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秀丽

作品数:3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内蒙古科技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新生儿
  • 2篇新生儿出血
  • 2篇新生儿出血症
  • 2篇维生素K1
  • 2篇患儿
  • 2篇出血
  • 1篇血清
  • 1篇血清肌酸激酶
  • 1篇血症
  • 1篇早产
  • 1篇早产儿
  • 1篇神经元
  • 1篇神经元特异性
  • 1篇神经元特异性...
  • 1篇神经元特异性...
  • 1篇特异
  • 1篇特异性
  • 1篇特异性烯醇化...
  • 1篇凝血
  • 1篇凝血指标

机构

  • 3篇内蒙古科技大...

作者

  • 3篇何海英
  • 3篇杜风华
  • 3篇蒋海燕
  • 3篇于晓萍
  • 3篇张萍
  • 3篇刘利军
  • 3篇孙秀丽
  • 1篇贺枫
  • 1篇李艳辉
  • 1篇李晶晶

传媒

  • 2篇中国新生儿科...
  • 1篇中国冶金工业...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新生儿出血症患儿PIVKA-Ⅱ、APTT、PT及FIB在维生素K_1治疗前后变化的研究
2014年
新生儿出血症(hemorrhagic disease of the newborn,HDN)由于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Ⅱ、Ⅶ、Ⅸ、X缺乏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故又称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症[1]。新生儿出血症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如注射部位出血不止、脐残端渗血、皮肤黏膜出血、消化道出血甚至颅内出血等,常并发于其他疾病而容易被忽视。该研究拟通过对出血症患儿PIVKA-Ⅱ、APTT、PT及FIB的分析,比较维生素K1治疗前后以上凝血指标的变化,探讨反映机体维生素K营养状况的敏感指标,为疾病早期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早期预防、诊断及治疗,可提高新生儿出血症治愈率,减少后遗症发生,降低病死率。
刘利军蒋海燕何海英杜风华孙秀丽于晓萍张萍
关键词:新生儿出血症维生素K1APTTFIB患儿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症
维生素K治疗对新生儿出血症患儿凝血指标的影响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分析维生素K1治疗新生儿出血症(HDN)前后凝血指标的变化,探讨反映机体维生素K营养状况的敏感指标。方法选取我科2011年住院的HDN患儿30例,确诊时采静脉血,应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凝血酶原前体蛋白(PIVKA-Ⅱ),sysmexCA-1500血凝仪测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活动度、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静脉滴注维生素K1每天3mg,3天后复查以上指标并比较治疗前后变化。结果患儿临床表现为皮肤瘀斑20例(66.6%)、颅内出血9例(30.0%)、穿刺部位出血不止7例(23.3%)、脐端渗血6例(20.0%)、消化道出血且合并贫血1例(3.3%)。本组HDN患儿治疗前后PIVKA-Ⅱ、PT、APTT、凝血酶原活动度异常率(%)比较分别为(93.3比10.0)、(73.3比13.3)、(70.0比33.3)、(83.3比1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T及FIB治疗前后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PIVKA-Ⅱ(ng/ml)、PT(s)、APTT(s)及凝血酶原活动度(%)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分别为(9.8±2.9)比(45.6±25.0)、(15.2±1.9)比(21.6±4.4)、(46.9±12.5)比(61.3±12.9)、(91.8±14.6)比(52.2±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T和FIB数值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DN患儿补充维生素K1后,PIVKA-Ⅱ、PT、APTT及凝血酶原活动度异常率及数值均有明显改善,是HDN诊断及疗效监测的敏感指标,而TT和FIB对HDN的诊断和治疗无指导意义。
何海英刘利军蒋海燕杜风华孙秀丽张萍于晓萍贺枫李晶晶李艳辉
关键词:新生儿出血症凝血指标维生素K1
脑白质损伤早产儿血清肌酸激酶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变化趋势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早产儿脑白质损伤(WMD)早期肌酸激酶脑型同功酶(CK-BB)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动态变化。方法选择我科2011年1~10月临床资料完整、胎龄<34周的早产儿病例,患儿均在出生后24、72、120h采静脉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CK-BB,化学发光法检测NSE。根据颅脑彩超检查结果,发生WMD者为观察组,无WMD者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18例)生后24、72、120hCK-BB含量(mg/L)均高于对照组(53例)[24h:(87.6±14.3)比(68.2±22.0),72h:(77.4±12.7)比(61.1±17.4),120h:(65.5±14.0)比(51.2±14.8),P均<0.05];生后24hNSE含量(mg/L)高于对照组[(81.8±14.3)比(52.6±21.9),P<0.01],72、120h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WMD早产儿生后24h内CK-BB、NSE均明显升高,对诊断WMD具有一定指导意义,CK-BB升高持续时间长,生后72、120h仍有一定诊断意义,而NSE持续时间短,生后72、120h时对诊断WMD无指导意义。
刘利军蒋海燕何海英孟晓涛孙秀丽杜风华于晓萍张萍
关键词:脑白质损伤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