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葛金松

作品数:9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艺术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学

主题

  • 4篇电影
  • 2篇导演
  • 2篇新生代
  • 2篇中国电影
  • 2篇网络流行
  • 2篇网民
  • 2篇文本
  • 2篇文化
  • 2篇文化文本
  • 2篇镜头
  • 2篇互文
  • 2篇互文性
  • 1篇道德
  • 1篇道德底线
  • 1篇道德滑坡
  • 1篇底线
  • 1篇电影导演
  • 1篇电影文化
  • 1篇电影语言
  • 1篇许鞍华

机构

  • 8篇西南大学
  • 1篇重庆邮电大学

作者

  • 8篇葛金松
  • 2篇虞吉
  • 2篇方秋玲

传媒

  • 2篇新闻世界
  • 1篇戏剧之家
  • 1篇电影新作
  • 1篇当代文坛
  • 1篇电影评介

年份

  • 2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捍卫:从影像符号解读《白日焰火》中的男权意识被引量:1
2014年
从《人·鬼·情》到《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再到《北京遇到西雅图》.在电影中女性意识集体觉醒,在“主动看”(男性)与“被看”(女性)互置的角色配置中,带有双重标准的价值观和范式在不断构建,并与劳拉.穆尔维在《视觉快感和叙事电影》中对“在一个由性不平衡所安排的世界中,看的快感分裂为主动的(男性)和被动的(女性)[1],男性是叙事动力,女性作为一种客体性存在,只能承载意义,无法创造意义”的语境形成对立,但这种身份和位置的转换,则增加了男权主体的焦虑感.
葛金松
关键词:长镜头焰火帕索里尼电影语言男权意识
从《舌尖上的中国》看国家核心价值观念传播被引量:1
2013年
本文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个案进行研究,从影像传播的角度,分析应如何使抽象的政治理念与鲜活的银幕形象结合,通过影像符号传播国家核心价值观念,塑造国家形象以更好地适应当下的全球语境和国家的现代化发展。
方秋玲葛金松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国家形象核心价值观念
道德滑坡与责任缺失——评电影《桃姐》
2014年
电影《桃姐》是导演许鞍华根据钟春陶照顾梁家四代的真人故事而改编,他讲述一位生长于大家庭的少爷Roger(刘德华饰)与自幼照顾自己长大的家佣桃姐(叶德娴饰)之间所发生的一段触动人心、朴实温馨的主仆亲情故事,影片中的Roger与桃姐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仍情同母子,甚至超出了亲情,怀有传统美德。
葛金松
关键词:道德滑坡许鞍华道德底线孤独寂寞镜头语言
新生代网民对网络流行文化文本的互文性建构——以“元芳你怎么看”等文化现象为例
2013年
网络流行文化文本作为一种"元语言"行为、批判行为,可以说是新生代网民"游走网络"、"点击体验"的一种例行反应和集体无意识的映射、释放。本文从互文本理论角度入手,以网络流行的"元芳你怎么看"、"杜甫很忙"等文化现象为例,就新生代网民对网络流行文化文本的互文性建构进行分析探究。
葛金松方秋玲
关键词:新生代互文性文化文本
“现象电影”电影文化的描述与阐释
新世纪十多年以来,中国电影可以说是熠熠生辉,新生电影导演的异军突起,中国电影市场接近三百亿元的票房,更是让我们依稀听到中国电影与好莱坞抗衡的声音,而在这巨大惊喜背后是新世纪中国年轻导演的茁生和担当。因此对新时期中国电影“...
葛金松
关键词:多元语境文化意义美学特征
文献传递
“大国情结”与传奇叙事策略:中国电影中的“美国想象”被引量:2
2014年
自1905年中国电影诞生以来,中国电影中的西方"想象"层出不穷,尤其是美国,从《北京人在纽约》、《大撒把》到《喜宴》、《刮痧》再到《中国合伙人》、《北京遇上西雅图》,"美国想象"可以说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中的一个普遍现象,而且这种想象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中国的发展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在"中国梦"、"强国梦"的新语境下,作为中国电影叙事"奇点"的"美国想象"缀结着一种大国情结和姿态。因此文章从大国情结和叙事策略两个向度来考察这一现象,并进行定位和阐释。
葛金松虞吉
关键词:焦虑叙事策略
中国电影导演代际划分的终结被引量:6
2015年
用"划代"的方式来概述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评价不同时期的电影风格,可以说是中国电影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创举。作为一种习惯和约定俗成的说法,"导演代际划分"虽然缺乏一定的缜密性和科学性,但在过去几十年的电影研究中举足轻重,现在仍然被用来对中国导演传统的继承与创新关系加以介说。然而,伴随着电影体制的改革、探索和面向市场化的电影选择,加之新生导演不断涌现,中国电影被不断纳入到新的视野和体系之中。思想的突破,艺术的嬗变,观念的更新,使得导演个性化特点越来越明显,各异其趣的态势愈加凸显。"代"的划分与归纳已无从着手,可以说中国电影已进入"无代的新阶段"。
虞吉葛金松
新生代网民对网络流行文化文本的互文性建构--以'元芳你怎么看'、'杜甫很忙'等文化现象为例
流行文化可以说因为新生代网民而变成文化文本中的一个惯性亮点,不论是从古今杂交的类似"元芳体"、"杜甫很忙"网络"新文化"现象,还是叛经离道的情绪谩骂与宣泄,网络...
葛金松
关键词:文本建构互文性理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