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调节力
  • 1篇血糖
  • 1篇血糖升高
  • 1篇视功能
  • 1篇视力
  • 1篇手术
  • 1篇手术前
  • 1篇手术前后
  • 1篇术前
  • 1篇术前后
  • 1篇糖尿
  • 1篇糖尿病
  • 1篇糖尿病患者
  • 1篇外斜
  • 1篇外斜视
  • 1篇斜视
  • 1篇立体视
  • 1篇立体视功能
  • 1篇近视
  • 1篇间歇性外斜

机构

  • 3篇中国医科大学
  • 3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沈阳市和平区...

作者

  • 3篇才娜
  • 3篇郭雷
  • 3篇韩屹
  • 1篇胡悦东
  • 1篇董光辉
  • 1篇陈蕾
  • 1篇柳力敏
  • 1篇张悦
  • 1篇李明

传媒

  • 1篇眼科新进展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国际眼科杂志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1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时眼调节力变化的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时眼调节力的变化。方法 选取首诊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42例患者作为糖尿病组;血糖≤6.0mmol.L-1正常人群48例作为对照组。屈光不正者需进行屈光不正的检查及矫正。矫正视力后,所有受试者行单眼调节幅度、单眼正相对调节力、单眼负相对调节力、双眼调节滞后量、单眼及双眼调节灵活度的检测。结果 糖尿病组调节幅度、正相对调节力、负相对调节力、调节滞后量分别为(4.94±1.28)D、(-1.27±0.33)D、(2.27±0.42)D、(0.59±0.08)D,对照组分别为(6.60±1.54)D、(-2.41±0.53)D、(2.29±0.49)D、(0.62±0.09)D;糖尿病组左、右眼及双眼调节灵活度分别为(2.57±0.67)cpm、(2.40±0.73)cpm、(2.31±0.53)cpm,对照组分别为(11.42±1.89)cpm、(11.70±1.99)cpm、(8.69±2.08)cpm。相比对照组,糖尿病组调节幅度、正相对调节力、左、右眼及双眼调节灵活度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而负相对调节力、调节滞后量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时,单眼调节幅度、单眼正相对调节力、左、右眼及双眼调节灵活度均降低,而单眼负相对调节力及双眼调节滞后量没有明显差异。
郭雷才娜柳力敏陈蕾韩屹胡悦东
关键词:2型糖尿病高血糖
沈阳市和平区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状况及近视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35
2016年
目的了解沈阳市和平区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的状况,初步探讨可能引起或加重近视的危险因素,为近视防治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进行以学校为基础的横断面调查,对沈阳市和平区中小学生进行视力检查,统计视力不良情况及新发视力不良情况。同时对正常视力人群以及已经确诊并配戴近视眼镜的人群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沈阳市和平区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的检出率由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分别为23.54%、28.73%、39.51%、48.21%、58.24%、65.16%、76.04%、80.90%、85.74%、82.66%、83.59%、88.34%;裸眼视力不良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年上升,其中小学一年级的发病率最低,而高中三年级的发病率最高(P〈0.001),中小学生(不含小学一年级、初中一年级及高中一年级)新发视力不良的比例分别为19.18%、22.02%、24.91%、25.53%、26.80%、40.88%、42.32%、23.75%、30.72%,初中阶段比例最高,高中新发视力不良比例较初中下降(P〈0.001);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视家族史、住房类型、户外运动时间、睡眠时间、阅读距离、单次近距离阅读持续时间等方面近视眼与非近视眼人群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出生方式、同居人群、饮食习惯、是否使用护眼灯、业余活动类型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青少年近视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新发视力不良比例较大的年龄阶段在9~16岁。近视家族史、睡眠时间少、阅读距离过近、单次近距离阅读时间长、户外运动时间少为近视风险因素。减少中小学生持续近距离用眼时间是防治近视的重要环节。
郭雷董光辉韩屹张悦李明才娜
关键词:视力近视
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前后近立体视功能的观察被引量:14
2011年
目的:回顾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术前及术后6mo时眼位正位者的近立体视情况。为探讨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的合理时机选择提供判断依据。方法:回顾4~8岁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前及术后6mo时眼位正位者78例,将其依据黄斑中心凹立体视、黄斑立体视、周边立体视分为3组,分析其术前控制正位时以及术后6mo时眼位正位者的双眼近立体视情况。结果:术前控制正位时黄斑中心凹立体视组12例,平均立体视为55.28±15.43″,黄斑立体视组56例,平均立体视为197.55±20.72″,周边立体视组10例,平均立体视为612.29±75.48″。术后黄斑中心凹立体视组立体视锐度不变,平均立体视为41.94±11.56″;黄斑立体视组恢复黄斑中心凹立体视锐度者16例,其余有不同程度提高,平均立体视为170.04±16.47″;周边注视组恢复黄斑立体视者2例,其余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平均立体视为506.40±62·53″,没有恢复黄斑中心凹立体视者。结论: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前眼位可控制正位时近立体视功能大多已受损,手术可恢复一定的近立体视功能,但是恢复黄斑中心凹立体视功能仍有一定困难,在条件具备的前提下,早期手术对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有益。
郭雷才娜韩屹
关键词: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立体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