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对心
  • 1篇血管
  • 1篇畸形
  • 1篇肌桥
  • 1篇冠状
  • 1篇冠状动脉
  • 1篇冠状动脉粥样...
  • 1篇冠状血管
  • 1篇冠状血管畸形

机构

  • 1篇青岛大学医学...
  • 1篇山东省立医院

作者

  • 1篇杨青
  • 1篇王绍华
  • 1篇刘世合
  • 1篇段峰
  • 1篇胡亚彬
  • 1篇于华龙
  • 1篇林青
  • 1篇柳澄
  • 1篇张传玉
  • 1篇付青

传媒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年份

  • 1篇2012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双源CT对心肌桥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探讨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利用双源CT(DSCT)探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ing,MB)与该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DSCT对500例可疑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HD)和体检者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由3位CT诊断医师独立判断并在结果一致时确定前降支MB,测量MB长度、厚度。将所有病例分为前降支MB组和非MB组,利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组(CPR)、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技术联合观察前降支钙化及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利用Circulation软件QCA工具测量前降支由于斑块所致的狭窄率,比较MB组与非MB组的平均狭窄程度以及钙化、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应用Spearman等级相关统计分析MB近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MB的长度及厚度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500例受检者中冠状动脉CTA发现前降支MB 135例(27%)。MB组钙化及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分别为38.5%和53.3%,非MB组钙化及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分别为32.3%和46.3%,MB组与非MB组的平均狭窄程度分别为(45.6±21.2)%和(45.7±22.2)%,两组之间钙化的发生率、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及平均狭窄程度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25;P=0.16;P=0.99),MB近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MB的长度及厚度间相关性均不明显(r=-0.03,P=0.83;r=-0.10,P=0.42)。结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MB的存在并没有显著增加该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粥样硬化斑块的总体发生率,MB近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MB的长度及厚度相关性不明显。
刘世合杨青张传玉付青林青王绍华胡亚彬于华龙段峰柳澄
关键词:冠状血管畸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