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蔚

作品数:6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文学
  • 2篇哲学宗教

主题

  • 3篇民性
  • 3篇后殖民
  • 3篇国民性
  • 2篇东方主义
  • 2篇殖民主义
  • 2篇自我
  • 2篇自我建构
  • 2篇后殖民批评
  • 2篇后殖民主义
  • 1篇萨义德
  • 1篇他者
  • 1篇启蒙
  • 1篇追问
  • 1篇福柯
  • 1篇《东方学》

机构

  • 4篇郑州大学
  • 1篇河南艺术职业...

作者

  • 5篇张蔚

传媒

  • 2篇中州大学学报
  • 1篇郑州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3
  • 4篇200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东方学》的限度与东亚的特殊性被引量:1
2013年
萨义德《东方学》指涉的范围主要是西亚和阿拉伯地区,这使他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带有一定的局限性,没有涉及到东亚的特殊性。对此,萨义德本人有着清醒的自觉。然而,中国学者在运用萨义德理论时往往直接照搬,反而陷入萨义德批评的"自我东方化",甚至连"中国国民性"这一最内在于中国的命题也加以解构。
张蔚
关键词:萨义德
“他者”想象与“自我”建构
后殖民主义自19世纪后半叶兴起,其理论的自觉和成熟是以1978年萨义德《东方学》出版为标志。东方主义批判在后殖民理论中占有突出的位置,它揭示出作为学科的东方学并不关于东方的客观认识,而是西方人对东方的想象,充满了西方中心...
张蔚
关键词: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国民性
文献传递网络资源链接
追问启蒙:从康德到福柯
2007年
18世纪末,康德就“启蒙”问题第一次做了哲学上的阐释。康德认为,启蒙就是理性的不成熟状态到成熟状态的过程,理性的成熟状态表现为:理性的公开使用和理性的私下使用之间的和谐运作,启蒙意味着思维方式的变革,意味着人从国家机器的全面附属中获得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人”,同时又在一种规则之中。而一百多年后,福柯又旧话重提,认为康德对“启蒙”的回答标志着悄然切入某个问题的思想史,它对启蒙开启了一个新的视角,从否定启蒙的方式来界定启蒙,这种态度称其为“现代性的态度”。
张蔚
关键词:启蒙
“他者”想象与“自我”建构——关于后殖民批评与“国民性”问题
后殖民主义自19世纪后半叶兴起,其理论的自觉和成熟是以1978年萨义德《东方学》出版为标志。东方主义批判在后殖民理论中占有突出的位置,它揭示出作为学科的东方学并不关于东方的客观认识,而是西方人对东方的想象,充满了西方中心...
张蔚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国民性
文献传递
后殖民批评与世纪之交的“国民性”讨论被引量:1
2007年
世纪之交,有关“国民性”的话题展开了一场讨论。冯骥才、刘禾从后殖民批评角度,认为梁启超、鲁迅等提出的“国民性”命题是“中了传教士的奸计”,是对“欧洲人本来用来维系自己种族优势的话语”的“屈从”。对此,不少批评者从不同的角度有力地反驳这种观点,并通过各自的论争,揭示了刘禾所谓“国民性”是一种“神话”的命题本身就是一种神话。
张蔚
关键词:后殖民批评东方主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