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西平
- 作品数:5 被引量:13H指数:2
-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特征分析
- 目的:研究CHD合并IE患者临床特点、基础先心种类、病原学特点及死亡危险因素等,更新对本病的认识,对降低死亡率及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2006年6月-2018年6月先天性心脏病合并IE的临床...
- 刘西平
-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感染性心内膜炎血培养超声心动图
- 糖尿病膝下动脉病变经皮血管成形术的疗效评估
- 2014年
- 目的评估糖尿病膝下动脉病变经皮血管成形术(PTA)的应用价值及疗效。方法按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对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的糖尿病伴有膝下动脉病变的51例患者(85条患肢)进行PTA治疗,其中43例获得随访2年。按Fontaine分期,用踝肱指数(ABI)进行术前、术后分析比较,评估疗效。结果 PTA技术成功率及临床症状缓解率在FontaineⅡ期、Ⅲ期、Ⅳ期组分别是96.2%(25/26)、83.3%(15/18)、42.9%(3/7),ABI由术前的0.60±0.11提升至术后3、6、12、24个月的0.86±0.09、0.85±0.08、0.84±0.07、0.83±0.08,用配对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期间共9例复发。结论 PTA治疗糖尿病膝下动脉病变安全、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及近期疗效满意,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随访。
- 郭赟刘西平周瀚刘庆文吴春苗李兴
- 关键词:经皮血管成形术糖尿病疗效
-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在糖尿病足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10
- 2012年
-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经介入治疗的18例糖尿病足患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及临床资料,分析动脉狭窄及闭塞的部位、数目、病变动脉分布情况,并观察下肢动脉球囊扩张或支架成形术后效果及并发症。结果下肢动脉病变累及髂动脉3条,股动脉8条,采用6~8 mm直径的球囊进行扩张,支架7~8 mm×60~120 mm覆盖狭窄闭塞段上下两端10~30 mm;胫前动脉15条,腓动脉13条,胫后动脉16条,用长球囊2~3 mm×100mm进行扩张,3mm×30 mm支架置入2枚。以膝下动脉受累范围大及程度重,介入治疗后患者下肢动脉灌注得到改善,静息痛及间歇性跛行减轻,皮温升高,踝肱指数较术前明显升高[(0.86±0.11)vs(0.42±0.14),P<0.01]。结论 DSA可准确了解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的阻塞部位及程度,以及侧支建立及流出入道的情况,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成形术治疗,有助于下肢流出入道血管开通及血供改善。糖尿病足血管内介入治疗安全有效。
- 刘庆文刘西平李萱钟晓卫李莎
- 关键词:间歇性跛行糖尿病足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血管成形术
- 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介入治疗探讨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2009年1 5月对4例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患者,根据血管狭窄情况选择不同介入治疗方式,行下肢动脉造影及动脉球囊扩张或支架成形术。结果 4例患者均有表现静息痛及间歇性跛行,下肢血管超声显示糖尿病下肢动脉有不同程度的斑块、狭窄与血栓形成,病变累及下肢股动脉、髂动脉及胫前、足背动脉。介入治疗后患者下肢血管灌注得到明显改善,静息痛及间歇性跛行明显改善,皮温改善,需要截肢患者截肢平面显著降低。结论通过下肢血管DSA造影检查,准确了解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的阻塞部位及程度,在保守治疗基础上选择不同方式的介入治疗,有助于下肢血管病变的明显改善。
- 李莎刘西平钟晓卫周政梁炜罗静周鸿付徐泉刘宜东
- 关键词:2型糖尿病糖尿病血管病变糖尿病足下肢血管介入治疗
- 自体富血小板凝胶在糖尿病血运重建患者中的疗效评价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观察糖尿病患者下肢经血运重建后自体富血小板凝胶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例糖尿病患者,一般治疗和经皮动脉腔内支架成形术达到血运重建后,予自体富血小板凝胶治疗创面12次。结果 10例患者成功经自体富血小板凝胶治疗,伤口愈合明显改善。结论糖尿病患者经血运重建后自体富血小板凝胶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钟晓卫刘华伟李华琦李莎付徐泉刘西平刘宜东周鸿
- 关键词:自体富血小板凝胶血运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