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皓

作品数:5 被引量:5H指数:1
供职机构: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文学

主题

  • 1篇颠覆
  • 1篇颠覆性
  • 1篇性格
  • 1篇研究视阈
  • 1篇阴阳
  • 1篇渔人
  • 1篇世俗
  • 1篇世俗文化
  • 1篇视阈
  • 1篇俗文化
  • 1篇随笔
  • 1篇桃花
  • 1篇桃花源记
  • 1篇逃逸
  • 1篇为名
  • 1篇文化
  • 1篇文化性
  • 1篇文化性格
  • 1篇文体
  • 1篇乌托邦

机构

  • 5篇华南理工大学

作者

  • 5篇周皓
  • 1篇李英垣

传媒

  • 2篇外国文学评论
  • 1篇国外文学
  • 1篇外国文学研究
  • 1篇中国比较文学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界限之辨:克洛代尔与中国的对话被引量:1
2017年
本文以"界限"问题为线索,将法国诗人保尔·克洛代尔1907年的纲领性著作《诗艺》和1946年的艺术评论集《眼在听》联系起来,观察诗人诗学原则的确立和发展,以及在不同时期对东方思想的借鉴。在《诗艺》中,凭借"法国式的"、"清晰、牢固"的"界限",克洛代尔构建了自己基本的理论框架,有选择性地参考了中国"因空而生"的理论和阴阳的并置结构。在《眼在听》中,"界限"被柔化,成为富含东方色彩的"连接与混合的能力",与心灵的状态和灵魂密切相关。从《诗艺》到《眼在听》,体现了诗人与他者文化的持续对话和"共生"。其对创作的反思与实践为东西方"界限"思想的对话做出了贡献。
周皓
关键词:阴阳画框
渔人、桃源与记--比较研究视阈下的《桃花源记》被引量:3
2018年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作品,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被广泛译介,进入了西方学者、文人的研究视野。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对文本的解读体现出与中国学者颇为不同的问题意识和研究思路。本文围绕《桃花源记》的三个核心问题"渔人""桃源"和"记",从西方学者的文本细读中选取典型,在比较、拓展的视阈下辨析《桃花源记》与西方相似文类背后不同的文化理念和书写传统,说明他者"研究视阈"在文本阐释中的新颖之处和需要警醒的陷阱。
周皓李英垣
关键词:《桃花源记》文化性格乌托邦
蒙田:随笔的起源与“怪诞的边饰”被引量:1
2015年
蒙田在《论友谊》一文中用肖像画周边怪诞的装饰来形容自己的写作,然而这一说法湮没在洋洋洒洒的三卷本《随笔》中,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事实上,"怪诞的边饰"有其历史和文化的背景,它反映了蒙田在最初创作随笔这一崭新文体时对写作的内容、方式和性质都已经有了成熟的考虑。本文将结合《随笔》的其他文章以及与之相关的理论,揭示"怪诞的边饰"这一说法中包含的张力,观察它最终如何促成蒙田对不同方面的"界限"的使用和超越,并由此总结随笔这一体裁在最初形成阶段的一些基本特点。
周皓
关键词:随笔怪诞文体
拉伯雷:以消遣为名的写作
2017年
当代读者对《巨人传》缺乏阅读冲动的原因,不仅像巴赫金指出的那样是因为小说根植于其中的中世纪狂欢民俗已然遥远,还因为当今之人对当时文人的审美与创作追求缺乏了解。写作之初,拉伯雷将《巨人传》定义为"消遣之作",这背后不仅有时代的因素,还隐藏了作家的匠心。以消遣之名,拉伯雷使《巨人传》深入世俗文化之中又超乎其上:一方面将文人的博学、幽默与市井的粗俗戏谑相结合,创造了畅销的神话;另一方面借消遣行为中蕴含的颠覆性力量,伸张创作的自由,并树立积极、乐观的文人精神,使之成为时代的经典。巨人的笑声既突破了希腊式微笑所追求的典雅,也冲破了中世纪严肃、刻板的面孔,是文艺复兴时期美学的体现,并对法国的政治文化话语产生了深远影响。
周皓
关键词:拉伯雷消遣世俗文化
克洛代尔:逃逸之思
2020年
本文将法国作家保罗•克洛代尔(1868-1955)对逃逸的反思置于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的历史语境。通过作家在人生不同阶段对"个体的逃逸"、"外部的逃逸"和"心灵的逃逸"的反思,分析在"一切坚固的都烟消云散了"的现代社会生活中,心怀信仰的作家对个体自由与幸福、对社会飞速变化现象的反思和对自己艺术创作姿态的确立,并揭示他在现代和古典语境之间、在跨文化语境之间所作的富有开拓性的对话尝试。
周皓
关键词:逃逸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