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世光

作品数:12 被引量:116H指数:6
供职机构:深圳市宝安区石岩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科技计划项目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小儿
  • 5篇肺炎
  • 4篇疗效
  • 3篇幽门螺
  • 3篇幽门螺旋杆菌
  • 3篇细胞
  • 3篇螺旋杆菌
  • 3篇儿童
  • 3篇肺炎支原体
  • 2篇蛋白
  • 2篇盐酸氨溴索
  • 2篇盐酸丙卡特罗
  • 2篇支原体肺炎
  • 2篇球蛋白
  • 2篇重症
  • 2篇紫癜
  • 2篇小儿过敏
  • 2篇小儿过敏性紫...
  • 2篇淋巴
  • 2篇淋巴细胞

机构

  • 8篇深圳市宝安区...
  • 4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山东万杰医学...

作者

  • 12篇林世光
  • 4篇吴祖成
  • 3篇郭瑞官
  • 3篇尹俊
  • 2篇张忠龙
  • 2篇吴雪梅
  • 2篇吴建武
  • 2篇李建安
  • 2篇林珊
  • 2篇曾晓明
  • 2篇吴婉华
  • 2篇杨立彪
  • 1篇陈其国
  • 1篇李小虎
  • 1篇李浩
  • 1篇孙群
  • 1篇汪琼
  • 1篇叶燕媚
  • 1篇杨光朝
  • 1篇李雪丽

传媒

  • 2篇齐齐哈尔医学...
  • 2篇海南医学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儿科药学杂志
  • 1篇中国医学工程
  • 1篇中国伤残医学
  • 1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按摩与康复医...
  • 1篇妇儿健康导刊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影响粉尘螨滴剂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探讨影响粉尘螨滴剂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2012年1月-2014年6月在本院门诊就诊的过敏原为尘螨的过敏性鼻炎患者326例,采用粉尘螨滴剂舌下含服脱敏治疗,根据患者鼻炎症状、体征进行评分,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年龄、多重过敏原、病程、对症药物治疗、规则用药、伴发鼻窦炎、疗程为粉尘螨滴剂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规则用药、疗程是影响粉尘螨滴剂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应用粉尘螨滴剂治疗过敏性鼻炎应尽早、规则、足够疗程用药,同时对症治疗过敏性鼻炎、鼻窦炎等症状,均能提高脱敏治疗的效果。
陈其国汪琼林世光李浩李小虎孙群李雪丽
关键词:粉尘螨滴剂过敏性鼻炎疗效
幼儿急疹合并热性惊厥发作的危险因素探究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幼儿急疹(ES)合并热性惊厥发作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86例ES患儿临床资料,根据合并热性惊厥情况将其分成合并热性惊厥组(A组,n=43)和对照组(B组,n=143)两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儿年龄、性别、体重、最高体温、发热时间、出疹时间、家族史等一般资料对比情况,对单因素分析后存在显著性差异的指标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患儿在性别、体重、最高体温、发热时间、出疹时间等一般资料对比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儿年龄<12个月者33例(76.7%),存在家族史者35例(81.4%),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B组患儿的62例(43.4%)和51例(3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年龄<12个月及存在家族史是ES合并热性惊厥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家族史是幼儿急诊合并热性惊厥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需引起临床重视,将满足上述条件患儿列为重点关注对象,以此提升患儿预后水平,促进其病情转归。
林世光吴祖成鄢能荣吴婉华
关键词:幼儿急疹热性惊厥
多药联合治疗细菌感染致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评价被引量:15
2015年
目的评价多药联合治疗肺炎支原体、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致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71例过敏性紫癜患儿分为肺炎支原体阳性者38例(A组)和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者33例(B组)。2组患者均给予激素、钙剂及抗过敏治疗。A组患儿予以口服10 mg·kg-1阿奇霉素,qd,每周一、二、三服用,停药4 d,疗程3周;B组患儿予以口服15 mg·kg-1·d-1克拉霉素,qd+50 kg·d-1阿莫西林,tid+0.8 kg·d-1奥美拉唑,qd,疗程3周。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6个月内紫癜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A组的总有效率为89.5%,B组的总有效率为87.9%(P>0.05)。随访期间,A组复发9例,B组复发7例,2组6个月内复发风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发生恶心呕吐2例,B组发生恶心呕吐1例,2组均未见其他不良反应(P>0.05)。结论根据病原菌学情况制定多药联合方案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更为确切、安全,且复发率更低。
林世光曾晓明吴雪梅林珊张忠龙郭瑞官
关键词:过敏性紫癜肺炎支原体幽门螺旋杆菌安全性临床疗效
深圳市石岩街道学龄期儿童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状况及对患儿营养状态的影响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调查深圳市石岩街道学龄期儿童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状况,并分析其对患儿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07月至2017年3月深圳市石岩街道的300例学龄期儿童为研究对象,均施行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并对纳入研究的儿童监护人进行问卷调查,观察纳入研究儿童Hp感染状况,依据有无感染Hp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对儿童感染Hp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并比较感染组及未感染组的血清铁蛋白、身高、体质量等营养状态。结果 300例受试儿童总Hp感染率为26.67%,有胃肠道症状儿童Hp感染率为45.00%,明显高于无胃肠道症状儿童的1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及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无专用餐具、监护人学历低、啃玩具或手指、家庭月收入低及有家族胃肠道疾病史均是本组学龄期儿童感染H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儿童的血清铁蛋白[(19.32±1.90)μg/L vs(30.08±2.19)μg/L]、身高[(83.49±2.28)cm vs(120.50±4.89)cm]、体质量[(12.59±1.28)kg vs(15.49±3.39)kg]比较,感染组均低于未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圳市石岩街道6~12岁学龄期儿童Hp感染率仍处于较高水平,Hp感染严重影响儿童期营养。无专用餐具、监护人学历低、啃玩具或手指、家庭月收入低及有家族胃肠道疾病史均是导致儿童期Hp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林世光尹俊吴祖成杨光朝何鞍生李建安叶燕媚
关键词:幽门螺旋杆菌学龄期儿童营养状况
葡萄糖酸锌颗粒辅助治疗儿童疱疹性咽峡炎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葡萄糖酸锌颗粒辅助治疗儿童疱疹性咽峡炎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4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疱疹性咽峡炎患儿98例,采用随机数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利巴韦林颗粒每天10-15 mg/kg,分3-4次服用;利巴韦林气雾剂喷雾吸入治疗,每4-5 h 1次,2揿/次;酌情给予物理降温、退热药物治疗、静脉营养支持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葡萄糖酸锌颗粒10 mg/d,分2次服用。两组均持续用药5 d,观察患儿临床症状恢复时间、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总有效率89.80%,高于对照组的73.47%(P〈0.05);观察组退热时间、流涎消退时间、咽峡部疱疹消失时间、咽痛消失时间、恢复进食时间分别为(1.28±0.46)d、(2.11±0.69)d、(3.25±0.48)d、(2.41±0.63)d、(1.64±0.55)d,均短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CK-MB、CK水平分别为(13.63±3.85)U/L、(65.28±9.52)U/L,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葡萄糖酸锌颗粒辅助治疗儿童疱疹性咽峡炎,可加快临床症状恢复,提高临床疗效。
林世光尹俊吴祖成何鞍生
关键词:疱疹性咽峡炎儿童葡萄糖酸锌
儿童急性良性肌炎血乳酸变化及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析儿童急性良性肌炎血乳酸变化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2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66例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急性良性肌炎患儿作为观察组,与同期接受健康检查儿童66名进行对比,测定两组空腹血糖水平与乳酸水平,并记录急性良性肌炎患儿疼痛消失时间、治愈时间。结果观察组空腹血糖水平与乳酸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6例患儿治疗1-2 d后肌痛缓解,3-5 d疼痛消失,1周后治愈,血乳酸复查结果正常,随访1个月未发现复发与后遗症。结论儿童急性良性肌炎虽发病急,但及时治疗可获得较佳预后,同时可根据患儿血乳酸水平变化预测病情变化,指导疾病治疗,以提高救治率及改善预后。
林世光吴祖成宋柳安李建安吴婉华
关键词:良性肌炎急性儿童血乳酸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疗效观察被引量:17
2016年
目的观察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对小儿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深圳市宝安区石岩人民医院儿科收治住院的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儿11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400mg/(kg·d),每日1次,连续应用5d。两组均治疗14d。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水平变化情况,心电图改善情况及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的CK-MB、LDH及CK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CK-MB、LDH及CK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心电图改善率为87.50%(49/56),显著优于对照组71.42%(4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64%(53/56),显著优于对照组82.14%(46/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可有效改善患儿的心肌酶谱和心电图,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并应用。
尹俊林世光
关键词: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丙种球蛋白大剂量
盐酸氨溴索联合盐酸丙卡特罗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疗效及对CRP、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影响被引量:46
2022年
目的研究盐酸氨溴索联合盐酸丙卡特罗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疗效及对患儿C反应蛋白(CRP)、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深圳市宝安区石岩人民医院儿科2020年7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接诊的60例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采用盐酸氨溴索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再联合盐酸丙卡特罗治疗,两组患儿均治疗7 d。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退热时间、止咳时间、啰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和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最大呼气中期流速(MMEF)]水平以及治疗前后的CRP水平、T淋巴细胞亚群[诱导性T细胞(CD4^(+))、抑制性T细胞(CD8^(+))、CD4^(+)/CD8^(+)]水平、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退热时间、止咳时间、啰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2.68±0.56)d、(2.54±0.62)d、(3.87±1.06)d、(8.02±2.34)d,明显快(短)于对照组的(3.86±1.03)d、(4.16±1.23)d、(6.52±1.25)d、(10.56±3.18)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FEV1、FVC、MMEF分别为(62.13±7.03)%、(60.54±6.32)%、(68.12±6.9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64±6.23)%、(52.13±7.03)%、(54.36±7.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CRP、T淋巴细胞群指标CD4^(+)、CD8^(+)、CD4^(+)/CD8^(+)分别为(10.56±3.02)mg/L、(50.12±4.97)%、(27.98±3.12)%、1.95±0.48,对照组患儿则分别为(16.58±4.98)mg/L、(44.34±5.23)%、(30.23±2.98)%、1.52±0.43,两组患儿的CRP、T淋巴细胞群指标CD4^(+)、CD8^(+)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而CD4^(+)/CD8^(+)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廖汉杰吴建武刘银杨立彪阮金德林世光
关键词:小儿支原体肺炎盐酸氨溴索盐酸丙卡特罗疗效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
小儿过敏性紫癜与肺炎支原体、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相关性
2015年
目的:探讨小儿过敏性紫癜与肺炎支原体、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1年7月~2014年12月,在福州儿童医院就诊的新发过敏性紫癜的患儿112例为病例组,同期非过敏性紫癜患儿112例为对照组。采用应用凝集法进行一MP检测,采用13C标记的尿素法检测幽门螺杆菌。分析小儿过敏性紫癜与肺炎支原体、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无相关性。结果:病例MP阳性者34例,阳性率为30.35%。对照组12例,阳性率为10.71%;病例组C13呼气试验阳性者30例,阳性率为26.79%,对照组16例,阳性率为14.29%。病例组MP和C13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优时比OR=2.83。结论:小儿过敏性紫癜与肺炎支原体、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相关性。
林世光曾晓明吴雪梅林珊张忠龙郭瑞官
关键词:小儿过敏性紫癜肺炎支原体幽门螺旋杆菌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与误诊分析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特点,以早期诊断,减少误诊。方法对入院前误诊、入院后确诊为IM的55例患儿进行误诊情况分析。结果 IM临床表现多样,其主要表现为:发热55例(100%),咽峡炎40例(72.73%),淋巴结肿大45例(81.82%),肝脏肿大30例(54.55%),脾脏肿大23例(41.82%),皮疹9例(16.36%),鼻塞15例(27.27%),眼睑浮肿10例(18.18%)。实验室检查:外周血常规白细胞数>10×109/L者70.91%(39例),异形淋巴细胞检查>10%者100%(55例),EBV-VCA-IgM检测阳性100%(55例),可伴血小板减少、肝功能受损、肺炎等。早期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早期确诊难,外周血异常淋巴细胞>10%和EBV-VCA-IgM阳性可协助诊断。结论 IM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伴多器官多系统损害。详细的体格检查和及时的实验室检查可提高诊断率。
李赛媛林世光
关键词: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误诊分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