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南山
- 作品数:8 被引量:111H指数:5
- 供职机构:太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经费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机械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 固定结合面刚度分形模型被引量:23
- 2013年
- 基于粗糙表面统计学参数与表面轮廓分形参数之间的关系,给出了结合面等效粗糙表面轮廓分形参数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结合面切向接触刚度的修正分形模型;为验证模型的正确有效性,将固定结合面等效为若干个法向和切向接触弹簧单元,其刚度通过相应的接触刚度模型进行计算,进而对文献[9]的结合面实验装置——哑铃模型进行了有限元建模及模态分析,间接证明了接触刚度的正确有效性,并探讨了等效接触弹簧单元的刚度、数量对有限元建模精度的影响。此外,对文献[8]的实验模型进行了有限元建模及谐响应分析,并对实验模型的实测、柔性连接仿真与刚性连接仿真频响曲线进行了对比,进一步证实了在仿真建模过程中考虑结合面接触刚度的必要性。
- 温淑花张宗阳张学良兰国生丁红钦王南山
- 关键词:结合面接触刚度模态分析频响函数
- 临界接触参数连续的粗糙表面法向接触刚度弹塑性分形模型被引量:15
- 2014年
- 基于MB接触分形理论及其修正模型,在弹性和塑性接触变形机制基础上,考虑弹塑性过渡变形机制,建立了临界接触参数连续条件下的计及微接触面积分布域扩展因子影响的粗糙表面法向接触刚度弹塑性分形模型;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弹塑性过渡变形机制对法向接触刚度影响明显,且考虑弹塑性过渡变形机制下的法向接触刚度大于仅考虑弹性和塑性接触机制下的对应法向接触刚度;无量纲法向接触刚度随着无量纲法向接触载荷的增大而增大且因分形维数取值不同而呈凸弧性的非线性关系(分形维数D=1.1--1.4)或近似线性关系(分形维数D=1.4---1.9),随着分形维数的增大而增大(分形维数D=1.1--1.5)及分形维数的增大而减小(分形维数D=1.5--1.9),随着分形粗糙度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塑性指数的增大而增大。
- 王南山张学良兰国生温淑花陈永会刘丽琴牛作证
- 关键词: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弹塑性
- 智慧新农驿在助力乡村振兴新模式方面的探索分析
- 2024年
- 2017年,党的十九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写入党章,为我国新的历史时期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顶层制度保障和发展导向。2021年,国家乡村振兴局的设立,开启了脱贫后五年过渡期乡村振兴发展攻坚工作的新局面,国家“三农”问题的重心发生历史性转移,乡村振兴事业由此进入新的历史时期。2022年,党的二十大进一步聚焦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进一步从顶层设计角度统筹全面实施乡村振兴事业。
- 寇杨冰张建新张鑫任浩维王南山李耀耀王豪栋李靖靖何晓涵
- 基于RobotStudio的齿轮减速器虚拟装配工作站仿真研究
- 2024年
- 齿轮减速器装配是矿山机械装备制造中的重要生产环节之一,针对矿用大型齿轮减速器装配工序复杂、人工装配作业劳动强度大、自动化程度不足等实际突出问题,以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虚拟装配为研究对象,利用三维建模软件和RobotStudio仿真平台搭建了齿轮减速器虚拟装配仿真工作站。根据齿轮减速器零部件装配工艺流程,基于RobotStudio仿真环境确定了以ABB机器人为主的齿轮减速器虚拟装配空间布局,配置了所需的I/O信号,创建Smart组件以实施装配仿真模拟,进行轨迹规划、程序编制、仿真调试并且优化虚拟装配路径。通过对工作站进行碰撞检测和TCP跟踪,进行数据对比分析,验证了工作站可行性与准确性。该仿真设计为矿用大型减速器智能化装配提供了重要工程参考,对于矿山机械装备的智能制造及智慧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王南山蔡娇坤乔嘉璐张逍洋
- 关键词:齿轮减速器虚拟装配仿真工作站
- 裂纹故障对盘式拉杆组合转子系统应力重组的影响研究
- 2023年
- 在含裂纹一般整体转子研究中,难以有效反映裂纹尖端奇异效应及其三维形态特征,同时一维方法难以反映复杂组合转子系统的裂纹故障应力影响范围、系统应力重组情况及对系统整体初始形态的影响。针对上述一些问题,以典型三盘拉杆组合转子系统为例,研究了三维裂纹故障对复杂拉杆组合转子系统应力重组及整体弯曲形态的影响,并进行了实验验证。首先,基于三维有限元方法,采用三维等参奇异裂纹有限元建模技术和三维有限软件,建立了三维裂纹子模型及系统有限元模型;然后,采用有限元仿真技术,分析了裂纹及其深度变化对此类组合转子系统的应力分布重组及整体弯曲特性的影响;最后,采用实验方法,验证了裂纹对此类系统整体初始弯曲特性的影响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盘式拉杆组合转子系统裂纹故障的产生会使得裂纹位置区域局部柔性增强,系统的主要界面及系统应力分布发生变化且重组,系统应力分配不均匀,且呈现不对称性,转子整体弯曲形态发生变化;在裂纹深度较浅(0.5 mm)时,裂纹诱发的转子附加弯曲效应并不明显;随着裂纹深度的增加,系统应力分布重组和附加弯曲越趋于严峻,当裂纹深度较深(1.5 mm或2.5 mm)时,裂纹诱发的转子附加弯曲效应较为突出。该研究对此类复杂组合转子系统的静动力学特性的精确分析和裂纹引发的异常振动原因的探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王南山李源刘恒刘意
- 关键词:三维有限元
- 基于分形理论的结合面法向接触阻尼与损耗因子模型被引量:23
- 2013年
- 基于结合面法向阻尼耗能机理及MB接触分形修正模型,提出了一种结合面法向接触阻尼模型及结合面间阻尼损耗因子模型。仿真结果表明,分形维数在较小范围内,法向阻尼与法向总载荷呈微凹弧非线性关系,且随着法向总载荷和分形维数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分形尺度参数的增大而增大;分形维数在较大范围内,法向阻尼与法向总载荷呈微凸弧非线性关系,且随着法向总载荷和分形维数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分形尺度参数的增大而减小。而结合面损耗因子与法向总载荷呈微凹弧非线性关系且随着法向总载荷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分形尺度参数的增大而增大,分形维数在较大值范围内,结合面损耗因子随其增大而增大。
- 张学良丁红钦兰国生温淑花张宗阳王南山
- 关键词:结合面损耗因子
- 机械结合面切向接触阻尼能量耗散弹塑性分形模型被引量:34
- 2013年
- 基于MB接触分形理论及其修正模型和结合面切向阻尼损耗机理,在弹性和塑性变形机制基础上,考虑弹塑性过渡变形机制,建立计及微接触面积分布域扩展因子影响的结合面切向接触阻尼能量耗散的弹塑性分形模型;数值仿真结果显示,当分形维数D=1.1~1.4时,弹塑性过渡变形机制对于结合面切向阻尼能耗的影响不明显;当分形维数D=1.6~1.9时,弹塑性过渡机制情况下切向阻尼能耗低于仅考虑弹性和塑性机制情况下的切向阻尼能耗;结合面量纲一切向接触阻尼耗能与量纲一法向总载荷之间是凹弧型非线性关系,分形维数D对量纲一切向阻尼损耗的影响因分形维数的取值区间不同而不同,在1.1~1.4,1.4~1.6,1.6~1.8,1.8~1.9不同取值区间影响不同,量纲一切向接触阻尼损耗随着分形粗糙度、塑性指数以及切向和法向载荷之比值的增大而增大。
- 张学良王南山温淑花陈永会兰国生
- 关键词:机械结合面弹塑性能量耗散
- 考虑弹塑性变形机制的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建模被引量:44
- 2015年
- 基于接触分形理论及MB模型,综合考虑弹性接触变形、塑性接触变形和弹塑性接触变形的两个不同阶段,建立了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模型的仿真结果表明:弹塑性接触变形机制对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具有重要影响,且考虑了弹塑性接触变形机制的法向接触刚度大于仅考虑弹性和塑性接触变形机制的法向接触刚度;无量纲法向接触刚度随着无量纲法向接触载荷的增大而增大,且因分形维数取值不同而呈较强的非线性关系(分形维数D取1.1~1.4)或近似线性关系(分形维数D取1.4~1.9);无量纲法向接触刚度随着分形维数的增大而增大(分形维数D取1.1~1.6)及分形维数的增大而减小(分形维数D取1.6~1.9);无量纲法向接触刚度随着无量纲分形粗糙度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塑性指数的增大而增大。实验实例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
- 张学良陈永会温淑花兰国生丁红钦王南山张宗阳
- 关键词:机械振动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弹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