-链霉亲和素ELISA检测方法。用建立的方法对39例PHC患者和122例非PHC患者进行初步临床应用研究,用P—P概率图检验119例健康对照血清DSA—GGT分布状态,依据受试者工作曲线(ROC)确定DSA.GGT诊断PHC的cut-off值。结果获取5株分泌McAb杂交瘤细胞制备的腹腔积液,经纯化后McAb蛋白总量在2.12~6.70mg之间;McAb的生物素标记率为48.6%~72.2%。所构建的血清DSA—GGT生物素-链霉亲和素ELISA检测方法的最低检出限为2μg/L;平均批内、批间变异分别为8.9%和11.5%。119份健康对照血清DSA—GGT水平呈正态分布,x±s为(1.50±0.51)μg/L;经ROC分析确定其诊断PHC的临界值为3.25μg/L。39例PHC患者26例DSA—GGT阳性,其诊断PHC敏感度为66.7%;122例非PHC患者10例DSA—GGT阳性,其诊断特异度为91.8%。结论所建立的血清DSA—GGT生物素一链霉亲和素ELISA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可靠性。临床初步应用表明其诊断PHC的敏感度、特异度良好,且方法操作简便,便于临床推广应用,为PHC实验室诊断提供了新方法。
- 王念跃赵伟刘晨文剑张永臣端木浩
- 关键词:Γ-谷氨酰转移酶单克隆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抗生物素蛋白
- 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大蛋白检测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在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过程中血清HBV表面大蛋白(HBV-LP)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40例CHB患者在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的0、12、24、36、48、72、96周血清中的HBV-LP、HBV DNA、HBeAg水平。结果治疗过程中,HBVDNA载量对数值及HBV-LP吸光度(A)值均下降,且呈正相关(r=0.989,P<0.01)。不同治疗时期HBV DNA阴性患者的HBV-LP A值与HBV DNA阳性患者比较,差异较大。HBV DNA阳性组的HBV-LP A值均值为1.478。以HBV-LP A值≥1.5为界值时,其与抗病毒治疗效果明显相关(P<0.01)。结论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血清HBV-LP与HBV DNA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作为新的判断病毒复制的生物指标。
- 艾敏赵伟陶晨赵红叶伟张永臣杨义贵潘玉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表面大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