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敏

作品数:10 被引量:118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5篇土壤
  • 4篇玉米
  • 4篇基因
  • 4篇基因玉米
  • 3篇转BT基因玉...
  • 3篇根际
  • 2篇生产力
  • 2篇土壤条件
  • 2篇绿洲
  • 2篇根际土
  • 2篇根际土壤
  • 2篇灌溉
  • 2篇灌溉水
  • 2篇BT玉米
  • 2篇产力
  • 2篇产业带
  • 2篇产业带建设
  • 1篇氮量
  • 1篇地下生物量
  • 1篇多样性

机构

  • 5篇山东省农业科...
  • 5篇中国科学院
  • 2篇青岛农业大学
  • 1篇甘肃农业大学
  • 1篇上海海事大学
  • 1篇甘肃省农垦农...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10篇王敏
  • 4篇苏永中
  • 4篇杨荣
  • 4篇杨晓
  • 3篇路兴波
  • 3篇孙红炜
  • 2篇张传坤
  • 2篇李凡
  • 2篇张青
  • 2篇李宝笃
  • 2篇李文刚
  • 2篇杨淑珂
  • 2篇王鲁豫
  • 1篇雷耀湖
  • 1篇武海斌
  • 1篇杜明武
  • 1篇于明飞
  • 1篇杨崇良
  • 1篇刘文杰
  • 1篇王婷

传媒

  • 2篇山东农业科学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玉米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土壤学报
  • 1篇中国沙漠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作物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2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9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垦沙地农田土壤有机碳时空变异特征被引量:12
2013年
针对河西走廊临泽绿洲边缘区域的新垦沙地农田,采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田块尺度的土壤有机碳时空变异特征。结果表明:(1)在本研究的空间尺度内,土壤有机碳含量在2.66~6.90g.kg-1范围之间变化,平均值为4.45g.kg-1,变异系数为24.5%;其空间分布呈明显的斑块状,最佳的变异函数理论模型为指数模型,其块金值和基台值分别为0.13和1.28,偏基台值和基台值的比值及变程分别为0.90及18.24m;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与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及电导率显著正相关(p<0.01),与pH值显著负相关(p<0.05)。(2)在本研究的监测时间尺度内(2004—2010年),土壤有机碳年平均值在3.81~4.71g.kg-1幅度内变化,变异系数为6.8%,无明显的变化趋势;土壤有机碳含量年际间变化与播种量显著正相关,与作物产量显著负相关,而与施氮量、灌溉量和地上部生物量相关不显著。综上所述,新垦沙地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较区域水平低,其田块尺度的空间异质性是由成土母质、地形等区域因素作用的结果,而对农田管理影响下的新垦沙地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演变规律的研究需建立在更长时间尺度的土壤监测数据基础上。
杨荣苏永中王敏杜明武杨晓雷耀湖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绿洲施氮量
山东省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带建设发展对策被引量:3
2012年
追溯了山东省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带建设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建设过程中的主要经验和做法,面对新形势、新阶段,提出了山东省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带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李文刚张传坤张青王鲁豫王敏
关键词:优质小麦产业带
山东省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对我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建设现状进行了研究,阐述了影响山东省产业带建设的影响因素,进一步提出了山东省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李文刚张传坤于明飞张青王敏王鲁豫
关键词:优势农产品产业带
转Bt基因玉米根际微生物和细菌生理群多样性被引量:13
2010年
大田栽培条件下,以转Bt玉米Mon810及其亲本非转基因玉米为研究对象,在玉米的不同生育期测定根际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变化,并对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生育期内Bt玉米与对照相比根际土壤真菌无显著差异,但细菌在抽丝期,放线菌在苗期二者有显著差异。同种细菌功能群的数量变化在Bt玉米和对照各生育期内趋势一致,不同的菌群表现不同。亚硝化细菌、好气固氮菌、氨化细菌和钾细菌的数量变化波动较大,其中Bt玉米和对照相比好气固氮菌的数量在生育期内有5个生育期有显著差异,而氨化细菌、钾细菌和亚硝酸菌仅分别在乳熟期、喇叭口期及拔节期和抽雄期差异显著。好气纤维分解菌和硝化细菌在苗期、拔节期和喇叭口期差异显著,无机磷分解菌在乳熟期和完熟期数量差异显著。整个生育期内3种群落特征参数均保持基本稳定,除乳熟期和完熟期外Bt玉米根际微生物群落特征参数均高于对照。
王敏孙红炜武海斌杨崇良李宝笃路兴波
关键词:BT玉米根际微生物田间试验多样性
转Bt基因玉米根际土壤及秸秆残体中Cry1Ab蛋白含量动态被引量:4
2013年
采用ELISA法研究了田间种植条件下转Bt基因玉米MON810生育期根际土壤及还田秸秆中Cry1Ab蛋白的田间残留降解动态,并分别用移动对数模型、指数模型和双指数模型对秸秆分解释放Cry1Ab蛋白的田间降解动态进行拟合,估算了DT50和DT90值.结果表明:Bt玉米不同生育期根际土壤中Cry1Ab蛋白含量差异较大,但总体随生育期的延长而显著降低.收获后地表覆盖和埋入土壤两种秸秆还田方式下,秸秆中Cry1Ab蛋白在土壤中的降解规律基本一致,均呈现前期大量快速降解,中后期极少量稳定降解两个阶段.秸秆还田7 d内,地表覆盖处理的Cry1Ab蛋白降解率均极显著高于埋入土壤处理;10 d时两处理的降解率基本一致,分别为88.8%和88.6%;20 d后,两处理秸秆中Cry1Ab蛋白的降解日趋缓慢;至180 d时仍能检测到少量的Cry1Ab蛋白.3种模型均能较好地反映秸秆中Cry1Ab蛋白的田间降解规律,从相关系数(R)及DT90值与实测值的吻合程度来看,双指数模型最优.
李凡王敏孙红炜杨淑珂路兴波
关键词:BT玉米根际土壤秸秆还田
黑河中游荒漠草地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分配格局被引量:39
2013年
草地生态系统中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分配方式对于研究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循环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解黑河中游荒漠草地的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分配格局,从群落和个体两个水平对黑河中游的地上和地下生物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群落水平上地上生物量介于3.2–559.2g·m–2之间,地下生物量介于3.3–188.2g·m–2之间,个体水平上地上生物量介于6.1–489.0g·株–1之间,地下生物量介于2.4–244.2g·株–1之间,群落水平上的根冠比(R/S)为0.10–2.49,个体水平上为0.07–1.55,地下生物量均小于地上生物量,群落水平上R/S值大于个体水平。群落和个体水平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拟合斜率分别为1.1001和0.9913,与1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地上与地下生物量呈等速生长关系。群落和个体水平土壤表层0–20cm和0–30cm的根系生物量分别占全部根系生物量的89.81%、96.95%和81.42%、93.62%,表明地下生物量主要集中在0–20cm和0–30cm土壤表层。
王敏苏永中杨荣杨晓
关键词:生物量荒漠草地根冠比
不同土壤条件下节水灌溉对棉花产量和灌溉水生产力的影响被引量:26
2014年
在黑河中游边缘绿洲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土壤条件下节水灌溉对棉花产量及灌溉水生产力(Irrigation Water Productivity,IWP)的影响,为区域农业土壤的合理利用和制定不同土壤的灌溉对策提供依据。田间试验涉及不同肥力和粒级组成梯度的5种土壤(砂土S1、S2;壤砂土S3和砂壤土S4、S5三个质地类型),设三个灌溉水平:常规充分灌溉(I1)、减量10.5%节水灌溉(I2)和减量21.0%节水灌溉(I3)。结果表明,与充分灌溉相比,减量10.5%和21.0%的节水灌溉,在棉花不同生育期的地上单株生物量和叶面积及收获时的茎干生物量有所降低,但籽棉产量增加了11.6%和11.2%。在减量10.5%和21.0%的节水灌溉下棉花IWP分别为0.51 kg m-3和0.57 kg m-3,较传统灌溉(0.41 kg m-3)提高24.4%和39.0%。不同质地土壤棉花生物量、产量及棉花IWP有显著差异。棉花IWP随土壤黏粉粒和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在黏粉粒和有机质含量最高的土壤出现下降,呈多项式关系。土壤质地与灌溉量对棉花霜前花率、生物量及产量有显著的交互效应。有机质和黏粉粒含量最高的砂壤土S5在充分灌溉下营养生长过旺、吐絮期延后,导致霜前花率降低、籽棉产量和IWP降低。节水灌溉可显著提升棉花IWP,在水资源紧缺的边缘绿洲区,对新垦的砂质土壤种植耗水量较低的棉花、并进行节水灌溉管理,是实现区域节水和合理土地利用的适宜选择。
苏永中杨荣杨晓王婷王敏
关键词:常规灌溉节水灌溉棉花产量
转Bt基因玉米对根际土壤细菌遗传多样性的影响被引量:1
2013年
连续两年在田间自然状态下,采用PCR-DGGE方法研究6个不同生育期种植转Bt基因玉米MON810对根际土壤细菌群落遗传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008年,同一生育期内转Bt基因玉米与非Bt基因玉米根际土壤细菌16S rDNA DGGE指纹图谱相似,细菌群落的遗传物质组成差异不显著,仅在抽丝期和乳熟期Bt玉米出现两条差异条带。2009年,苗期、拔节期、喇叭口期、抽雄期4个生育期两种玉米出现差异条带,抽丝期和乳熟期无差异条带。对DGGE图谱条带进行克隆测序,部分图谱中的条带所代表的DNA序列相同,最终得到51条DNA序列,共涉及主要细菌门类8个,典型差异条带分别属于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总体来看,与不同品种相比,不同生育期、不同年份间细菌群落差异更为显著,Bt蛋白的积累对根际细菌群落变化有一定影响。
孙红炜李凡杨淑珂王敏路兴波
关键词:转BT基因玉米
转基因玉米转化体特异性寡核苷酸芯片检测方法的研制被引量:11
2009年
根据7种转基因玉米Bt11、Bt176、Mon810、Mon863、TC1507、GA21和NK603的重组DNA结构,利用Primerpremier5.0引物设计软件分别设计转化体特异性引物,优化PCR反应条件,对引物特异性及灵敏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设计引物特异性强,灵敏度达0.1%。在植物基因组与外源基因的连接区域,利用PrimerPremier5.0和Oligo6.0软件分别设计和筛选7种转基因玉米40merOligo转化体特异性探针,制备转基因玉米的寡核苷酸芯片,并对芯片检测的特异性、重复性及检测灵敏度进行检验。证明所设计探针特异性强,灵敏度达0.01%。与PCR检测方法相比,基因芯片检测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有效检测及鉴定多种转基因玉米,大大提高检测的准确率和效率。
路兴波武海斌王敏李宝笃杨崇良孙红炜
关键词:转基因玉米寡核苷酸芯片灵敏度
基于土壤条件的边缘绿洲典型灌区灌溉需水研究被引量:10
2014年
【目的】土壤性状是影响作物灌溉水生产力(IWP)与灌溉需水的关键因子。以土壤性状与作物灌溉水生产力及灌溉需水的定量关系为依据、结合区域土壤性状的空间分布,估算绿洲典型灌区作物灌溉需水及空间分布,为灌区尺度的合理用水分配及节水潜力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黑河中游临泽边缘绿洲平川灌区,对118个农田土壤进行取样分析,确定土壤性状的空间分布;通过不同土壤质地和肥力水平的农田玉米灌溉试验,确定土壤性状与灌溉水生产力及灌溉需水量的关系、进而依据土壤条件估算灌区尺度的灌溉需水及空间分布。【结果】平川灌区农田0—20 cm耕层土壤砂粒含量为29.4%—91.9%,平均53.6%,土壤有机质含量范围为1.37—17.7g·kg-1,平均10.9 g·kg-1;20—100 cm土层砂粒平均含量51.3%。土壤质地为壤沙土和沙土的面积占农田总面积的50%以上;有机质含量低于10.0 g·kg-1的面积占26%,土壤持水性能弱;土壤性状在空间分布上存在高度的变异性。玉米IWP平均为1.11 kg·m-3(沙土)—2.44 kg·m-3(壤土),与0—20 cm土层黏粉粒含量(CS1,%)、20—100 cm土层黏粉粒含量(CS2,%)、0—2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OM,g·kg-1)呈极显著正相关。依据土壤性状与灌溉水生产力的关系,得出平川灌区玉米灌溉水生产力平均为(2.36±0.77)kg·m-3,变动范围为0.75-3.92 kg·m-3,IWP小于2.0 kg·m-3的面积为970 hm2,占总面积的18.5%。灌区玉米生育期平均灌溉需水量为558 mm,总灌溉需水量为28.4×106 m3。【结论】土壤条件决定作物的灌溉需水与灌溉水生产力,在灌溉尺度农业水管理方面,应依据不同土壤性状的斑块单元进行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合理分配与配置,并重视有利于土壤结构改善和肥力提升的施肥、耕作、灌溉等农业技术的应用。
苏永中杨荣刘文杰杨晓王敏
关键词:土壤性状平川灌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