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新生

作品数:7 被引量:63H指数:5
供职机构:山西省气象台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开放实验室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气候
  • 2篇物理量
  • 2篇物理量诊断
  • 2篇寒潮
  • 2篇EOF分解
  • 1篇对流层
  • 1篇对流层顶
  • 1篇对流层顶高度
  • 1篇雨日
  • 1篇预报着眼点
  • 1篇日数
  • 1篇突变
  • 1篇突变分析
  • 1篇气候趋势
  • 1篇气候趋势系数
  • 1篇气候特征
  • 1篇强冷空气
  • 1篇倾向率
  • 1篇热量
  • 1篇热量资源

机构

  • 7篇山西省气象台
  • 3篇山西省气象局
  • 2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山西省气候中...
  • 1篇太原市气象局

作者

  • 7篇李新生
  • 3篇张红雨
  • 2篇周顺武
  • 2篇赵桂香
  • 1篇闫慧
  • 1篇张国勇
  • 1篇张磊
  • 1篇赵彩萍
  • 1篇赵永强
  • 1篇赵海英
  • 1篇马严枝
  • 1篇李韬光
  • 1篇金磊
  • 1篇杨东
  • 1篇李娟

传媒

  • 2篇气象与环境学...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陕西气象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山西气象
  • 1篇气象与环境科...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山西省2011年5月两次降水过程的比较分析
2012年
利用2011年5月1日-31日常规观测资料、Micaps资料及WS重要天气资料,运用天气学原理比较分析了2011年5月8日-10日、19日-21日山西省两次大范围的降水天气过程,给出这两次降水过程的异同点、系统演变特征、物理量诊断分析结果及预报着眼点。
金磊李新生姚洁陈青兰
关键词:物理量诊断分析预报着眼点
基于GIS的半干旱山区热量资源评估——以晋中市为例被引量:5
2007年
利用1971-2005年气象站观测资料,借助EXCEL建立热量指标空间分析模型,在GIS支持下,生成晋中市50 m×50 m网格上的温度和积温分布数字图像,对该市热量资源的分布进行了系统评估。结果表明,1月极端最低气温的分布受地形因子的影响,较为复杂。年平均气温、7月平均气温以及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10℃和15℃,期间积温的分布主要受海拔高度的影响,其垂直递减率分别为0.662℃/100 m、0.728℃/100 m以及183.277℃/100 m、200.744℃/100 m和209.393℃/100 m。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各级界限温度的开始日期推后,结束日期提前,间隔日数缩短,热量资源越显贫乏。在进行热量资源评估的同时,就当地几种主要种植作物的适宜分布进行了分析,最后依据玉米对热量资源的需求,给出玉米种植区划。GIS的成功运用,更好地显示出由于地形地貌特殊造成的热量资源空间分布差异,可为半干旱山区其它农业气候资源的分析研究提供思路,进而为特色农业的合理布局和系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钱锦霞赵桂香李新生赵永强
关键词:GIS半干旱山区热量资源
一次强冷空气活动过程的诊断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MICAPS分析的2°×2°的12 h的物理量场资料,对2006年4月10—13日的一次大范围的寒潮天气的冷空气活动过程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冷空气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横槽的维持加强使两股冷空气合并堆积并加强;高空锋生及锋区后部强烈的上升运动,使空气绝热膨胀冷却,冷空气的强度不断加强;横槽前后高空冷暖平流和涡度平流的合适配置使得横槽转竖,转竖的大槽引导强冷空气南下。
尚正强陈雪珍李新生
关键词:寒潮强冷空气物理量诊断
1979—2008年华北地区对流层顶高度变化特征被引量:7
2011年
利用1979—2008年华北地区12个测站逐日对流层顶探空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该地区不同类别对流层顶发生及其高度的季节特征进行探讨,并采用线性趋势、小波分析和EOF分解等方法对其高度变化等气候特征进行分析,揭示了该地区对流层顶的季节特征及其高度变化的基本事实和规律。结果表明:华北地区第一对流层顶冬季出现多,夏季少,近30 a来呈减少趋势,第二对流层顶夏季出现多,冬季少,近30 a来呈增加趋势;全年均出现复合对流层顶,且在季节转换时期出现频率较高;第一对流层顶高度年变程呈双峰型,夏季高,冬季低,第二对流层顶高度年变程呈单谷型,冬季高,夏季低,春、秋季介于两者之间;两类对流层顶高度变化均存在5—6 a的周期,第二对流层顶相比具有更多时间尺度周期变化。近30 a间华北地区第一、第二对流层顶年平均高度变化均呈升高趋势,且与其上下层间平均温度有关。
张红雨周顺武张国勇李毓富李新生
关键词:对流层顶小波分析EOF分解
1981—2013年山西地区冰雹气候特征分析被引量:6
2015年
基于1981—2013年山西地区109个气象站的冰雹观测资料,利用气候趋势系数、倾向率、M-K突变分析及EOF主成分分解等气候统计方法,分析山西地区及其不同区域冰雹发生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81—2013年山西地区冰雹出现次数呈明显减少的趋势,特别是北区减少的尤其明显;山西地区冰雹出现次数的月变化呈明显的单峰型,6月冰雹出现次数最多,而北区冰雹出现次数的月变化呈相对复杂的双峰型;山西地区冰雹出现次数在1999年前后发生明显突变并转为减少期,中区和南区突变年份偏后。空间特征分析表明,山西地区冰雹发生与海拔高度关系密切,其多发区呈"人"字形分布,具有较明显的气候模态一致性特点。
李韬光张红雨柳琼赵彩萍杨东李新生
关键词:突变分析气候趋势系数倾向率EOF分解
2016年一次寒潮天气过程诊断分析被引量:15
2017年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ECP/NCAR 1°×1°再分析资料和探空资料,应用天气学和动力气象学分析诊断方法,对2016年1月21—24日山西寒潮、大风和降雪过程的影响系统配置、冷空气移动路径和高低空环流形势演变进行了诊断分析,并对大风和降雪主要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寒潮过程属于"横槽型",500 h Pa上贝加尔湖东部的冷涡引导冷空气,沿西北偏西路径进入山西,以及地面冷高压南下是寒潮爆发的原因。850 h Pa存在强盛的冷平流,是产生寒潮天气的主要原因。但由于冷空气移动路径偏西,冷高压主体偏北,造成本次降温幅度只有个别站点突破历史极值。水汽条件较差,所以降水过程较弱;地面正负3 h变压差达10 h Pa,利于产生变压风,造成大风天气。
马严枝李娟李新生闫慧张磊赵海英
关键词:寒潮温度平流
近48a山西暴雨日数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趋势被引量:29
2010年
利用山西省68个气象台站近48 a(1961-2008年)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法、Morlet小波变换以及合成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山西省暴雨发生次数(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全省暴雨发生次数存在由南向北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暴雨主要集中在太行山以南的晋东南一带;在季节分布上,暴雨主要出现在汛期(5-9月),特别是主汛期(7-8月)是全省暴雨最集中的时段;在旬季分布上,暴雨次数从5月中旬开始缓慢增加,7月上旬则急剧增加,7月下旬达到峰值。近48 a来全省暴雨日数呈现出下降趋势,尤其是7月份下降趋势最为明显;上世纪70年代末暴雨发生次数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转折,全省大部分地区暴雨发生次数有所减少,特别是在晋东南南部一带和吕梁山北部地区减幅最大。
张红雨周顺武李新生赵桂香梁青健
关键词:暴雨日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