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煜凡

作品数:5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3篇细胞
  • 3篇干细胞
  • 2篇增殖
  • 2篇食管
  • 2篇食管癌
  • 2篇术后
  • 2篇微结构
  • 2篇细胞增殖
  • 2篇管状
  • 2篇管状胃
  • 2篇表皮干细胞
  • 1篇心包
  • 1篇心包大量积液
  • 1篇休克
  • 1篇延长术
  • 1篇应急
  • 1篇中段
  • 1篇中段癌
  • 1篇食管癌切除
  • 1篇食管癌切除术

机构

  • 3篇南方医科大学
  • 3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解放军总医院...
  • 1篇南开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5篇刘煜凡
  • 3篇李想
  • 2篇付小兵
  • 2篇吴旭
  • 1篇刘南波
  • 1篇张军花
  • 1篇黄沙
  • 1篇吴旭
  • 1篇吴旭
  • 1篇张振中
  • 1篇刘南波
  • 1篇姚斌
  • 1篇李基伟
  • 1篇李曌

传媒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华胸心血管...
  • 1篇感染、炎症、...

年份

  • 2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3D生物打印的微结构促进小鼠表皮干细胞的增殖和活性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索不同构架的3D微结构对表皮干细胞增殖能力和细胞活性的影响并建立最佳3D生物打印模型。方法通过采用不同尺寸:210、340、420μm的打印喷头结合3D生物打印技术构建3种不同的含细胞3D微结构;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3D微结构中细胞形态及增殖现象;活/死细胞染色技术检测细胞活性;采用方差分析和样本t检验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种不同构架的3D微结构均可促进表皮干细胞增殖;打印后0、3、7 d之间,3组3D微结构在细胞活性水平上均逐步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7 d时的细胞活性相比,3组3D微结构在14 d时的细胞活性均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210μm组和340μm组相比,420μm组3D微结构在长期培养中细胞活性水平最高(P<0.01)。结论 420μm组3D微结构能够稳定促进皮肤替代物中表皮干细胞的增殖能力并维持高细胞活性,为构建3D生物打印组织工程表皮以及全层皮肤模型奠定了基础。
刘煜凡黄沙姚斌李曌李想付小兵吴旭
关键词:表皮干细胞细胞增殖细胞活性
管状胃延长术是食管癌切除术后胃食管高位吻合时的应急选择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介绍管状胃延长术这一创新的手术方法,并报道应用该手术方式实行食管癌切除及食管-管状胃颈部吻合的成功案例。方法报道我科自2015年9月~2016年10月收治的5名食管癌患者,2例诊断为颈段食管癌,3例胸中段食管癌,颈段食管癌患者行下咽切除+全喉切除+食管内翻拔脱+胃口咽吻合术,胸中段食管癌患者行左颈、右胸、腹正中三切口食管癌切除+食管-胃颈部吻合术,术中发现患者胃长度不够,难以在口咽部进行吻合,故被迫进行管状胃延长术以尽量延长管状胃。结果全部患者手术成功,术后恢复情况良好,术后7~12 d行上消化道造影未发现明显异常,术后2~3周病情平稳出院。结论食管癌切除食管-胃高位吻合时,若发现管状胃长度不够或吻合口张力较高,管状胃延长术也许是个不错的应急选择。
钟海李想梁洪森刘南波刘煜凡张军花吴旭
关键词:食管癌管状胃
食管癌术后管状胃心包瘘伴感染性休克1例被引量:2
2018年
患者女,62岁。2012年8月因进行性吞咽困难就诊于粤北某医院,诊断为胸食管中段癌,并于2013年2月在该院行经左胸食管癌切除、管状胃食管主动脉弓上吻合术,术后行辅助放疗及化疗。2015年3月因右上腹痛伴发热就诊于东莞某医院,胸腹CT平扫示心包大量积液,双侧胸腔少量积液并双肺下叶不分膨胀不全,超声心动图示心包大量积液.遂于2015年3月行心包积液穿刺置管术。
吴旭李想钟海梁洪森陈旭源刘煜凡刘文粤
关键词:食管癌术后管状胃感染性休克心包大量积液进行性吞咽困难食管中段癌
基于3D生物打印技术的微结构对组织工程表皮中干细胞行为的影响
皮肤是机体最大的器官,因烧、创伤导致的皮肤大面积损伤会造成机体局部畸形、皮肤功能失调,内环境稳态失衡甚至危及生命。因此,针对创伤后皮肤的修复再生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组织工程技术制成的皮肤替代物一度成为有效的修复途...
刘煜凡
关键词:皮肤修复表皮干细胞汗腺细胞
文献传递
低氧处理对不同年龄C57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2015年
目的:探讨低氧处理对不同年龄C57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增殖的影响。方法:全骨髓法从3~6周年轻C57小鼠(年轻组)股骨和胫骨的骨髓中提取、分离BMSCs,传代至第6代,部分于37℃、5%CO2条件下中常规培养,连续5d观察细胞的形态及数目,绘制细胞生长曲线;部分细胞进行成骨和成脂诱导。另取第6代BMSCs,随机分为低氧处理组(37℃、5%O2条件下培养30min,再常规培养)和阴性对照组(不行低氧处理,仅常规培养),常规培养8h后固定细胞,结晶紫染色。观察两组细胞处理前后的数量变化。全骨髓法提取18~24个月老龄C57小鼠(老龄组)的骨髓细胞常规培养,连续12d观察细胞的形态及数目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将老龄组C57小鼠的骨髓贴壁细胞分为低氧处理组和阴性对照组,处理方法同年轻小鼠低氧处理和阴性对照组,于常规培养24h后固定细胞,结晶紫染色,观察两组细胞处理前后的数量变化。结果:年轻C57小鼠BMSCs增殖能力强,可传代至第6代,经过5d的培养细胞数量逐渐增加,并具有成骨、成脂诱导分化能力;但经低氧处理后,BMSCs呈片状脱落。老龄C57小鼠的骨髓贴壁细胞增殖能力差,经过12d的原代培养,细胞数量逐渐减少,并且只有一个集落形成;经低氧处理,贴壁细胞数量锐减,无新的集落形成。结论:低氧处理不能在体外扩增阶段提高C57小鼠BMSCs的增殖能力。
张振中刘南波刘煜凡李基伟付小兵吴旭
关键词:C57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增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