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常坤

作品数:14 被引量:40H指数:5
供职机构: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5篇地下水
  • 3篇土壤
  • 2篇地下水环境
  • 2篇地下水人工回...
  • 2篇定流量
  • 2篇水分
  • 2篇水分特征
  • 2篇水分特征曲线
  • 2篇水环境
  • 2篇土壤水
  • 2篇土壤水分
  • 2篇土壤水分特征
  • 2篇土壤水分特征...
  • 2篇人工回灌
  • 2篇回灌
  • 2篇基坑
  • 2篇基坑降水
  • 1篇地层
  • 1篇地下水超采
  • 1篇地下水超采区

机构

  • 10篇江苏省地质调...
  • 6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长江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国土资源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14篇朱常坤
  • 5篇梁杏
  • 4篇姚炳魁
  • 3篇刘亚磊
  • 2篇高业新
  • 2篇刘绍华
  • 1篇徐敏
  • 1篇胡秀艳
  • 1篇龚绪龙
  • 1篇靳孟贵
  • 1篇梅阿圣
  • 1篇李静
  • 1篇黄晓燕
  • 1篇林丹
  • 1篇马斌
  • 1篇霍思远
  • 1篇陆志锋
  • 1篇贾兴安
  • 1篇崔龙玉

传媒

  • 1篇中国农村水利...
  • 1篇水利学报
  • 1篇水文地质工程...
  • 1篇水文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地质科技情报
  • 1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安全与环境工...
  • 1篇地质学刊
  • 1篇地质科技通报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运用温度示踪法确定稳定入渗补给速率被引量:5
2019年
开展不同水位埋深条件下的地中渗透仪入渗实验,分析包气带温度场变化规律及其控制因素,进而采用多层介质热传导解析方程评价入渗补给速率,探讨了温度示踪法评价包气带入渗补给问题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气温控制包气带温度场整体特征,其对温度场的影响随深度增加逐渐减弱。水位埋深影响土壤含水率,控制包气带介质比热,决定了温度场波动性。灌水改变介质热导率从而影响包气带温度场;灌水量小且灌水温差小,灌水本身的热状态对温度场的影响可以忽略。水位埋深浅时,基于多层介质热传导解析方程的入渗补给速率评价结果更为准确,旱季相对雨季,评价结果准确性整体更高;浅部包气带含水率波动性强是造成评价误差的重要原因,选取更短的评价周期和更深的计算剖面可相对提高评价结果准确性。含水率在时间尺度上的波动是温度示踪法在非饱和带应用的难点及关键。
霍思远霍思远靳孟贵朱常坤
关键词:土壤温度示踪非饱和带
长江江都嘶马段岸崩灾害的形成机理与防治对策被引量:4
2016年
江岸稳定性取决于最大崩塌临界机制的驱动力和抵抗力的平衡,二者的平衡又受控于岸边坡形态、岩土组成、水流浪涌特征、植被覆盖等。崩岸是长江嘶马弯道床演变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对嘶马弯道遥感解译图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查清研究区江岸岸线特征及其变迁历程。为了揭示北岸崩塌产生的原因,通过野外踏勘、测量与钻探等技术方法查明该区地质基础条件,并基于实时动态定位技术(Real Time Kinematic,RTK)的水下测量数据建立典型剖面,分析凸岸和凹岸的水流运动特征及其对边岸的影响。从地质基础和水动力条件2个方面揭示嘶马段江岸坍塌形成机理,即具有上细下粗二元结构的边岸地层是岸崩形成的基础,丁坝回流和弯道螺旋流的掏蚀作用是岸崩形成的重要条件。并基于江岸稳定性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提出相应的江岸整治措施。
胡秀艳姚炳魁朱常坤
关键词:遥感RTK技术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优化神经网络的滆湖组黏性土抗剪强度预测
2023年
为了研究苏锡常地区滆湖组黏性土抗剪强度特性,建立抗剪强度参数预测模型;以研究区711组滆湖组黏性土物理力学试验数据为载体,运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方法,从样本11个指标中提取影响目标变量的主成分;将其作为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PNN)模型的输入层,建立基于PCA-BPNN算法的滆湖组黏性土抗剪强度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当主成分数量为3时,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93.4%;第一、二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52.1%和36.6%;PCA算法即保留了样本大部分信息,又实现了对多维变量的降维。第一主成分可归纳为土体孔隙特性,与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均呈负相关关系;第二主成分可归纳为土体水稳性,与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均呈正相关关系;土体孔隙特性越显著,水稳性越弱,抗剪强度越低。建立了滆湖组黏性土抗剪强度参数PCA-BPNN预测模型,模型抗剪强度拟合优度为0.85,内摩擦角拟合优度为0.72;模型可靠性总体较高。可见PCA-BPNN预测模型即可降低解释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简化了模型,又能够提升模型的泛化能力;为运用数学方法研究土体工程地质参数提供了参考。
顾春生唐鑫朱常坤陆志锋陆志锋张其琪
关键词:抗剪强度
采用土壤孔隙表面分形维数预测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被引量:7
2014年
采用土壤颗粒体积累积曲线按照不同的粒径分级方法计算表面分形维数,避免了原始计算过程中颗粒密度不变的假设,改进了计算中的缺陷。结合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分形模型—de Gennes模型,预测试样的SWRC。结果发现:不同颗粒分级只会影响表面分形维数的大小;相同颗粒分级情况下,计算得出的分形维数随着土壤粘粒含量降低而减小;采用D2(最大半径为1mm)的分级情况计算出的表面分形维数,预测得出的结果与实测值相差偏大,RMSE≥2.11E-02cm3/cm3只适合粗略估计田间土壤的水分特征曲线;通过D1(最大半径为0.1mm)计算出的表面分形维数,结合de Gennes模型预测水分特征曲线结果与实测值非常接近,RMSE≤0.0105cm3/cm3。研究表明采用土壤颗粒体积累积曲线计算表面分形维数,并预测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是合理的,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刘亚磊梁杏朱常坤李静
一种安全智能地下水监测井保护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安全智能地下水监测井保护装置,包括外围保护系统、数据传输系统、监测仪器和能源系统,能源系统包括蓄电池和太阳能板,为保护装置提供能量自给;监测仪器能对装置异常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并存储数据;外围保护系统包括...
朱常坤姚炳魁黄晓燕贾兴安梅阿圣贺小桐
文献传递
稳定蒸发条件下的深厚包气带土壤水力参数测试——以辛集新城地区为例被引量:6
2013年
根据垂向一维非饱和流运动的基本原理,利用Ku~pF测试仪在稳定蒸发条件下,对辛集新城地区包气带不同深度(2~14m)的10个原状土样,进行了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及非饱和导水率的测试。将测试结果与VanGenuchten模型及非饱和导水率经验公式进行拟合,求取了残余含水量研,饱和渗透系数K。及经验系数a、n等参数。结果表明:VanGenuchten模型适合拟合研究区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研究区土壤非饱和导水率介于10^9~10-4cm/d间,且非饱和导水率与含水量呈指数函数关系;随着深度的增加,包气带土壤结构发生变化,试样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形状逐渐变陡,非饱和导水率的数值突变特征明显,土壤的持水能力加强。试验表明Ku—pF土水测试仪对于壤土和低容重的粉土测试效果较好。
刘亚磊梁杏林丹朱常坤
关键词: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基于CO<Sub>2</Sub>源汇属性与决策时间的全周期源汇匹配优化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CO<Sub>2</Sub>源汇属性与决策时间的全周期源汇匹配优化方法,包括:确定所有CO<Sub>2</Sub>源、汇点数量,各CO<Sub>2</Sub>源、汇点工作寿命,CO<Sub>2</Sub>...
龚绪龙顾春生张其琪崔龙玉韩小龙朱常坤汪曼琳
一种地下水人工回灌试验系统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地下水人工回灌试验系统,所述试验系统包括供水、输水、回灌和回扬等四个功能模块。通过调节供水与输水模块中的相关组件,可以切换出常压常流量、常压定流量、常压定压力和加压定压力等多种回灌模式,为验证不同工况...
朱常坤姚炳魁吴建斌宋雪峰朱敏华朱建华
文献传递
苏锡常平原限禁采区地下水超采区评价方法研究
2022年
提出了一种适用于限禁采区的地下水超采区评价方法,对其中开采系数法计算时段选取、速率下降法与水位管理控制目标相结合、引发问题法的判别和使用及超采区的综合划定给出了完善方案。将该方法应用于苏锡常平原区地下水超采区评价,结果表明:原苏锡常大型孔隙严重超采区已演变为一个中型和一个小型超采区,超采区面积由8304.0km2下降至834.6km2,规模显著缩小;其中一般超采区面积794.2km2,严重超采区面积40.4 km2,程度以一般为主;现状超采区均在原超采区范围内,无新增超采区。
朱常坤
关键词:地下水苏锡常
一种地下水人工回灌试验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下水人工回灌试验系统,所述试验系统包括供水、输水、回灌和回扬等四个功能模块。通过调节供水与输水模块中的相关组件,可以切换出常压常流量、常压定流量、常压定压力和加压定压力等多种回灌模式,为验证不同工况下地...
朱常坤姚炳魁吴建斌宋雪峰朱敏华朱建华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