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亚琼

作品数:20 被引量:195H指数:8
供职机构:新疆农业大学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12篇混播
  • 9篇混播草地
  • 9篇草地
  • 8篇山地草甸
  • 8篇草甸
  • 6篇土壤
  • 4篇植物
  • 4篇景区
  • 4篇喀纳斯
  • 4篇喀纳斯景区
  • 4篇混播方式
  • 3篇土地利用方式
  • 3篇豌豆
  • 3篇利用效率
  • 3篇旅游
  • 3篇旅游干扰
  • 3篇混播比例
  • 2篇氮素
  • 2篇氮素利用
  • 2篇氮素利用效率

机构

  • 20篇新疆农业大学
  • 2篇新疆生产建设...

作者

  • 20篇郑伟
  • 20篇朱亚琼
  • 12篇王祥
  • 6篇唐高溶
  • 4篇于辉
  • 1篇盛建东
  • 1篇朱进忠
  • 1篇吴燕锋
  • 1篇马军

传媒

  • 7篇草业科学
  • 4篇草业学报
  • 3篇中国草地学报
  • 2篇植物生态学报
  • 2篇新疆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资源...
  • 1篇草原与草坪

年份

  • 3篇2021
  • 4篇2020
  • 3篇2019
  • 3篇2018
  • 5篇2017
  • 2篇2016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群体密度和混播群体结构对箭筈豌豆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被引量:5
2019年
本研究综合分析了群体密度和混播群落结构对箭筈豌豆(Vicia sativa)的种子产量、质量和种子产量构成等性状的影响。将播量作为群体密度控制因素,将混播方式(同行混播、异行混播)和混播比例作为群落结构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1)随着播量的增加,种子产量呈增加趋势,各混播处理种子产量均小于单播处理,但发芽势有所提升;随着箭筈豌豆混播比例的增加,种子产量和种子发芽势均呈增加趋势,混播方式(同行、异行混播)对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较小。2)群体密度和群落结构主要通过影响箭筈豌豆分枝数和结荚数来影响其种子产量;而荚长、每荚籽粒数、发芽率等生物学性状变化较小。3)燕麦(Avena sativa)在混播系统中处于强竞争者的地位,提高箭筈豌豆混播比例和采用异行混播有利于增加其竞争率,也有利于提高种子产量。因此,在冷凉地区进行箭筈豌豆种子生产,其播量应高于120 kg·hm–2为宜;为了提高箭筈豌豆种子产量和质量,防止倒伏,可采用箭筈豌豆混播比例高于75%+异行混播方式进行种子田建设。
关正翾娜尔克孜朱亚琼郑伟刘岳含艾丽菲热
关键词:混播比例分枝数
不同种植模式下豆科绿肥对土壤改良效果的影响被引量:26
2020年
为探明豆科绿肥还田对土壤改良效果和作物生物产量的影响,本研究选取玉米(Zea mays)、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大麦(Hordeum vulgare)、燕麦(Avena sativa)为间混作/轮作对象,将花生(Arachis hypogaea)、鹰嘴豆(Cicer arietinum)、白花草木樨(Melilotus albus)作为主要豆科绿肥进行田间试验,利用土壤浅层有机质、氮、磷、钾等养分含量的变化及田间作物地上生物产量的表现,比较不同种植模式下豆科绿肥对土壤改良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作物单作相比,豆科绿肥与玉米、油菜间混作以及轮作均可提高土壤表层有机质、全氮及碱解氮质量分数,混作对土壤表层全钾质量分数影响较小,轮作还可提高土壤表层全磷、有效磷质量分数;另一方面,间混作群体结构在土壤肥力的改善效果方面也起到一定的作用。2)与试验前土壤养分质量分数相比,白花草木樨+大麦混作并翻压还田模式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分别提高了40.43%、50.00%、10.00%、27.93%、76.75%、45.13%;玉米+花生间作模式土壤养分改善效果次之。3)玉米、油菜和白花草木樨地上生物产量较其单作分别提高了23.19%、16.68%和27.31%。因此,采用豆科绿肥+禾本科牧草混作并翻压还田、玉米+花生间作的种植模式可有效改善乌尔禾地区农田的土壤质量,并兼顾其他农作物生产,可提高该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朱亚琼简大为郑伟王朴黎松松郝帅娜尔克孜刘岳含艾丽菲热
关键词:间混作豆科绿肥土壤理化性质
一年生和多年生豆禾混播草地超产与多样性效应的比较被引量:8
2021年
为了测度一年生和多年生豆禾混播草地的超产效应与植物多样性效应的关系,明确一年生和多年生混播草地的高产优势,探索豆禾混播草地多样性效应和超产效应对其生态功能的响应机制,于2013–2015年在新疆伊犁地区昭苏盆地开展了3年的牧草产量观测试验。该试验设置3种牧草混播种类和混播比例,分别为一年生豆禾混播草地(2种牧草混播, AM2)和多年生豆禾混播草地(2种牧草混播, PM2;4种牧草混播, PM4;6种牧草混播, PM6),豆禾混播比例分别为6:4、5:5和4:6。结果表明:1) 2013、2014年和3年平均值AM2的超产幅度小于PM2和PM6, 2015年AM2的超产幅度大于PM2、PM4和PM6;混播群落生产力与群落组分中生产力最高产物种单产以及各组分种平均单产的差值表现出相似的规律。2) 2013、2014年和3年平均值AM2的互补效应大于PM2、PM4和PM6,AM2的选择效应则远小于互补效应,PM2、PM4和PM6的互补效应则比较稳定。3)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均匀度与牧草产量(群落生产力)大部分情况下呈单峰的"饱和上升型"模式,分别在4种牧草混播和豆禾混播比例为5:5时,具有较高生产力。4)多年生豆禾混播草地的互补效应、选择效应和多样性净效应均随生长年限的延长而呈下降趋势,也导致了超产幅度、超产效应及其稳定性的下降。由此可见,在建植初期,互补效应和选择效应共同主导了多年生豆禾混播草地的超产效应,而随着生长年限的延长,选择效应则成为主要影响因素;一年生豆禾混播草地的超产效应则一直受互补效应的影响。
黎松松王宁欣郑伟朱亚琼朱亚琼王祥马军
关键词:物种丰富度
喀纳斯景区草原民俗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模式被引量:2
2017年
喀纳斯景区是中国图瓦人唯一的聚居区,其草原民俗旅游资源丰富而且分布合理,但开发的力度不强,不能满足旅游者日益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为了合理开发该区草原民俗旅游资源,通过特菲尔法和层次分析法,得到单项旅游资源中图瓦人饮食民俗和节庆民俗开发价值最大,综合评价得到喀纳斯景区3个村落均为二级景区,开发价值禾木村>白哈巴河村>喀纳斯村。并提出了适合喀纳斯的4种开发模式,即耦合型开发模式、节事庆典型开发模式、专项旅游开发模式和区域中心多元化开发模式。
唐高溶郑伟王祥朱亚琼
关键词:喀纳斯层次分析法
燕麦+箭筈豌豆混播草地混播优势的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9
2020年
从混播牧草地上部分生长效率与种间竞争格局、地下部分根系构型与生物固氮效率角度出发,将不同混播群体结构(行距+同行/异行/异行阻隔)作为燕麦+箭筈豌豆型草地混播优势的影响因素,利用盆栽试验分析和比较混播牧草在不同混播群体结构中地上部、地下部因素对混播优势的相对贡献,以及不同混播群体结构氮素固定、转移和利用效率对混播系统生态功能的贡献,以期明确豆禾混播草地的种间竞争过程及其混播优势产生的机理。结果表明,1)豆禾异行混播+15 cm行距处理(Y15)的混播群体结构具有较佳的产量优势,燕麦的竞争率和侵占力均高于与之混播的箭筈豌豆;2)豆禾同行混播+15 cm行距处理(T15)和Y15均具有较高的应用生物固氮量、转氮率及豆科牧草对草地氮产量的贡献率;3)牧草产量与牧草叶片初始荧光(Fo)和单位面积捕获光能(TRo/CSo)均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牧草产量与根系形态特征参数和根系构型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4)地上部和地下部因素对燕麦+箭筈豌豆混播系统混播优势的相对贡献分别为21.64%和78.36%,综合体现为地下部分贡献远大于地上部分。
朱亚琼于辉郑伟黎松松娜尔克孜刘岳含郝帅艾丽菲热
关键词:根系构型氮素利用效率
人工草地建植对昭苏盆地山地草甸碳水通量特征的影响被引量:3
2017年
2014年4~10月采用静态箱法对新疆昭苏盆地围封3年的人工草地(LG)和天然草地(NG)的生物量、CO_2净生态系统交换量(NEE)、蒸散量(ET)、生态系统呼吸(ER)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1)退化山地草甸翻耕重建能有效提高草地的地上生物量。(2)NG年平均NEE要小于LG,全年平均蒸散量NG>LG。NG的碳、水(NEE和ET)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而LG相关性不显著。(3)两种草地的NEE与大气温度、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之间呈线性负相关关系,与空气湿度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其中LG和NG的NEE与土壤含水量的线性关系均达显著水平。指数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ER对土壤温度变化的响应,天然草地ER的温度敏感系数(Q10值)大于人工草地。天然草地翻耕重建成人工草地,草地CO_2净生态系统交换量虽有所升高,但蒸散量降低且同时降低了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和草地生产力。
王祥郑伟朱亚琼关正翾唐高溶
关键词:生态系统呼吸蒸散量山地草甸
混播方式对豆禾混播草地植物根系构型特征的影响被引量:23
2018年
为从地下根系方面阐明红豆草与无芒雀麦型混播草地高效生产机制,将种群空间距离(行距)、种群空间作用方式(同行/异行/异行阻隔)作为地下根系竞争环境的变化因素,从根系的几何形态、拓扑结构和分形特征分析和比较2种牧草在竞争生境中根系构型的变化。结果表明:1)异行混播和行距增大使2种牧草地上生物量增加,无芒雀麦的根系生物量和根冠比也增加,但红豆草的根系生物量和根冠比变化不明显。2)异行混播+行距增大使无芒雀麦≤0.16mm的细根增加,红豆草0.16~0.50 mm的根系增加,从而增加了根长、根表面积和比根长;异行混播+阻隔使得2种牧草的根系直径增加,从而使得根系体积和比根面积增加。3)2种牧草在不同混播方式下拓扑指数(TI)均接近于1,修正拓扑指数(qa)大于0.5,分支结构均为鱼尾状分支;随着种群空间距离的增加,2种牧草根系的拓扑结构有向叉状分支方向发展的趋势。4)2种牧草的根长、根表面积与根系生物量和地上生物量均呈线性的正相关关系,其他根系形态参数与根系生物量相关性显著,而与地上生物量、根冠比相关性不显著。因此,种群的空间距离、种群的空间作用方式改变了混播群体地下根系的竞争环境,其通过形态、拓扑结构和分形的可塑性来响应种间竞争关系变化,采取了拓展空间和高效利用水分养分的生态适应策略。
朱亚琼郑伟王祥王祥
关键词:混播方式根系形态
混播种类和群体结构对豆禾牧草混播系统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17
2018年
为从物种多样性和空间结构方面阐明豆禾牧草混播系统高效生产机制,将混播种类(单播、2种牧草混播、4种牧草混播和6种牧草混播)、混播群体空间结构(行距+同行/异行/异行阻隔)作为影响因素,从豆科牧草固氮能力、转氮效率、氮素营养竞争、种间相容性和生产性能分析和比较豆禾牧草在不同混播方式中氮素固定、转移和利用效率对混播系统生态功能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1)混播处理的牧草产量、N产量均显著高于单播(P<0.05),生产性能显著提高;但生产性能未随混播种类的增加而提高,异行混播+30cm行距的混播群体结构具有较高的生产性能。2)固氮量随混播种类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转氮量和转氮率随混播种类的增加而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固氮率和贡献率变化不明显;异行混播+30cm行距的混播群体结构具有较高的转氮量、转氮率和贡献率。3)营养竞争比率随混播种类的增加变化不明显,豆科牧草相对产量和相对产量总和随混播种类的增加而呈增加趋势;异行混播+30cm行距的混播群体结构具有较高的豆科牧草相对产量和相对产量总和,但营养竞争比率较低。4)牧草产量与转氮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相对产量总和与氮素营养竞争比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因此,混播种类对于豆禾牧草混播系统生产性能的提升作用有限,高养分利用效率的物种组合可能更为关键;通过混播群体空间结构的优化可以使豆禾混播牧草根系氮素固定、转移、利用途径和效率得到提高,为混播系统生产性能的提升提供了重要途径。
朱亚琼关正翾郑伟王祥
关键词:行距氮素利用效率
昭苏山地草甸4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呼吸特征被引量:6
2018年
为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新疆昭苏天山北坡山地草甸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于2015年和2016年的4月底至9月初,用土壤呼吸测量仪对补播草地(RG)、豆禾混播草地(LG)、围封草地(NG)和农田(CR)的土壤呼吸进行测定,并分析了影响土壤呼吸速率的土壤生物和水热因子。结果表明:1)土壤呼吸速率在2015年NG和CR呈现双峰值,RG和LG呈现单峰曲线,各处理均在8月达到最大值。2016年各处理峰值出现的时间不同,RG和LG在6月底达到最大值,NG和CR在7月底达到最大值;监测期内平均土壤呼吸速率由大到小依次为:NG>RG>CR>LG。2)各样地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呈指数正相关关系;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呼吸的关系可能由于此地段常年湿润,土壤含水量较高,从而抑制土壤呼吸,土壤呼吸与土壤体积含水量呈线性负相关关系;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指数(Q10)大小为NG>CR>RG>LG。3)不同处理的土壤微生物以细菌为主,放线菌次之,真菌居第三,各样地总微生物生物量为:NG>RG>CR>LG,与各样地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大小一致,拟合分析显示RG土壤呼吸与放线菌呈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LG土壤呼吸与细菌和放线菌呈显著线性相关关系。不同处理微生物生物量碳平均含量为CR>NG>LG>RG,拟合分析显示RG与CR的土壤呼吸速率与微生物生物量碳呈显著线性相关关系,其中CR的土壤呼吸速率与微生物生物量碳极显著相关;4)各样地酶活性与土壤呼吸的相关关系分析显示,只有蛋白酶和蔗糖酶与土壤呼吸有相关关系,而蔗糖酶对土壤呼吸的影响更大。豆禾混播草地和补播草地相对于围封草地和农田,土壤呼吸速率显著降低,草地土壤的固碳能力显著提高。
王祥朱亚琼郑伟关正翾盛建东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山地草甸土壤呼吸速率土壤温度土壤微生物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新疆昭苏地区混播箭筈豌豆和施氮处理下燕麦草地的氮产量被引量:4
2021年
为评估混播箭筈豌豆(Vicia sativa)对燕麦(Avena sativa)草地减氮增效的贡献度,于2019年在新疆昭苏盆地进行了以施氮水平(不施氮N0;低氮N20,20 g·m^(−2);高氮N40,40 g·m^(−2))和混播比例(禾豆比:100꞉0、75꞉25、50꞉50、25꞉75和0꞉100)为控制条件的双因素田间试验,对混播草地牧草产量、氮产量以及种间竞争格局进行分析,从氮产量的角度评估了混播箭筈豌豆对燕麦草地的减氮潜力。结果表明:1)燕麦产量、牧草总产量、燕麦氮产量和总氮产量随着氮水平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箭筈豌豆产量及氮产量随施氮水平的增加而变化不明显;在各施氮水平下,禾豆比75꞉25处理具有较高的牧草总产量,同时在N0和N20下,还具有较高的燕麦氮产量;禾豆混播后,可获得混播优势,施氮水平对其影响不显著(P>0.05)。2)在N0下,箭筈豌豆相对产量、氮素竞争率和拥挤率均大于燕麦,是强竞争者,而在N20和N40下,燕麦成为强竞争者;随着禾豆比的减小,箭筈豌豆的相对产量、氮素竞争率和拥挤率呈增加趋势;箭筈豌豆的相对产量、氮素竞争率和拥挤率与燕麦产量、牧草总产量和燕麦氮产量呈负相关关系。3)相较于单播燕麦,混播箭筈豌豆可以代替33.65%~45.15%的氮肥;在N0下,混播箭筈豌豆对燕麦草地的贡献值为0.45~1.28 g·m^(−2),在N40下,混播促进效果为3.75 g·m^(−2);施用氮肥的增产效果为3.71 g·m^(−2)。因此,昭苏地区燕麦+箭筈豌豆型混播草地可以实现减氮增产,种间竞争格局的变化对混播优势及减氮增效贡献影响较小。
黎松松于辉王宁欣夏树淼朱亚琼陈雪郑伟
关键词:种间竞争混播比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