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强
- 作品数:25 被引量:197H指数:9
- 供职机构: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黑龙江农垦总局科技攻关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氮肥运筹配施负离子促发液对水稻品质的影响
- 2018年
- 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氮肥运筹设3种模式(B1:常规施肥; B2:氮肥前移; B3:减氮20%),负离子促发液设2个水平(A1:清水,无负离子促发液; A2:负离子促发液),研究氮肥运筹配施负离子促发液对稻米品质的影响,以明确水稻优质施肥措施。结果表明,负离子促发液与氮肥运筹互作对糙米率、整精米率有显著影响。糙米率以A2B3处理最优,为79. 85%,精米率、整精米率均以A1B1处理最优,分别为70. 35%、64. 03%;垩白度、垩白粒率均以A2B1处理最优,分别为4. 68%、8. 30%;蛋白质含量以A2B3处理最优,为7. 45%;直链淀粉含量以A1B1处理最优,为18. 75%。负离子促发液与氮肥运筹互作对稻米味道、口感及食味值的影响达到显著或者极显著水平。光泽、味道、口感、食味值均以A2B3处理最优,分别为7. 86、8. 14、7. 52、79. 85分。相关分析表明,在喷施负离子促发液条件下,垩白度、垩白粒率与糙米率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蛋白质含量分别呈显著、极显著负相关,味道与口感、食味值均呈显著正相关。综上,在减施氮肥条件下,喷施负离子促发液能够有效协调稻米各品质指标,降低蛋白质含量,提升味道、口感,进而提高食味值,改善稻米的综合品质。
- 赵海成陈立强赫臣郑桂萍李红宇吕艳东刘英凯孟令楠马海春魏延雪
- 关键词:水稻氮肥运筹
- 不同基质组合对水稻秧苗素质及理论产量品质的影响被引量:8
- 2017年
- 【目的】基于水稻生产对基质育苗的迫切需求,进行不同基质、专用肥及不同秧盘的组合效果研究。【方法】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共9个处理(含CK),探讨了不同处理组合对垦粳5号秧苗素质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基质粉+平盘+2号营养液处理组合秧苗素质及产量表现最佳,叶龄、根数、百株地上干重较常规土提高了8.5%、20%、5.8%;穗数、穗粒数率、千粒重、产量分别提高8.1%、1.7%、1.5%、3.4%;其次基质板+平盘+2号营养液;基质粉+平盘+2号营养液组合在品质方面表现均较好,糙米率与CK相比分别提高0.12%~3.7%;在改善了稻米的加工品质和食味评分上,基质粉组合优于基质板组合且提高幅度值在0.2~1.9。【结论】基质粉+平盘+2号营养液处理组合产量最高(10 740 kg/hm2),其次是基质板+平盘+2号营养液处理组合。
- 赵婷婷姜玉伟郑桂萍张丽微仲维君陈立强赵海成牛同旭李猛周健潘世驹
- 关键词:基质水稻
- 硅氮配施对寒地水稻产量品质及抗倒性的影响被引量:15
- 2018年
- 为探究氮硅配施对寒地水稻产量、品质及抗倒性的影响,明确高产优质的硅氮优化管理措施,在盆栽条件下,采用二因素完全随机设计,进行2个硅肥水平下3个氮水平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A2处理穗数、穗粒数、结实率、产量较A1处理分别提高4.95%、1.20%、0.29%、5.14%;随施氮量增加穗数、产量呈增加趋势,硅氮互作对产量及构成因素不显著。施硅能够极显著改善加工品质,减氮利于改善外观品质,蛋白质含量最低为8.30%,食味值提高,且达到极显著水平。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在硅氮互作间达到显著水平;施硅能够提高各节间茎秆抗折力,A2处理抗倒伏指数与A1处理相比提高了18.40%。在B3条件下,A2处理的各节间抗折力、抗倒伏指数极显著或显著高于A1处理,分别高63.30%、114.50%、70.60%和76.10%。氮肥和硅肥运筹以二者对应最优指标施用量的组合为最优配比。
- 赵海成李红宇陈立强赫臣郑桂萍韩笑何文翠周云峰
- 关键词:水稻抗倒性
- 氮肥运筹模式下垄作双深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被引量:14
- 2018年
- 采用耕作方式[垄作双深(L)、常规平作(P)]和氮肥运筹[穗氮前移基施(F1)、调节氮前移基施(F2)、常规施肥(F3)]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氮肥运筹模式下垄作双深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期为垄作双深栽培模式下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结果表明,与P处理相比,L处理改善了水稻产量,增幅达19.66%,其中LF1处理最高,达11 735.40 kg/hm^2,LF3处理次之。这主要是因为L处理改善了水稻产量相关性状,其中对穗数,一、二次枝梗结实率,二次枝梗千粒质量,灌浆期和成熟期的叶面积指数、SPAD值等的影响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与P处理相比,总体上L处理提高了稻米加工、外观、营养及食味品质,其中对稻米的整精米率及食味综合评分的影响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总体以LF1处理最优。F1处理稻米加工品质最优,外观、食味品质较好,产量较高;F2处理食味综合评分最高,外观品质较好,但产量最低;F3处理产量最高,但食味综合评分最低,外观品质最差。综合考虑,以LF1处理最优,可实现增产并提高稻米品质。
- 陈立强赵海成赫臣周健吕艳东李红宇殷大伟郑桂萍
- 关键词:氮肥运筹水稻
- 连年秸秆与生物炭还田对盐碱土理化性状及水稻产量的影响被引量:41
- 2018年
- 【目的】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及改良盐碱土,研究了连年秸秆与生物炭还田对盐碱土理化性状及水稻产量的影响,并对两种还田方式应用效果进行了比较。【方法】试验在盆栽条件下,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设置空白及常规施肥对照(CK0和CK),分别以7500、16 500 kg/hm2(49. 5、108. 9 g/盆)不同量的生物炭与秸秆还田,每一处理连年进行相同量、相同物质还田。【结果】连续4年秸秆还田均显著或极显著降低了土壤的容重,且还田量越大降低幅度越大;生物炭还田差异均不显著;土壤孔隙度变化规律与容重相反。各处理均不同程度的降低了盐碱土pH,且还田量108. 9 g/盆均显著低于49. 5 g/盆,秸秆还田极显著低于相同量的生物炭还田。生物炭还田土壤全盐量均与CK接近,秸秆1、秸秆2还田量与CK相比全盐含量分别降低了31. 6%和10. 8%。连年秸秆还田均极显著提高了土壤碱解氮,但生物炭还田有所降低;各处理均显著或极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且以秸秆还田提高的幅度更大;各处理均提高了土壤有机质,生物炭和秸秆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秸秆还田量与CK相比分别提高9. 6%和7. 8%。【结论】2种物质还田均以生物炭2、秸秆2处理的产量极显著高于CK,且以秸秆还田高于对应量生物炭还田;秸秆还田的穗数高于对应量生物炭还田;各处理的穗粒数均显著高于CK,相同还田量时以生物炭还田的穗粒数、结实率高于秸秆还田;各处理千粒重均高于CK。连年生物炭和秸秆还田主要通过显著降低盐碱土容重和p H,提高土壤氮磷钾含量和孔隙度导致每穴穗数和穗粒数增加从而实现了增产。相同还田量时,以秸秆还田氮磷钾的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提高幅度大于生物炭还田,与CK相比增幅均表现为钾肥>磷肥>氮肥。
- 赵海成郑桂萍靳明峰陈亚桐牛同旭陈立强赫臣李红宇吕艳东付志强
- 关键词:盐碱土水稻秸秆生物炭理化性状
- 氮钾配比对苏打盐碱土稻米品质的影响
- 【研究背景】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全国约60%以上的人口以大米为主食,其产量和品质通常遭受高温、盐碱、重金属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盐碱胁迫是影响水稻生长发育和品质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2017年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达...
- 赵海成陈立强赫臣郑桂萍李红宇吕艳东魏媛媛王文玉
- 关键词:氮钾配比盐碱土水稻
- 寒地水稻种质资源芽期抗旱性筛选与评价被引量:3
- 2018年
- 为筛选芽期抗旱性强的种质资源,以20%聚乙二醇-6000溶液模拟干旱,对不同水稻品种(系)芽期的各项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相对芽鞘长、相对芽长、相对芽干重可以作为芽期抗旱性筛选鉴定指标,筛选出DPB112﹑DPB71﹑龙粳4号﹑DPB120﹑松粳16﹑DPB15﹑DPB70共7个抗旱性较强的品种(系),其中抗旱性最强的是DPB112。
- 牛同旭郑桂萍吕艳东李猛陈立强张兴梅解保胜周健赵海成
- 关键词:水稻芽期PEG胁迫
- 苏打盐碱土对水稻品质的影响被引量:6
- 2018年
- 为促进优质水稻栽培育种,以龙粳21与垦粳5号为研究对象,田园土为对照,分析苏打盐碱土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龙粳21与垦粳5号的整精米率高于对照,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食味评分高于对照,但差异不显著;蛋白质含量低于对照,差异不显著。说明苏打盐碱土可以改善稻米整精米率与食味品质,降低稻米糙米率与蛋白质含量。
- 赫臣郑桂萍李红宇吕艳东殷大伟姜玉伟赵海成陈立强牛同旭韩笑
- 关键词:苏打盐碱土水稻
- 不同土壤肥力下减氮施肥对垦粳5号品质的影响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明确不同土壤肥力下减氮施肥对垦粳5号品质的影响。【方法】采用二因素完全随机设计,进行3个土壤肥力水平下减氮量的试验研究。【结果】随着土壤肥力升高,减少氮肥投入,有利于加工品质的改善。本试验条件下,高等土壤肥力氮肥投入为174.0 kg/hm2(减氮20%)、中等肥力为195.8 kg/hm2(减氮10%)、低等肥力为217.5 kg/hm2(正常施氮)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较好;在中低土壤肥力下适当的增施氮肥可以降低垩白度与垩白粒率;高肥力土壤减氮施肥利于降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不同肥力土壤下减少氮肥,直链淀粉略有增加,蛋白质含量降低明显,从而利于食味评分的提高。【结论】垦粳5号的加工﹑外观﹑营养品质和米饭食味品质在土壤肥力和施氮量间有差异且存在互作效应。高肥力土壤减少氮肥投入、低肥力土壤适量增加氮肥投入有利于稻米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的改善。在不同肥力土壤下减少氮肥投入对食味评分均有提高作用。不同土壤肥力下适量的施用氮肥才能得到品质优良的稻米。
- 姜玉伟赵婷婷刘文为仲维君张丽微赵海成陈立强牛同旭李猛周健郑桂萍
- 关键词:土壤肥力
- 寒地水稻垄作双深耕作栽培模式技术效果的评价被引量:4
- 2020年
- 为评价垄作双深耕作栽培模式对土壤部分理化指标和水稻产量及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在3个试验地点,对垄作双深耕作栽培(简称垄作)和常规平作耕作栽培(简称平作)的产量、干物质生产、根部性状、肥料利用率及土壤容重、团聚体和温度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该技术模式,土壤容重下降,土壤温度和团聚体升高是普遍现象。垄作0-5 cm和5-10 cm土层的容重分别下降10.40%,10.26%,0-10 cm和10-20 cm土层团聚体分别增加27.85%,14.18%,6月上旬-9月上旬距地表5,10,15 cm位置旬平均温度分别升高2.35,0.58,1.12℃。垄作齐穗期干物重和叶面积指数、灌浆期干物重和叶面积指数、各时期根干重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垄作平均增产7.85%,增产幅度为7.92%~9.86%,穗数或穗粒数增加是其增产的主要原因。垄作氮肥贡献率、土壤氮素依存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较平作提高13.85%,15.46%,20.86%,6.97%。因此,垄作双深耕作栽培模式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促进根系生长发育,从而使水稻地上部分表现出生长优势,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和产量。
- 李红宇李红宇郑桂萍郑桂萍陈立强
- 关键词:寒地水稻氮肥利用率干物质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