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玉华

作品数:12 被引量:39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攀登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细胞
  • 3篇血小板
  • 3篇血小板减少
  • 3篇血小板减少性...
  • 3篇造血
  • 3篇特发性
  • 3篇特发性血小板...
  • 3篇特发性血小板...
  • 3篇紫癜
  • 2篇端粒
  • 2篇端粒酶
  • 2篇血液
  • 2篇受体
  • 2篇疱疹
  • 2篇可溶性
  • 2篇可溶性受体
  • 2篇骨髓
  • 2篇白血
  • 2篇白血病
  • 2篇HHV-6

机构

  • 11篇中国医学科学...
  • 3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12篇宋玉华
  • 10篇吴克复
  • 8篇林永敏
  • 7篇李戈
  • 6篇马小彤
  • 4篇饶青
  • 2篇沐桂藩
  • 2篇徐玢
  • 2篇王敏慧
  • 2篇耿以琪
  • 2篇张秀军
  • 2篇安莉莉
  • 1篇唐圣松
  • 1篇石洋
  • 1篇杨仁池
  • 1篇竺晓凡
  • 1篇杨文清
  • 1篇沙晓津
  • 1篇葛薇
  • 1篇陈桂彬

传媒

  • 2篇白血病.淋巴...
  • 2篇医学研究通讯
  • 2篇中华血液学杂...
  • 2篇现代免疫学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国外医学(输...
  • 1篇Chines...

年份

  • 2篇2006
  • 2篇2005
  • 3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1
  • 2篇2000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脂多糖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IL-23、IL-12表达的调控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检测脂多糖(LPS)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AC)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IL-23和IL-12各亚基表达的调节作用并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用LPS和SAC直接刺激人PBMC,或用CD14抗体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 抑制剂Mastoparan预处理PBMC后再予LPS和SAC刺激,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IL-23p19、IL-12p35和IL-12p40亚基的基因表达变化。结果:人PBMC组成性表达p19和p35,不表达p40。LPS和SAC可上调各亚基的表达。LPS诱导的IL-23和IL- 12各亚基表达均需通过CD14;CD14仅部分参与SAC诱导的IL-12 p40和p35表达上调,而与p19上调无关。LPS和SAC诱导的IL-23和IL-12各亚基表达均需要p38 MAPK通路。结论:LPS和SAC刺激下IL-23和IL-12亚基表达及信号传导通路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点,为单独或同时调控这两种因子的表达提供线索。
马小彤吴克复张秀军李戈林永敏宋玉华
关键词:IL-23IL-12细菌信号传导
脐血CD_(34)^+细胞扩增前后端粒酶活性及微卫星遗传稳定性的研究
2003年
目的 :通过检测脐血 CD+ 34 细胞扩增前后端粒酶活性及微卫星 DNA序列 ,探讨其遗传稳定性。方法 :用 Mini MACS磁分离技术分离脐血 CD+ 34 细胞 ,体外扩增 2周 ,PCR- EL ISA方法检测扩增前后细胞的端粒酶活性 ;用 PCR银染方法对脐血 CD+ 34 细胞扩增前后 5个微卫星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脐血 CD+ 34 细胞体外扩增过程中 ,端粒酶活性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 ,0天时 ,端粒酶活性相对值的中位数为 1 4 % ,第 7天明显增高 ,达 5 7% ,第 1 4天回落至 2 9% ;扩增前后 ,BAT- 2 5、Mfd4 1、D5 S4 36、D5 S396、D2 S1 2 35个微卫星位点未见改变。结论 :脐血 CD+ 34 细胞扩增过程中 ,端粒酶活性会暂时性升高 。
安莉莉饶青李戈宋玉华吴克复
关键词:端粒酶微卫星活性DNA序列
小鼠白介素18与白介素1β转化酶共表达载体的构建及真核表达被引量:4
2005年
为了制备白介素18前体(proIL-18)和白介素1β转化酶(ICE)共表达肿瘤疫苗,从小鼠脾细胞克隆proIL-18和ICE基因,构建小鼠proIL-18和ICE共表达质粒(pIRES-proIL-18-ICE),经测序证实序列正确后,脂质体法转染小鼠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系L1210,筛选稳定表达细胞株。转染细胞RT-PCR及转染细胞培养上清IL-18ELISA检测结果表明,肿瘤细胞可以表达并分泌成熟的IL-18。培养上清的IL-18可显著诱导ConA刺激的小鼠脾细胞产生IFN-γ,表明其具有功能活性。生长曲线和细胞周期实验证实与未转染的肿瘤细胞相比,转染空载体pIRES、pIRES-proIL-18、pIRES-ICE、pIRES-proIL-18-ICE基因对肿瘤细胞生长增殖无明显影响。IL-18白血病瘤苗的成功制备表明,利用pIRES载体在同一肿瘤细胞中共表达的proIL-18和ICE能够完全模拟生理过程,在真核细胞内有效酶切,分泌出成熟并有功能活性的IL-18;构建的IL-18瘤苗为进一步评价其在小鼠体内的抗白血病效果奠定基础。
徐玢马小彤董成亚石洋林永敏宋玉华吴克复
关键词:肿瘤疫苗
不同制剂诱导单个核细胞IL-23、IL-12亚基表达的对比分析
2005年
为探索并比较人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IL-23、IL-12亚基表达的诱导剂和调控模式,分离正常人PBMC、单核细胞、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各种细菌、细菌产物、细胞因子、丝裂原对上述细胞IL-23和IL-12亚基表达的诱导作用,半定量RT-PCR方法测定各亚基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显示,未经刺激的PBMC可表达IL-23p19和IL-12p35mRNA;脂多糖(LPS)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AC)可上调PBMCIL-23和IL-12各亚基的表达;γ干扰素(IFN-γ)预处理后予LPS刺激可使单核细胞IL-23p19、IL-12p35和IL-12p40表达高于LPS直接作用的表达水平。植物血凝素(PHA)可促进CD4+、CD8+T细胞IL-23p19表达,而对IL-12p35、p40表达无调节作用。本文结果提示,IL-23的两个亚基的表达都处于紧密调控之下,易受各类诱导剂调节;人类外周血细胞IL-23p19的表达和调控模式与IL-12p35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不同点。
马小彤葛薇张秀军徐玢林永敏李戈宋玉华吴克复
关键词:白介素23白介素12植物血凝素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溶性受体与儿童血液病关系初探被引量:2
2002年
目的 :探讨儿童血液病患者血清 M- CSF可溶性受体 (M- CSFs R)水平的异常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特异性检测 M- CSFs R的双抗体夹心 EL ISA检测了正常儿童 2 6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 L) 92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ANL L) 31例、再生障碍性贫血 (AA) 4 3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 4 2例患儿的 M- CSFs R。用免疫沉淀及 Western- blot测定阳性血清的 M- CSFs R。结果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血清 M- CSFs R表达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AL L:(0 .15± 0 .2 1) ng/ m L,P=0 .0 0 1;ANL L:(0 .19± 0 .19) ng/ m L,P=0 .0 0 9]。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患儿的血清 M- CSFs R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0 .0 16 )。Western- blot显示阳性血清中的 M- CSFs R分子量约 90 k D。结论 :血液病患儿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及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患儿的血清 M- CSFs R水平均异常 ,为深入研究 M- CSFs R的病理意义奠定了基础。
沙晓津宋玉华饶青林永敏竺晓凡吴克复
关键词: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儿童血液病
异型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及其受体的研究被引量:1
2003年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又称集落刺激因子-1,CSF-1)是20世纪80年代初发现的造血调节因子,也是重要的炎症因子.与白血病、肝癌、乳腺癌、妇科肿瘤的发展有关,还与肝、肾疾病及动脉粥样硬化、老年痴呆等常见病相关.所以对M-CSF的研究经久不衰,日益深入,成为研究热点.通常M-CSF以分泌因子形式出现,近10年来的研究发现病理状态下可出现非分泌型的MCSF:包括膜结合型、胞外基质结合型、胞质内及胞核中的M-CSF,总称异型M-CSF;M-CSF受体即原癌基因fms的产物,从发现开始就认为与肿瘤相关,但是一直认为它存在于细胞表面,对于细胞内的及可溶性的M-CSF受体研究报道不多.
吴克复郑国光饶青李戈宋玉华耿以琪唐圣松杨文清王昕张倩
关键词:受体造血调节因子可溶性受体DNA疫苗骨髓瘤
白细胞介素18在人白细胞细胞系J6-1的表达及其意义
王勇饶青耿以琪林永敏宋玉华吴克复
阐明白细胞介素18在人白血病细胞系J6-1的表达与调控,探讨IL-18在白血病发生中的作用。
关键词: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8
端粒、端粒酶与造血调控
2002年
端粒/端粒酶对染色体有末端保护功能,与细胞增殖、老化及机体肿瘤的发生关系密切。本文介绍端粒/端粒酶的结构和功能调节研究的最新进展,着重探讨它们在正常、异常造血调控及造血干、祖细胞移植方面的研究。
安莉莉吴克复宋玉华
关键词:端粒端粒酶造血调控血液疾病
新型疱疹病毒感染与病态造血
2003年
疱疹病毒(Herpes virus)是研究多年的一类DNA病毒,已确定有些动物疱疹病毒的致癌性,如鸡的马立克氏病可用其疱疹病毒疫苗预防,解决了养鸡业的一大难题.人类疱疹病毒(HHV)中的Epstein-Barr virus(EBV)与鼻咽癌、淋巴瘤有关,可能是致癌因素之一.
宋玉华马小彤李戈吴克复林永敏王敏慧吕冬梅
关键词:病态造血HHV-6HHV-7HHV-8白血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人类第6型疱疹病毒感染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被引量:26
2000年
目的探讨人类第6型疱疹病毒(HHV-6)感染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105例ITP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HHV-6DNA及部分患者微小病毒B19、巨细胞病毒(HCMV)DNA序列;用竞争性ELISA方法检测66例ITP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并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动态观察19例ITP患者抗HHV-6血清抗体滴度变化。结果①ITP患者BMMNCHHV-6DNA阳性率为41.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成人,尤其是成人慢性ITP组HHV-6DNA阳性率明显高于儿童ITP组(P<0.025)。微小病毒B19、HCMVDNA阳性率分别为24.1%和9.7%。②PAIgG升高组HHV-6DNA阳性率显著高于PAIgG正常组(P<0.05)。③HHV-6合并微小病毒B19或HCMV感染的ITP患者临床症状较重,疗效较差。结论HHV-6感染可能与ITP患者PAIgG增多有关。HHV-6与微小病毒B19或HCMV混合感染的ITP患者病情较重。
马小彤吕冬梅宋玉华沐桂藩季林祥李戈林永敏杨仁池
关键词:紫癜疱疹病毒感染HHV-6PAIG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