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玲
- 作品数:3 被引量:20H指数:2
- 供职机构: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PCI术后血小板聚集功能影响因素的临床分析
-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与各临床因素之间的关系及相关性.方法:入选266例予以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并行PCI术的冠心病患者,根据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A...
- 张子新谭玲
- PCI术后血小板聚集功能影响因素的临床分析被引量:8
- 2017年
-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266例冠心病行PCI的患者,均予以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及冠心病标准治疗,根据术后血小板聚集率(PAR)分为0%~29%、30%~49%、50%~69%、70%~100%等4组,比较4组患者的CYP2C19基因型、一般临床信息、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及生化指标,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PAR升高的危险因素。结果患者的性别构成比、年龄、脑钠肽(BNP)、CYP2C19基因型在不同PAR分组间存在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AR升高≥50%的危险因素是女性(OR=2.713,P=0.027)、高BNP(OR=1.002,P=0.007)、CYP2C19呈慢代谢型(OR=5.159,P<0.001);PAR升高≥70%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女性(OR=5.716,P=0.008)、CYP2C19呈慢代谢型(OR=3.149,P=0.049)。结论 PAR<50%的患者以CYP2C19快代谢基因型为主,而慢代谢基因型的患者PAR多为50%以上,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PAR影响显著。另外,女性、高BNP可能是冠心病患者PCI术后PAR升高的危险因素。
- 余陆娇谭玲李贺张子新
- 关键词:血小板聚集率CYP2C19基因多态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 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被引量:12
- 2016年
-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 1 014例冠心病患者,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慢性缺血综合征(CIS)两种类型,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查记录所发生的心律失常类型,分析比较各组中房性心律失常或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冠脉病变支数、血钾、脑尿钠肽(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值的相关性,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的相关因素。结果 (1)ACS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脉病变支数、BNP、LVEF及LVEDD值在发生房性或室性心律失常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血钾值在发生房性或室性心律失常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CS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相关因素是低血钾(P=0.027,OR:2.009,95%CI:1.084-3.726)。(2)CIS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冠脉病变支数、血钾值在发生房性或室性心律失常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BNP、LVEF及LVEDD值在发生房性或室性心律失常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IS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相关因素是LVEF降低(P=0.048,OR:3.561,95%CI:1.010-12.553)。结论低血钾可能是ACS组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相关因素;而LVEF降低可能是CIS组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相关因素。
- 张子新洪茜余陆娇谭玲
-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律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