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丁文君

作品数:1 被引量:6H指数:1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增殖
  • 1篇增殖细胞
  • 1篇增殖细胞核
  • 1篇增殖细胞核抗...
  • 1篇上皮
  • 1篇上皮细胞
  • 1篇糖尿
  • 1篇糖尿病
  • 1篇糖尿病兔
  • 1篇内障
  • 1篇细胞
  • 1篇细胞核
  • 1篇细胞核抗原
  • 1篇晶状体
  • 1篇晶状体上皮细...
  • 1篇抗原
  • 1篇后囊
  • 1篇后囊膜
  • 1篇后囊膜混浊
  • 1篇混浊

机构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作者

  • 1篇韦琦
  • 1篇李霞
  • 1篇谭少健
  • 1篇梁皓
  • 1篇陈金卯
  • 1篇丁文君

传媒

  • 1篇眼科新进展

年份

  • 1篇2012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糖尿病兔后发性白内障发生过程中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的变化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观察糖尿病兔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PCO)发生过程中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 epithelial cells,LEC)的增殖情况,以探讨高血糖下LEC增殖的变化规律。方法 24只12~16周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建立1型糖尿病模型后行右眼晶状体囊外摘出术,术后选取1d、7d、10d、12d及2周、4周、6周、8周8个时间点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PCO程度,并用Odrich法对PCO进行分级,每个时间点取3只兔眼,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在后囊膜LEC中的表达,并换算成增殖指数(proliferative index,PI)值。结果糖尿病兔术后10d时可观察到部分标本出现后囊膜轻度混浊;6周时可观察到完全PC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7d PI值均为0,10d、12d及2周、4周、6周、8周时的PI值分别为0.320±0.020、0.520±0.020、0.753±0.306、0.907±0.012、1.000±0.000、0.947±0.012,术后10d到6周每个时间点PI值与上一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6周PI值达到高峰,8周时开始下降。结论糖尿病兔晶状体摘出术后随着时间的推移PCO形成逐渐加重,术后10d LEC开始发生增殖,6周时达到高峰。
丁文君韦琦梁皓陈金卯李霞谭少健
关键词:糖尿病后囊膜混浊增殖细胞核抗原晶状体上皮细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