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芙蓉

作品数:6 被引量:26H指数:2
供职机构: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矿业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1篇矿业工程

主题

  • 4篇斑岩
  • 3篇铜矿
  • 3篇斑岩铜
  • 3篇斑岩铜矿
  • 2篇地质
  • 2篇地质特征
  • 2篇找矿
  • 2篇铜矿床
  • 2篇矿床
  • 2篇斑岩铜矿床
  • 2篇成矿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电测深
  • 1篇电法
  • 1篇多金属
  • 1篇多金属矿
  • 1篇多金属矿区
  • 1篇岩石
  • 1篇岩石类型

机构

  • 6篇昆明理工大学

作者

  • 6篇李芙蓉
  • 4篇李峰
  • 3篇杨涛
  • 3篇王凯

传媒

  • 1篇甘肃科学学报
  • 1篇价值工程
  • 1篇有色金属(矿...
  • 1篇地质与勘探
  • 1篇有色金属工程

年份

  • 3篇2017
  • 3篇201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云南普朗超大型斑岩铜矿床首采区节理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普朗铜矿是印支期甘孜-理塘洋壳向西俯冲造山阶段形成的超大型斑岩铜矿床,主要受到3期区域应力场(印支期-燕山期-喜山期)的影响,导致其复杂的地质构造,但研究程度还较低。根据首采区含矿节理系统的实地观测,发现矿区3720中段发育4组含矿优势节理组,其倾向分布范围为290°~345°、355°~50°、145°~161°及210°~240°;3735中段发育3组含矿优势节理组,其倾向分布范围为300°~35°、140°~170、200°~250°。其中走向60°~70°的张节理、290°~305°和315°~330°的一套共轭节理为区域性节理,对成矿的贡献最大,而近东西向节理为成矿后构造。研究发现,该区节理裂隙成因复杂多样,但区域应力场和断裂构造派生应力场形成的节理是主导的。
杨涛坚润堂李峰杨帆王凯李芙蓉
关键词:斑岩铜矿
云南省香格里拉市伊隆迈铜多金属矿区物探异常特征被引量:2
2017年
伊隆迈多金属矿位于西南"三江"义敦岛弧的南段东部斑岩成矿带中。以地质勘查资料为依据,通过开展物探工作获得了以下成果:60线长剖面的重力测量在2 780~4 500区间获得了明显的相对低重力异常,推断该区间深部存在隐伏中-酸性岩体;激电中梯扫面工作在测区东西两侧各获得一个北北西向展布的高极化率条带,推断这两个条带与玄武岩和黄铁矿化凝灰岩有关;利用放射性伽马总量测量对平面上石英二长斑岩脉的走向延伸情况进行了推测;利用高密度电法、激电测深及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对该区深部的地质特征进行了推测,根据高密度电法工作成果推断,石英二长斑岩在埋深30m范围内产状陡倾略偏南西,闪长玢岩前期侵入灰岩地层并形成较陡的接触面,石英二长斑岩在后期侵位于闪长玢岩与灰岩的接触面。
李芙蓉坚润堂李峰孙玉海
关键词:物探异常高密度电法激电测深
普朗斑岩铜矿床外围地质特征与找矿浅析被引量:2
2016年
普朗斑岩型铜矿是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的一个超大型矿床。随着外围找矿工作的开展,矿区外围的地质情况逐渐被揭露。在实地的野外踏勘、详细的岩芯编录及典型剖面的研究基础上,对矿区外围地质特征进行研究,并将其对比首采区,希望对外围的找矿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矿区外围东部并非一个独立的成矿系统,应该是和首采区源自同一个成矿系统,底板厚实的角岩证实其深部找矿意义不大;2)矿区北段既有自己的成矿中心,且有一套完整的典型斑岩型铜矿床蚀变分带,故此判定其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成矿系统,深部具备一定的找矿潜力;3)矿体与蚀变息息相关,矿体通常产在硅化钾化(KSi)带及绢英岩化(SiSe)带中,部分受构造的影响,产在其外。
王凯坚润堂李峰孙玉海杨涛李芙蓉
关键词:地质特征成矿系统
云南普朗矿区北部Ⅲ号斑岩体的岩石学及年代学研究
云南普朗超大型斑岩铜矿床是三江成矿带东南部义敦印支期岛弧带中的典型矿床之一,也是我国本世纪初发现的最重要的斑岩型铜矿床。普朗矿区主要由首采区及三个外围矿段(分别为北部、东部及南部外围矿段)组成,前人对首采区斑岩体类型及其...
李芙蓉
关键词:岩石类型地球化学
文献传递
云南香格里拉伊隆迈勘查区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2016年
为了给云南省香格里拉伊隆迈勘查区的找矿工作提供一定的地质依据,通过系统总结矿区基本地质特征及岩石学特征,并与周围3个典型斑岩铜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勘查区具有一定的斑岩型矿床的潜力,下一步工作应以有利于成矿的石英二长斑岩体为主要的勘查对象。
李芙蓉
关键词:找矿方向成矿条件地质特征
云南普朗斑岩铜矿床热液蚀变及脉体系统研究被引量:17
2016年
云南普朗超大型斑岩铜矿床位于西南三江成矿带中段,形成于岛弧构造环境,是印支期甘孜-理塘洋壳向西俯冲于格咱-中甸微陆块之下,并引发大规模岩浆-成矿作用的结果。本文通过对矿区围岩蚀变及脉体系统的调查和大量的镜下薄片鉴定研究,总结首采区与外围的蚀变分带及脉体特征。结果表明,首采区的围岩蚀变从岩体由内向外,依次为钾硅酸盐化带-绢英岩化带-青磐岩化带-角岩化带,泥化和碳酸盐化多叠加于其它蚀变带之上,不形成独立蚀变带,铜矿化主要发育于钾硅酸盐化带中,以浸染状矿化为主,含矿岩体为石英二长斑岩。北部及东部外围的钾硅酸盐化带缺失或微弱,主要发育绢英岩化带-青磐岩化带-角岩化带-碳酸盐化带,铜矿化多发育于绢英岩化带中,以脉状矿化为主,含矿岩体为石英二长斑岩及闪长玢岩。首采区与外围的脉体系统具多期次-多类型特征,在A、B、D三大类型脉中,前二者对成矿的贡献大。矿区蚀变特征总体与"二长岩"模式相符合,并与国内西藏玉龙、驱龙、多龙及多不杂等斑岩型铜矿床相似。
王凯杨帆李峰坚润堂孙玉海杨涛李芙蓉
关键词:斑岩型铜矿床围岩蚀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