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业辉

作品数:5 被引量:29H指数:3
供职机构:广东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动脉
  • 2篇胸椎
  • 2篇掌侧
  • 2篇下胸
  • 2篇下胸椎
  • 2篇解剖学
  • 1篇岛状
  • 1篇岛状皮瓣
  • 1篇蒂逆行岛状皮...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分型
  • 1篇有限元
  • 1篇有限元分析
  • 1篇掌浅弓
  • 1篇指动脉
  • 1篇指固有动脉
  • 1篇指掌侧
  • 1篇指掌侧固有动...
  • 1篇置钉
  • 1篇生物力学

机构

  • 5篇广东医学院
  • 5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内蒙古医学院
  • 2篇新疆大学

作者

  • 5篇李少华
  • 5篇张业辉
  • 4篇徐达传
  • 2篇王星
  • 2篇李筱贺
  • 2篇陈海芳
  • 2篇由博
  • 2篇李志军
  • 1篇李泽宇
  • 1篇陈胜华

传媒

  • 5篇中国临床解剖...

年份

  • 2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拇、示指动脉的分型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0
2008年
目的:对拇指、示指的血供来源进行分型,为手外科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78例手部动脉铸型标本上观察拇指、示指主要动脉的来源。结果:根据拇指、示指血液供应的主要来源将其分为3型:I型(拇主要动脉型)主要由拇主要动脉分支营养拇指、示指。根据示指桡掌侧固有动脉的来源,又将其分为3个亚型(掌浅弓型、掌深弓型、掌浅、深弓型),掌浅弓型:示指桡掌侧固有动脉从掌浅弓发出,占总数的52.56%(41例,左22例,右19例);掌深弓型:示指桡掌侧固有动脉从掌深弓发出,占总数的30.77%(24例,左8例,右16例);掌浅、深弓型:示指桡掌侧固有动脉由掌浅弓和掌深弓共同发出,占总数的5.13%(4例,左3例,右1例)。II型(桡动脉掌浅支型)主要由桡动脉掌浅支分支营养拇指、示指,占总数的8.97%(7例,左5例,右2例)。III型(指掌侧总动脉型)主要由指掌侧总动脉分支营养拇指、示指,占总数的2.56%(2例,右2例)。结论:根据拇指、示指血液供应来源不同分为拇主要动脉型、桡动脉掌浅支型和指掌侧总动脉型。其中拇主要动脉型又分为掌浅弓型、掌深弓型和掌浅、深弓型三种亚型。
张业辉李少华徐达传
关键词:拇指指掌侧固有动脉血管分型
以示指桡掌侧筋膜皮支为蒂逆行岛状皮瓣的应用解剖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为以示指桡掌侧固有动脉近侧指间关节附近的皮支为蒂的第2掌指背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示指指端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2个手部血管铸型标本、血管灌注标本上,解剖观察示指桡掌侧固有动脉分支与示指桡背侧指背动脉的吻合,皮瓣供区血管、神经分布。结果:示指桡掌侧固有动脉在近侧指间关节附近发出皮支与示指桡背侧动脉在桡背侧有吻合,皮瓣供区有示指背-掌背静脉和示指桡背侧神经,并形成筋膜、静脉和皮神经血管网。结论:以示指桡掌侧固有动脉在近侧指间关节附近的筋膜皮支为蒂可形成第2掌指背逆行岛状皮瓣,是示指指端软组织缺损修复的较佳皮瓣。
李少华张业辉陈胜华李泽宇
关键词:指固有动脉皮支外科皮瓣
掌浅弓、掌深弓的组成分支吻合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0
2009年
目的:研究掌浅弓、掌深弓的组成类型、分支及吻合,为临床手外科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78例手的铸型标本上观察掌浅弓、掌深弓的组成、分支及吻合。结果:⑴掌浅弓分5型:Ⅰ.尺动脉型由尺动脉的终支构成,其分支直接到示指、拇指,不与其它动脉的分支吻合,占19.2%(15例)。Ⅱ.桡尺动脉型由桡动脉分支与尺动脉构成,占51.3%(40例)。Ⅲ.尺动脉掌深弓型由尺动脉的终支和掌深弓构成,占15.4%(12例)。Ⅳ.桡正中尺动脉型由桡动脉、正中动脉和尺动脉构成,占10.3%(8例)。Ⅴ.无弓型没有掌浅弓,桡动脉掌浅支分支营养拇指、示指及中指桡侧半,尺动脉分支营养中指尺侧半、无名指、小指,占3.8%(3例)。⑵掌深弓分2型:Ⅰ.完全型掌深弓由桡动脉的终支与尺动脉或其它分支构成,占93.6%(73例)。Ⅱ.非完全型掌深弓是桡动脉的终支不与其它分支吻合,占6.4%(5例)。掌浅弓、掌深弓互相吻合且发出许多分支。结论:掌浅弓、掌深弓分支众多,吻合丰富,变异大,临床手术时应熟练掌握相关知识。
张业辉李少华徐达传
关键词:掌浅弓解剖学
下胸椎前路单钉棒固定系统有限元分析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建立T11~12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单钉单棒固定系统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单钉单棒所受应力对其进行改进。方法对一名成年男性进行螺旋CT扫描,将所得数据导入计算机,通过Mimics13.0软件和Ansys11.0有限元软件建立T11~12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单钉单棒固定系统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在在椎体上表面施加500N压力和10Nm的力矩模拟腰椎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四种生理载荷,观察不同载荷下固定器械的应力分布,并对其进行比较。结果下位椎体钉尾部与连接棒下段为应力较集中部位,两部位在侧弯时最小,旋转时最大,旋转运动容易导致这两部位疲劳性断裂。结论侧前方单钉棒固定系统应增粗螺钉尾部与连接棒的下端或术后严格限制腰椎的各方向活动尤其是旋转,以减小两部位的应力,降低螺钉疲劳断裂的可能性。
李筱贺由博李少华李志军王星陈海芳张业辉徐达传
关键词:有限元分析生物力学
中下胸椎肋凹位置的研究及侧前方置钉数字化模拟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为临床提供中下胸椎侧前方固定以肋凹为参照物的解剖学数据。方法在25~60岁(平均43岁)40例完整的中下胸椎(T4~12)标本中测量肋凹前缘与椎孔前缘间距离(DCFC),椎孔前缘与椎间孔前缘间距离(DCF),肋凹下缘与上终板上缘的距离(DIFSP);对6例T4~12非脊柱疾患CT资料三维重建,模拟置钉并测量其钉道长。结果肋凹前缘与椎孔前缘间距离,在胸椎中下段由正变负;椎孔前缘与椎间孔前缘间距离,在胸椎中下段变化不大,最小值出现在T6,最大值出现在T4。肋凹下缘与上终板上缘的距离由T4到T12逐渐增大,呈直线上升的趋势。随着椎序的增加,置钉点坐标逐渐移向椎体前上方,钉道也逐渐增长。结论随着椎序的增加,肋凹逐渐向后下方移动,其位置有规律可循,可以作为胸椎中下段侧前方置钉的参照点,其钉道长随椎序逐渐增大,可参考本文数据进行置钉点和螺钉长度的选择。
李筱贺李少华由博李志军王星陈海芳张业辉徐达传
关键词:数字解剖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