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卓立

作品数:17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西南政法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历史地理
  • 5篇哲学宗教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1篇史学
  • 5篇观念史
  • 4篇哲学
  • 4篇实证史学
  • 4篇史学理论
  • 4篇现象学
  • 4篇历史现象学
  • 3篇认识论
  • 3篇历史认识
  • 3篇历史认识论
  • 3篇历史学
  • 3篇历史哲学
  • 2篇新时期史学
  • 2篇学科
  • 2篇实证主义
  • 2篇史学方法
  • 2篇史学方法论
  • 2篇史学思想
  • 2篇理论学科
  • 2篇理性主义

机构

  • 16篇西南政法大学
  • 4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四川美术学院

作者

  • 16篇卓立
  • 4篇杨晶

传媒

  • 3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学术研究
  • 2篇社会科学文摘
  • 1篇江海学刊
  • 1篇河南师范大学...
  • 1篇史学月刊
  • 1篇社会科学
  • 1篇历史教学问题
  • 1篇天津社会科学
  • 1篇史学理论研究
  • 1篇现代哲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20
  • 6篇2019
  • 5篇2018
  • 2篇2017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傅斯年历史理论思想之现代哲学前提考释被引量:3
2017年
傅斯年的哲学思想长期被学界忽略,导致片面理解其史学思想。他其实是一位具备深厚理论素养的理论家,不仅在历史理论研究方面身体力行,而且其哲学思想颇富现代特征。要真正理解傅斯年史学思想的意旨,消解所谓傅斯年思想的自身矛盾,必须将其置于现代科学/哲学思想的序列中,理解为一个具备连续性和统一性的理论体系。傅斯年反对的仅仅是近代理性主义意义上的历史理论,但实际上结合现代科学的整体知识观念,奉行演绎主义的历史理论。他的立场不是西方近代基于归纳法的实证主义,而是基于历史语境主义和演绎主义的新实证主义。在此意义上,他的思想是超越主客二元对立的,不仅不能简单地把他理解为那种狭隘的客观主义者,而且在他的理论体系中,主体性甚至更加不容忽视。
卓立
关键词:傅斯年历史理论语境主义
走出历史认识论——改革开放四十年史学理论话语范式的局限与出路
2019年
'历史认识论'通常与'历史本体论'对举,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史学理论主要聚焦的领域。'历史认识论'一词隐含着一种主客二元论,即以'历史本体'(亦即绝对化的自在客体)为前提,将历史学视为史学家(主体)对历史本身(客体)的认识结果。'历史学能否是客观知识'因而成为'历史认识论'的中心问题,它无疑从属于'知识何以可能'这个近代哲学的'康德问题'。然而,要反思的是,历史认识问题固然是一种'客观'研究领域,但'历史认识论'是否只是史学理论的一种研究范式?19世纪下半叶以降,西方近代认识论便随着现代科学转型而开始了现代哲学转型。
卓立
关键词:历史认识论史学方法论史学传统史学思想史学理论理论话语
论改革开放新时期史学理论学科的定位问题被引量:1
2018年
长期以来,在历史研究领域,史学理论的学科定位一直比较模糊。史学理论由传统史学方法论发展而来,唯物史观则拓展了历史理论部分,但亦因其科学主义和意识形态化,遂使人们不断深入思考历史学的理论建设。为辩护历史学独立性,国内史学界重建了史学理论学科,历史认识论成为其主要内容,历史主义则是其思想内核。然而随着当代历史认识论由历史主义日益转向历史相对主义,它在去科学化及意识形态化的同时,亦使历史学"去知识化"。实际上,史学理论作为理论学科,最终要走向历史哲学。但在当前,哲学界并没有历史哲学的学科位置,其原因在于历史相对主义不仅使历史学"去知识化",它亦令哲学"去知识化",哲学中只有"历史转向",但没有"历史学转向"。史学理论由是只能作为史学学科存在,导致其深陷与史学研究的范式冲突。
杨晶卓立
关键词:史学理论历史哲学历史主义
历史现象学的现状与目标被引量:4
2017年
历史现象学不应被理解为"现象学地看历史",而应被理解为"历史地现象学地看",这样才能建立对历史现象学诸含义的统一理解。历史性与现象学之间的本质关联在于,现象学本身就蕴涵着历史性。现象学不仅源于历史性问题,也强化了历史性,使近代意义的历史性发展成为绝对的历史性。这种绝对的历史性只有在后期胡塞尔的历史现象学中才可能得到圆满的阐释,从而克服现代哲学中普遍存在的历史相对主义问题。这意味着将近代理性主义"超越历史的理性"修正为一种"包容历史的理性"。因而,只有从胡塞尔历史现象学出发,才可能超越现代性前提,在广阔的社会文化对象领域重建理论研究的可能性。
卓立
关键词:历史现象学历史性理性主义历史哲学
论胡塞尔的现象学观念史理论被引量:2
2020年
当前学界探讨观念史时,基本忽略了胡塞尔“观念论”,其理论反思也没有回溯到现象学方法。实际上,“观念”即是胡塞尔现象学的中心词,因而当胡塞尔将“观念对象历史构造”视为其历史现象学主要目标时,也就意味着提出了一种观念史理论。胡塞尔的历史思想总体上可以定位为一种先验观念史观,它一方面内在地要求观念与历史的完整统一,另一方面又基于现象学的描述原则确保了历史个体描述的基础性。由此出发的观念史研究,不仅是对“观念”的历史研究,更是全部事实历史研究的观念史化,从而将现象学方法实质性应用于历史学研究,并借此化解实证史学与历史理论研究长期对立的问题。
卓立
关键词:观念史历史哲学历史理性
实证史学概念辨异与观念考源被引量:2
2019年
"实证史学"一词,用法涵盖整个20世纪中国史学,但其用法颇多混淆,学界也缺乏对其概念内涵的梳理。相形于"史料派""考证学派"等术语,"实证史学"一词避免了基于对象与方法分界的局限性,更合适用来研究20世纪相关史学思潮,而流行的二分"史料派"与"史观派"说则有较大弊端。"实证史学"不同于"实证主义史学",两者的概念涵义、观念内核与学理来源截然不同。中国实证史学的主要意旨是注重史料批判、发掘、整理,同时拒斥理论空谈。这种实证史学实际上是现代中国史学特有的,与西方实证史学在观念背景、学理走向和主张上都存在差异。
卓立
关键词:实证主义考据兰克历史主义
论胡塞尔的现象学观念史理论
2021年
“观念”一词无论中西皆有两种用法:一种是日常使用的(也是历史学家习惯采用的)作为我们心中的思想意念的心理化的观念;另一种则是对于哲学本身至关重要的源自柏拉图的作为普遍对象的观念(亦即“理念”)。这两种用法包含了诸种不同的哲学预设,在实际使用中也常常被混清,而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则毋庸置疑便是近代哲学以来的主要问题之一。
卓立
关键词:心理化观念史近代哲学柏拉图历史学家
傅斯年史学思想的曲解与辨正——以《旨趣》为中心的观念史新解被引量:2
2020年
傅斯年是一位颇具哲学素养的理论家,但其"史学只是史料学"思想,却长期被理解为"史料派"反对历史理论研究的"唯史料论",由此导致诸多疑点。《旨趣》实际上只是史语所的工作纲领,傅斯年提出"反疏通"是为了实现"集众"工作的可累积性,但其本人治学并不反对"疏通"。无论是把傅氏理解为兰克后学,还是理解为"新宋学",都忽略了其最为重要的科学主义立场和哲学前提。傅氏科学史学的核心方法论其实是比较语言学,"历史语言研究所"的"语言"主要指口说的"语言"而非文句考据的"文字"。正是基于比较语言学已经在近代发展出较为确定的类型学理论,傅斯年才敢提出重建科学古史、光复"汉字"的科学史学主张。傅斯年虽然与历史主义者一样共同反对历史规律研究、强调以史料研究为本,但本旨截然不同。傅斯年是在现代哲学转型背景下放弃了近代理性主义立场,转向与"语言转向"暗合的融贯论的新实证主义,其史料观是一种观念史料观。
卓立杨晶
关键词:实证史学观念史
近代西方史学三种客观主义观念辨异被引量:3
2018年
近现代中国实证史学多持客观史学立场,其形成与西方史学之传入有关。但其思想来源,即实证主义、兰克史学与实证史学三种客观主义史学思想却长期被学界混淆。此三者中,实证主义与兰克史学分别源于英美经验主义传统和德国历史主义——观念论传统,在史学方法和基本意旨上均呈针锋相对之势。前者主要指向人类社会历史客观规律,具有科学主义的社会科学倾向,后者则指向"客观中立"的个体描述,具有人文主义倾向。而实证史学则是两者在转型期的调和形态,在西方史学中只是一个短暂的思潮,但因时逢中国近现代史学奠基之机,且恰与中国传统史学的纪实传统契合,遂成为中国近代史学专业化的真正导师,而其客观历史事实观念也因此成为中国史学的"常识"。
杨晶卓立
关键词:实证主义实证史学兰克观念史
走出历史认识论——改革开放四十年史学理论话语范式的局限与出路被引量:2
2019年
改革开放四十年史学理论的主要范式是“历史认识论”,但它不仅不可能辩护历史知识合法性,而且是实证史学、史学理论与历史理论三者分裂的根源。以历史实在论为哲学前提的历史认识论根本上是一种近代西方哲学的镜式映像理论,它是历史相对主义真正的幕后推手,而不是拯救客观史学的唯一出路。在“历史认识论”范式下,史学理论只能反复在“历史认识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这类问题中兜圈子,并将阐释学、后现代主义之类的新理论曲解为对历史认识主观性的“佐证”。实际上,现代科学的发展早已摧毁“客观自在真理”的近代科学图景,并促使哲学率先“走出认识论”,转型为现代哲学。所谓“走出历史认识论”并非否定客观历史(及客观世界)的实在性,也并不是否定认识现象,而是悬搁“客观历史实在”这个无效的形而上学信念,摆脱“自然的态度”,超越主客二元论的陈旧框架,从而将历史知识的“符合论客观性”转换为“融贯论客观性”。这既是建设中国特色史学话语的内在要求,也是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思想精髓的关键。
卓立
关键词:史学方法论融贯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