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飒

作品数:7 被引量:25H指数:2
供职机构:眉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性病
  • 1篇衣原体
  • 1篇娱乐场所
  • 1篇娱乐场所服务...
  • 1篇沙眼
  • 1篇沙眼衣原体
  • 1篇突发公共
  • 1篇突发公共卫生
  • 1篇突发公共卫生...
  • 1篇突发事件
  • 1篇卫生事件
  • 1篇流行病
  • 1篇流行病学
  • 1篇流行病学特征
  • 1篇螺旋体
  • 1篇螺旋体病
  • 1篇麻疹
  • 1篇基层疾控
  • 1篇基层疾控中心
  • 1篇疾控

机构

  • 4篇眉山市疾病预...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乐山市疾病预...
  • 1篇四川省中英性...

作者

  • 4篇陈飒
  • 3篇叶毅力
  • 3篇吴正旺
  • 3篇刘强
  • 2篇杨娇
  • 1篇王千秋
  • 1篇周久顺
  • 1篇刘宏
  • 1篇陈晓宇
  • 1篇王广聚
  • 1篇钟铭英
  • 1篇万绍平
  • 1篇张灵麟
  • 1篇杨凭
  • 1篇王晋平
  • 1篇徐蓉芳
  • 1篇黄涌
  • 1篇张建新
  • 1篇童万伟
  • 1篇严俊

传媒

  • 1篇预防医学情报...
  • 1篇职业卫生与病...
  • 1篇中国艾滋病性...
  • 1篇保健文汇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1
  • 1篇2005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基层疾控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
2019年
目前,如果公共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就会危害到人类的生命安全,同时对社会的稳定性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采取必要的解决策略,减轻这种危害带来的伤害。基层疾控中心在处理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问题第一,缺乏物资储备。
陈飒
关键词:基层疾控中心突发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001-2010年峨眉山市麻疹流行分析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分析2001-2010年峨眉山市麻疹流行特征,探讨麻疹的防控策略和措施。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2001-2010年峨眉山市麻疹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1-2010年峨眉山市共报告麻疹病例69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43/10万。条件落后地区发病37例,高于其他地区;病例主要集中在10~15岁,共发病32例,占总发病数的46.38%;发病主要集中在3~6月,高峰期在4月。结论峨眉山市麻疹处于低流行状态,但有上升的趋势。必须进一步加强麻疹的接种率,对免疫工作薄弱、落后的地区和大年龄组人群进行强化免疫,最大限度的降低免疫空白人群;提高主动监测的灵敏度,及时发现疑似病例,有效控制麻疹;加强人员培训和技术指导,保证有效接种。
刘强叶毅力陈飒吴正旺杨娇
关键词:麻疹流行病学特征
对娱乐场所服务小姐开展性病群体治疗的研究被引量:10
2005年
目的探讨为低档性服务小姐提供以性病群体治疗为特色的综合干预的有效性、可行性和可接受性。方法采用对照研究,治疗组(206例)每月给予阿奇霉素和环丙沙星及针对阴道感染的药物,同时开展健康教育等干预活动,连续3个月,观察干预前后性病感染率的变化;对照组(201例)除不发药外,其他干预活动照样进行。结果治疗组在干预前沙眼衣原体和淋球菌的感染率分别为34.5%、23.8%,干预后为37.9%、22.9%;干预前后无显著差异。对照组在干预前为33.3%、25.4%,干预后为53.1%、25.0%,沙眼衣原体感染率显著上升(P<0.05)。干预后两组沙眼衣原体感染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多数(78.6%)小姐表示服药能接受,60.1%的小姐表示不愿今后持续服药。结论群体治疗可减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上升趋势,但需与健康教育、安全套促进、咨询服务等综合干预措施相结合,群体治疗应该作为综合干预措施的组成部分加以实施。
王千秋杨凭万绍平钟铭英王广聚张灵麟张建新周久顺叶毅力方吉明刘强潘瑞胤王毅陈飒吴正旺严俊黄涌陈晓宇徐蓉芳王晋平吴蔚黎明
关键词:阿奇霉素沙眼衣原体
2001-2010年峨眉山市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分析被引量:13
2011年
目的对2001-2010年峨眉山市钩端螺旋体病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掌握其规律,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钩端螺旋体病的发生与流行提供依据。方法采用Excel录入整理数据,对2001-2010年峨眉山市钩端螺旋体病疫情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1-2010年峨眉山市共报告钩体病例231例,年平均发病率为5.34/10万。2003年发病81例,年发病率为18.81/10万;2001年发病69例,年发病率为16.1/10万;2001-2004年间呈2年1次流行高峰的规律,疫情总体呈波浪式下降,2010年无病例发生。平坝和山区的发病率无显著差异;病例主要集中在10~50岁之间,占发病总数的86.15%,发病以青壮年为主;季节分布呈单峰型,仅集中在8~10月,9月为高峰期。结论 2001-2010年峨眉山钩体发病逐年下降,到2010年已无新病例发生,应进一步加强防制钩体病综合措施。
刘强叶毅力吴正旺潘爱国刘宏陈飒童万伟杨娇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病防控策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