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孟俊

作品数:7 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资源环境管理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天文地球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 3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3篇教学
  • 2篇青藏
  • 2篇青藏高原
  • 1篇地磁
  • 1篇地磁学
  • 1篇地体
  • 1篇地质
  • 1篇地质类专业
  • 1篇地质学
  • 1篇地质学专业
  • 1篇短缩
  • 1篇研究生专业
  • 1篇研究生专业英...
  • 1篇研究性
  • 1篇研究性教学
  • 1篇野外实践
  • 1篇野外实践教学
  • 1篇遗产地
  • 1篇英语
  • 1篇实践教学

机构

  • 7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加利福尼亚大...
  • 1篇同济大学

作者

  • 7篇孟俊
  • 2篇王成善
  • 2篇李亚林
  • 1篇陈艳
  • 1篇魏玉帅
  • 1篇刘豪
  • 1篇姜英朝
  • 1篇王根厚
  • 1篇邱昆峰

传媒

  • 3篇中国地质教育
  • 1篇资源开发与市...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基于能力和素质培养的“综合地质学”课程教学创新设计与实践
2023年
传统的“综合地质学”课程教学长期存在学生时空四维地质学思维难以建立、理论与实际应用脱节、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等问题,导致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难以提升。针对上述问题,该课程教学团队在教学改革中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为目标,从教学理念、课程思政、课程资源、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五个方面进行课程创新设计,构建并实施了“现象-理论-应用-问题-能力”五环相扣的教学模式。实施结果表明,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得以大幅提高,教学创新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李亚林王根厚孟俊陈生生魏玉帅邱昆峰蔡克大
关键词:地质类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模式
青藏高原地质学理科野外教学基地探索与实践被引量:1
2015年
野外实践教学是地质学教育最为重要的环节,也是地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青藏高原被誉为"地球科学和地球动力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地质现象丰富、典型,是野外地质实践教学难得的场所。本文阐述了青藏高原仲巴野外地质教学内容、教学、实践与科研三个阶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及国内外学生"1对1"的教学模式,最后总结了本次青藏高原野外实习的教学效果、问题以及提出了可行性建议,有助于地质学实践教学的研究、国家地学实习基地的建设以及创新型地学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
孟俊李亚林
关键词:野外实践教学研究性教学青藏高原
研究生专业英语的教学探索——以地质学专业为例被引量:2
2018年
随着我国地球科学研究与国际接轨,地质学专业英语已经成为高校研究生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教学领域。本文分析了地质学专业英语教学的输入与输出,认为应该按构造地质学、沉积学、岩石学、古生物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专业分成小班,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进行专业英语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的有机结合,并将总体课程规划为专题讲解、情景对话、报告讨论与考试四个部分。该教学模式建立在需要分析的基础上,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明显。
孟俊
关键词:专业英语地质学教学研究
从东高西低到西高东低:白垩纪中国东部海岸山脉
陈丕基(1997)首次提出海岸山脉的设想,认为晚白垩世早期中国浙闽粤东部地区迅速上升为沿岸山系,高度在海拔3500-4000m之间,东西宽度近500km。由于海岸山脉对太平洋水汽的阻挡作用,中国东部内陆地区形成大范围雨影...
张来明曹硕孟俊谭结项家振王成善
羌塘地体白垩系阿布山组古地磁学与碎屑锆石研究:对青藏高原内陆短缩与拉萨-羌塘碰撞时代的制约
孟俊赵西西王成善刘豪李亚林
原青藏高原的形成、北移与亚洲季风演化的数值模拟研究
朱晨光王成善孟俊
中国世界双重遗产地武夷山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武夷山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拥有极其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简要介绍了武夷山遗产资源,并将其与国内外双重遗产地进行比较,分析了其旅游开发现状,指出武夷山遗产旅游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建议。
陈艳孟俊姜英朝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旅游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