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晓蕾

作品数:2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巴黎第十二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文学

主题

  • 2篇普鲁斯特
  • 1篇因果
  • 1篇欲望
  • 1篇萨特
  • 1篇时间性
  • 1篇奥古斯丁

机构

  • 2篇巴黎第十二大...
  • 1篇复旦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2篇郭晓蕾

传媒

  • 1篇文艺理论研究
  • 1篇外国文学评论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4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寻找丢失的时间》:关于“恨”与“爱”的启示
2021年
普鲁斯特的长篇叙事小说《寻找丢失的时间》暴露出时间性自我--"我"--之不可豁免的存在形式是异化,异化的心理学表述是欲望,其伦理学表述则是"恨邻人";普鲁斯特的现代文艺篇章令古老的"原罪"变得更具可视性。但普鲁斯特同时提出了"超时间性的"自我--"真我"。"真我"和"我",与萨特笔下的"前/非反思意识"和"反思意识",具有同构的叙事旨趣:时间性自我具有虚构性,自我本身是复调性的;而这意味着,虽然"恨"是"我"对世界之必然的伦理冲动,"不恨"也是一种现实的、存在性的可能。拉康意图借由对"爱欲如己"之必然性的论证,为"爱邻如己"提供存在论证明,从而克服传统道德律法主义必然导致的对存在的施虐,但却在事实上令"爱"面临着失去伦理价值的危险。普鲁斯特笔下的"我"反驳了拉康对"爱邻如己"的乐观展望,"真我"则因其超历史性而与异化绝缘,并为"爱"这一伦理意向提供着一个"消极"的逻辑起点。通过对自我既在,又不在历史之中的存在形式的展陈,普鲁斯特赋予了爱与恨伦理的意义。
郭晓蕾
关键词:普鲁斯特奥古斯丁萨特
《寻找丢失的时间》:因果的断裂与时间的重现被引量:2
2014年
本文尝试以现代现象学的理路,对《寻找丢失的时间》中的"欲望"、"记忆"、"回忆"、"真我"等若干主题展开存在论层面的讨论,提出欲望是存在之时间性必然引致的空间性症候。三维空间是一维时间的认识论形式;"历史"的本质是功利的空间,而"超时间性的""真我"则描述着空间的第四维形式;三维空间与第四维空间构成着时间。本文将由此呈示出《寻找丢失的时间》叙事因果形式断裂的根由和其叙事本意。"寻找丢失的时间"不是寻找历史,而是通过寻找历史之外的"真我",令时间、四维空间显现。
郭晓蕾
关键词:普鲁斯特欲望时间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