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晓丽

作品数:5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文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文学

主题

  • 2篇文化
  • 2篇故事
  • 1篇蝶梦
  • 1篇意蕴
  • 1篇神话
  • 1篇神话历史
  • 1篇神话历史化
  • 1篇尸解
  • 1篇时代考
  • 1篇思维
  • 1篇思维模式
  • 1篇情节
  • 1篇周公
  • 1篇庄周梦蝶
  • 1篇文化解读
  • 1篇文化内涵
  • 1篇文化意蕴
  • 1篇文学
  • 1篇文学小说
  • 1篇小说

机构

  • 5篇南开大学

作者

  • 5篇杨晓丽
  • 1篇许中荣

传媒

  • 1篇科学.经济....
  • 1篇天中学刊
  • 1篇成都大学学报...
  • 1篇广州广播电视...
  • 1篇文学与文化

年份

  • 3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列仙传》成书时代考被引量:1
2018年
《列仙传》在流传过程中虽几经后世加工添改,但文本中还保留着初次编撰集结的时代特征。本文通过分析《列仙传》中修炼者的服药内容和尸解方式,从两个方面说明《列仙传》的首次编订集结当不晚于西汉。首先,从仙人服药内容来说,东汉之前,仙人服食多是自然界的矿植物;东汉时期,道教炼丹术兴盛,修仙者认为只有炼服仙丹才能升仙,服食普通自然物达不到登仙目的。而《列仙传》中仙人多服食未经炼制的植物矿物。其次,从尸解方式来说,汉前的尸解观是肉体尽毁,灵魂登仙,残忍极端;西汉方士在肉体长生不死观念的基础上,追求灵肉同存式的尸解观;东汉道教炼丹术繁盛,尸解不再是修仙首选,尸解多沦为仙人摆脱世俗纠缠的手段。而《列仙传》尸解故事多数折射东汉之前的尸解观。
杨晓丽
关键词:《列仙传》写作时代服药尸解
庄子“蝴蝶梦”故事类型演变及其文化内涵被引量:1
2016年
《庄子·齐物论》中"庄周梦蝶"的故事,本是哲学家对社会人生的体悟。"梦蝶"所承载的人生哲学智慧,被历代文人引用于诗文中,隐微地表达个人对社会人生的感悟。随着佛教的传播,"梦蝶"故事吸收了佛教的幻空观念,内涵有所扩展。元明清市民文化兴起,为迎合市民阶层的需要,文人将"梦蝶"与庄子的故事结合在一起,敷衍出一个包括庄子试妻、劈棺等情节在内的完整故事。各剧种不断改编搬演使"蝴蝶梦"故事广泛流传。五四以后,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庄妻形象开始变得血肉丰满。
杨晓丽
关键词:庄周梦蝶蝴蝶梦文化意蕴
神话及其演变与早期文学小说被引量:1
2018年
神话的思维模式及题材内容,对文学小说萌芽与发展意义重大。神话由原生状态走向系统化的过程折射着文学小说萌芽的发展过程,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神话的历史化使史传作品带有神异怪诞特征,早期文学小说依附于史传,借鉴史传中神话的生存经验而发端成长;其次,早期文学小说吸收借鉴神话由片段走向系统的发展成果,亦注重情节的完整,逻辑的恰合,为小说的文体独立积累经验。
杨晓丽
关键词:神话文学小说神话历史化
“无友不如己者”与孔子“宗周之梦”的文化解读
2018年
学界对"无友不如己者"的含义认识不一。通过分析"无友不如己者"的句式结构,我们认为"者"是句末语助词,"无…有"是固定搭配,"无友不如己者"当解为"友皆如己"。"无友不如己者"句的释读关键在于把握"友"的内涵意蕴。"如己之友"是在思想境界、社会理想等方面的志同道合者。考察孔子的人生经历与社会理想,孔子一生的"志"是复兴周礼,孔子心目中的"友"是周公。
杨晓丽
关键词:《论语》周公
“一部《红楼》,作如是观”——“宝玉访画”情节的“互文”解读
2015年
《红楼梦》第十九回中的"宝玉访画"情节在人物设置上有颇多令人费解处,张新之在此处评点说"一部《红楼》,作如是观",可见其在小说中的重要位置,但却未引起多数学人关注。这一情节是曹雪芹对传统小说戏曲中的"画中人"爱情故事的化用。从二者互文的角度对之进行细读,会发现其正是以寓言的方式暗示了贾宝玉"意淫"之"情"随着成长走向"肌肤淫滥"的危机,以及大观园女儿们走出大观园之后的遭遇。此情节围绕"画里"和"画外"象征着大观园的内外和"少年"与"成年"的大观园儿女的命运,《红楼梦》的结局在此已埋下了难以逃避的关于成长的悲剧性伏笔。
许中荣杨晓丽
关键词:互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