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宗尧

作品数:8 被引量:136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经济管理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经济快速发展...
  • 2篇生态
  • 2篇主成分
  • 2篇主成分分析
  • 1篇地数
  • 1篇新农村
  • 1篇社会主义
  • 1篇社会主义新农...
  • 1篇生态安全
  • 1篇生态经济
  • 1篇生态经济分区
  • 1篇生态敏感性
  • 1篇生态系统
  • 1篇生态系统服务
  • 1篇生态系统服务...
  • 1篇农村
  • 1篇农村环境
  • 1篇农村环境污染
  • 1篇区域经济
  • 1篇区域生态

机构

  • 8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南京大学
  • 1篇省临沂市第四...

作者

  • 8篇李宗尧
  • 5篇杨桂山
  • 3篇董雅文
  • 1篇孙平
  • 1篇朱诚
  • 1篇苏伟忠
  • 1篇万荣荣
  • 1篇高华中

传媒

  • 2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资源科学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中学地理教学...
  • 1篇现代城市研究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安徽沿江地区耕地数量变化特征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被引量:39
2006年
粮食主产区的耕地面积变化不仅影响到区域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本文利用50年的耕地统计数据和近年的土地利用详查变更数据,揭示了安徽省沿江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和耕地面积变化的总体特征,并对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在定量分析耕地数量变化和经济发展关系的基础上,对未来耕地数量和粮食生产安全保障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①沿江地区土地利用基本特征表现为以农用地为主,工矿用地和未利用土地比例大;土地的投入强度大。综合产出率高;耕地面积持续减少。耕地总量经历了缓慢增长、快速下降、缓慢减少、急剧减少的变化过程,人均耕地面积持续减少;②耕地总面积减少与GDP总量和人均GDP之间存在对数关系,二者间的弹性系数不断下降,现状已接近上海市水平,表明经济发展模式已开始向集约型转变;③利用拟合的关系式,估算2010年和2020年的耕地将在现状基础上分别减少3.09×10^4~3.91×10^4hm^2和5.07×10^4~6,78×10^4hm^2届时耕地总面积将会保持在149×10^4hm^2和146×10^4hm^2以上。2010年耕地数量可以满足粮食安全的需要(保持粮食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3.08%),至2020年.耕地数量将会略低于粮食安全的需求。
李宗尧杨桂山
关键词:粮食主产区耕地数量变化粮食安全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与对策被引量:2
2006年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现代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的一个重要标志。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农村的环境问题却日益突出——饮用水体水质恶化,居住环境脏、乱、差,导致农民的生活质量下降。据统计,在农村地区每年有1.2亿吨的生活垃圾露天堆放,约有3.6亿人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
孙平李宗尧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历史任务环境问题居住环境
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生态环境竞争力的评价方法--以安徽沿江地区为例被引量:10
2008年
传统的区域竞争力评价主要是侧重于经济指标,对生态环境要素涉及较少,在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生态环境已成为保证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以安徽沿江地区为例,提出了生态环境竞争力的概念。以县(市、区)为评价基本单元,从生态环境压力、生态环境现状、经济发展需求和主动协调能力4个方面,设计了区域生态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将各单元的生态环境竞争力水平分为5个等级: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位于南部、西部山地和合肥市区,竞争力水平较低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和县-无为平原传统农业区和马鞍山、铜陵重工业区。生态环境竞争力不仅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本底质量有关,也与区域经济技术水平、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水平、管理水平有关。最后对各区生态环境存在问题和提升优化途径进行了讨论。
李宗尧杨桂山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
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以安徽沿江地区为例被引量:57
2007年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的基础保障。在经济快速发展地区,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目标首先是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通过水平方向的有机链接,为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生态保障与环境支撑。以安徽省沿江地区为例,论文通过生态系统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分析,确定生态保护的重点地区主要集中在皖南山区、西部山区一带、长江干流和巢湖等地区;通过经济发展潜力分析,确定合肥、马鞍山、芜湖、铜陵和安庆市的市区及滨江地带是主要的经济优先开发地区。以景观格局优化理论为指导,根据沿江地区的自然生态特征,构建了由3个生态源、7个生态廊道和众多的生态斑块、生态楔组成的生态安全空间格局。
李宗尧杨桂山董雅文
关键词: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生态敏感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长三角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与调控被引量:11
2009年
长三角区域目前处在人口、产业进一步向城市集聚的重要时期,但土地集约利用、水环境整治、生态维护等仍是区域发展的主要约束因素。在区域发展资源环境约束要素分析基础上,提出主要调控途径:依据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特征,实施相对宽松的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实行土地利用分区管制,优化区域土地利用结构,设定土地利用投资门槛;加强重点流域、区域的水污染防治,确保江河湖库饮用水源安全,加强近岸海域生态环境保护,实施跨区域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及协调途径;划分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并实施生态保护分区管制。
苏伟忠杨桂山董雅文万荣荣李宗尧
关键词:长三角区域资源环境
开都河灌区灌溉引水对博斯腾湖面积影响的定量分析被引量:11
2005年
开都河是注入博斯腾湖的最大河流,1958~2002年间平均入湖水量达23.62×108m3,占博斯腾湖总补给量的80%以上。1958年以来开都河灌区灌溉引水量维持在8.17×108m3~13.18×108m3之间,其中20世纪60年代灌溉引水量平均为10.14×108m3/a,占开都河径流量的31.1%;70年代引水量上升到12.15×108m3/a,为开都河径流量的36.5%;80年代引水量下降到11.29×108m3/a,但引水量仍占开都河径流量的36.5%;90年代灌溉引水量进一步降至9.85×108m3/a,仅占径流量的27.1%。通过水量平衡分析和相关回归计算,得出开都河灌区灌溉引水对博斯腾湖面积影响的数值:20世纪60年代平均值为62.4km2;70年代平均值为80.8km2;80年代、90年代分别为90.4km2、76.7km2,2000年以来平均仅为41.3km2。由此可见,45年来开都河灌区灌溉引水对博斯腾湖面积的影响经历了弱→强→弱的变化过程。
高华中朱诚李宗尧
关键词:湖泊面积灌溉
基于开发需求的安徽沿江地区生态经济分区被引量:5
2007年
从压力、状态和人类响应3个方面,构建了生态经济分区指标体系,结合经济开发需求的评价结果,以县(市、城区)为基本评价单元,利用主成分分析与系统聚类的方法,根据自上而下的专家定性评估,遵循空间邻近性原则,将安徽沿江地区划分为7个生态经济类型,即:合肥污染防治与城镇生态优化区、巢滁湖泊湿地保护与平原生态农业区、马芜铜宣工业污染防治与城镇生态优化区、宣南生态农业与水土保持区、安庆平原农业与湿地生态保护区、池州森林保育与生态农业区以及皖西水源保护与森林保育区。
李宗尧杨桂山董雅文
关键词:生态经济分区主成分分析
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区域生态安全评价与调控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生态安全是近一、二十年在国内外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已经引起国内外政府部门和众多学者的高度关注。区域生态安全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它构成了国家安全和社会经济安全的基础。目前区域发展的限制性要素已从传统的资源短缺问...
李宗尧
关键词:区域经济生态安全环境保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