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云琼
- 作品数:9 被引量:36H指数:4
- 供职机构:凉山彝族自治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凉山州1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家庭聚集性疫情调查分析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对凉山州1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家庭聚集性疫情进行分析,为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第3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第4版)》对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使用RT-PCR方法对呼吸道和消化道标本记性病毒核酸检测,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此次家庭聚集性疫情的发展过程进行分析。结果2020-02-04/19发生的该起疫情为1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家庭聚集性疫情,共涉及4例确诊病例、2例无症状感染者,传染源为湖北省Y市输入病例(病例1),其余病例及无症状感染者均为该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密切接触者发病或检出核酸阳性的最短潜伏期为5 d,最长潜伏期为18 d,平均潜伏期为11.5 d。结论本起家庭聚集性疫情传染源的传染性强,但由于密切接触者追踪、隔离及时,后续病例均在隔离点发病,未产生更多的密切接触者,无三代病例出现。因此,控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家庭聚集性疫情发生的关键在于对密切接触者的及时追踪管理。在密切接触者解除隔离前进行核酸检测以排除无症状感染者也非常重要。
- 邓明菊边绍勇廖强汪培章廖如珺余涛邓云琼关陶
- 关键词:流行病学调查
- 2005-2010年凉山彝族自治州梅毒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分析凉山州近年来梅毒发病水平和流行特征,为制订梅毒防制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凉山州2005-2010年梅毒疫情报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0年凉山州共报告梅毒病例2 905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1.62/10万,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各年度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梅毒各型构成中,以隐性和Ⅰ期梅毒为主,占总患者数的81.48%。无明显季节高峰。女性患者高于男性,男女性别比为0.69∶1,男性年均发病率为9.19/10万,女性年均发病率为14.20/10万,男女梅毒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病年龄以20~39岁的青壮年为主(66.47%);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61.34%)。结论 2005-2010年凉山州梅毒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应加强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提高人群防范意识和防范水平,加强高危人群梅毒筛查和检测,实施有效的综合干预措施,最大限度降低梅毒传播的危险因素。
- 邓云琼
- 关键词:梅毒疫情
- 凉山彝族自治州2016-2018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现状和趋势分析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探讨凉山州病毒性肝炎流行现状和趋势,为当地制定防控政策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之法定传染病信息报告子系统中的病毒性肝炎报告卡片信息进行了收集,并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6-2018年,凉山州报告的病毒性肝炎病例中,男性病例构成比分别为68.65%、66.63%及65.79%,均高于女性病例的31.35%、33.37%及34.21%;病例以青壮年为主,但年龄<15岁和年龄≥55岁病例构成比呈逐年上升趋势;3年来凉山州病毒性肝炎整体报告发病率分别为131.73/10万、137.93/10万及132.93/10万,其中乙型病毒性肝炎报告发病率最高,其次为丙型病毒性肝炎,第三为甲型病毒性肝炎;2016-2018年,凉山州男性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分别为177.32/10万、180.20/10万及171.47/10万,均高于女性的84.28/10万、93.93/10万及92.81/10万;3年间,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人群病毒性肝炎报告发病率分别为180.25/10万、183.79/10万及174.43/10万,均高于安宁河流域地区的83.25/10万、91.67/10万及89.81/10万。结论凉山州病毒性肝炎发病率高于全国和四川省平均水平,当地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应高度重视并积极应对。
- 罗进廖强邓云琼朱天宇陈傲兰边绍勇吉克春农
- 关键词:肝炎病毒
- 2010—2020年凉山州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被引量:15
- 2021年
- 目的分析凉山州2010—2020年法定传染病特征和流行趋势,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凉山州2010—2020年间报告的法定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利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分析及作图,率的比较采用R 4.0进行卡方检验。结果2010—2020年凉山州共报告法定传染病32种289677例,死亡6255例,年均发病率567.25/10万,年均死亡率12.25/10万。发病率居前五位的病种为肺结核、乙肝、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痢疾、手足口病;死亡病种主要是艾滋病、肺结核。传染病发病以春夏季为主;男女性别比为1.47∶1(χ^(2)=1896.51,P<0.001);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0~2岁和15~54岁;发病人群以农民、散居儿童、学生为主。2010—2020年凉山州法定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乙类发病主导着法定传染病发病趋势,甲乙类死亡主导着法定传染病的死亡趋势。甲乙类中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发病率最高(223.04/10万)且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呼吸道传染病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肠道传染病发病率呈下降趋势,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一直维持在较低发病水平。2010—2020年凉山州法定传染病月分布主要由丙类传染病月分布主导,发病高峰为4-7月及11月-次年1月。甲乙类发病率较高地区集中在凉山经济条件较差的东部和北部县,丙类发病率较高地区集中在凉山经济条件较好的安宁河谷一带县市,尤其是西昌市。结论甲乙类传染病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是凉山州近年来的防控重点。血源及性传播已成为主要途径,肺结核仍是严重威胁居民健康的呼吸道传染病,应加强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的防控,同时关注发病率较高和增长较快病种,根据病种不同发病特点,落实各项综合防治措施,力争把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控制在较低水平。
- 邓云琼
- 关键词:法定传染病疫情
- 四川省凉山州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调查问题与对策探讨
- 2020年
- 通过分析凉山州报告的13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发现调查过程中存在基本信息不全、发病时间不准确、活动轨迹不详细等现象,揭露出培训不充分、队伍不专业、文化及习俗有差异等问题,提出加强培训、增加双语流调人员、发挥当地民族特色的措施,为今后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提供参考。
- 汪培章詹紫艳邓云琼邓明菊
- 关键词:流行病学调查
- 凉山州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分析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通过对2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传播规律和防控措施。方法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凉山州甘洛县2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结果首例病例A为输入性病例,本地病例B为密切接触A导致发病,属于一起聚集性疫情。因两名患者互相隐瞒接触史导致本地病例B在本应被隔离而未被隔离期间产生了21名密切接触者,加大了疫情传播风险。结论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要注重传统流行病学调查技巧与大数据技术的结合应用,排查患者可能接触的所有人员,避免漏掉密切接触者,同时加强对相关单位的培训及对公众的知识宣传。
- 詹紫艳李羚汪培章邓云琼边绍勇
- 关键词:聚集性疫情密切接触者流行病学调查
- 2019—2020年凉山州流感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开展人群流感监测,动态掌握凉山州流感流行水平及不同毒株流行状况,为政府制定流感等重点呼吸道传播疾病防控政策提供依据。方法2019—2020年按照《四川省流感监测方案》征集样本,并开展流感病毒核酸检测,主要检测方法为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项目包括H5、H7、H9、H1N1、B型流感、BV、By等,研究数据来源于实验室流感监测收样登记和检测结果登录数据库,率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结果凉山州2019年监测样本共计845人份、2020年为717人份;2019年甲型通用引物阳性率为17.28%、2020年为2.65%;2019年,6~11岁组、12~17岁组、60岁及以上组监测对象甲型通用引物阳性率高于其他年龄组,0岁组甲型通用引物阳性率低于其他年龄组,不同年龄组甲型通用引物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29,P<0.01)。结论2019年凉山州流感监测阳性率较高,2020年流感监测阳性率下降明显,今后凉山州应当加强流感监测工作,并及时分析研判流感呼吸道传播疾病疫情,流感等呼吸道传播疾病高发季节坚持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等防控措施的宣传干预。
- 邓勇肖琳汪培章邓云琼廖强陈琦詹紫艳吉克春农余刚
- 关键词:流感呼吸道传播
- 2008-2011年凉山彝族自治州手足口病流行特征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掌握凉山州近年来手足口病发病水平和流行特征,为制订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凉山州2008-2011年手足口病疫情报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11年凉山州手足口病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2.00/10万,2008-2011年手足口病发病率分别为10.34/10万、8.30/10万、17.28/10万和12.02/10万,男性报告发病率为15.04/10万,女性报告发病率为8.74/10万,男女性别比为1.85∶1;全年各月均有手足口病报告发病,5~6月报告发病数占全年报告发病数的35.28%;人群分布以散居儿童(72.56%)和幼托儿童(21.10%)为主;0~5岁年龄组报告发病数占发病总数93.03%,呈典型的婴幼儿高发,全州各县(市)均有手足口病报告。结论 2008-2011年凉山州手足口病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呈明显季节性和人群分布特点,预防控制手足口病的流行应加强疫情监测,及时掌握流行趋势,落实各项传染病防控措施。
- 邓云琼
- 关键词:手足口病疫情
- 2004—2010年凉山彝族自治州细菌性痢疾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分析凉山州近年来细菌性痢疾发病水平和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凉山州2004—2010年细菌性痢疾疫情报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0年凉山州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24.16/10万,各年度报告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均报告发病率居前5位的地区是甘洛、冕宁、宁南、德昌和西昌;全年均有病例报告,4—8月份发病数占全年的64.38%,其中5—6月份占33.28%,季节发病高峰明显;男性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33.82/10万,女性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13.81/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性别比为1.18∶1;0~4岁年龄组报告发病占37.21%,呈典型的婴幼儿高发;散居儿童、农民、学生分别占报告发病数的36.99%、36.81%、10.94%。结论加强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工作,提高群众自我保健意识,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加强食品安全和饮水卫生监督管理;做好粪便无害化和灭蝇工作;加强夏秋季节疫情监测,有效降低细菌性痢疾发病率。
- 邓云琼
- 关键词:细菌性痢疾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