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娇
- 作品数:5 被引量:70H指数:5
- 供职机构: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 樟子松固沙林采伐迹地撂荒后植被自然恢复多样性的研究被引量:5
- 2007年
- 采用样方法对辽宁章古台地区樟子松固沙林采伐迹地撂荒后1-5 a内自然恢复植被组成及多样性特征进行了定位研究,结果表明:采伐迹地自然恢复形成的自然植被群落共有49种植物,分属于26个科,以菊科和乔本科植物最为丰富。1a采伐迹地、2a采伐迹地、3a采伐迹地和5a采伐迹地植物群落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681,0.792,0.845和0.870,Shannon-Weiner信息统计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趋势和S im pson优势度指数基本相似。植被总生物量由1.351 t/hm^2增加到9.745 t/hm^2,撂荒2a时植被系统开始产生枯落物。随着植被恢复时间增加,死地被物生物量从0.824 t/hm^2增加到1.403 t/hm^2。与采伐前相比,撂荒使采伐迹地土壤表层(0-15 cm)有机质含量和土壤各层的养分含量明显增加。撂荒具有较早归还凋落物和增加土壤养分的能力。
- 吴祥云雷泽勇卢慧王晓娇孙海红张日升
- 关键词:固沙林采伐迹地自然恢复多样性
- 科尔沁沙地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特性的影响被引量:22
- 2006年
- 以彰武县北部为样区,研究了科尔沁沙地农牧交错带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于土壤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草甸碱土草地开垦为旱作农田后,土壤次生盐渍化加重;草甸草地开垦成为水田,则有利于对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防止和抑制;固沙林地或草地开垦成为农田,在一定的程度和范围会导致土壤养分含量特别是速效养分N含量显著降低,土壤颗粒的粗化(沙化),且这种趋势随着开垦年限的增加而加重。
- 吴祥云张黎丁玉荣王秋兵卢慧王晓娇
- 关键词: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土壤特性
- 固沙林采伐迹地撂荒后自然恢复的植物多样性、生物量与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被引量:12
- 2007年
- 采用样方法对辽宁章古台地区樟子松固沙林采伐迹地撂荒后1~5年内自然恢复植被组成及多样性特征进行了定位研究。结果表明:采伐迹地自然恢复形成的自然植被群落共有49种植物,分属于26个科,以菊科和禾本科植物最为丰富。1年、2年、3年和5年采伐迹地植物群落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681、0·792、0·845和0·870,Shannon-Wiener信息统计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趋势与Simpson优势度指数基本相似。5年后植被总生物量由1·351t·hm-2增加到9·745t·hm-2,撂荒2年时植被系统开始产生枯落物。随着植被恢复时间增加,死地被物生物量从恢复2年时的0·824t·hm-2增加到5年时的1·403t·hm-2。与采伐前相比,撂荒使采伐迹地土壤表层(0~15cm)有机质含量和土壤各层的养分含量明显增加。撂荒具有较早归还凋落物和增加土壤养分的能力。
- 吴祥云卢慧王晓娇
- 关键词:固沙林采伐迹地自然恢复植物多样性
- 阜新矿区矸石废弃地立地质量的研究被引量:26
- 2006年
- 为了提高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效果,通过典型抽样方法对矿区废弃地立地质量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阜新矿区废弃分为矸石山和排土场两大类型。随着停止排矸年限的增加,土壤理化性状逐渐改善。根据停止排矸年限将矸石山分为四种立地类型:停止排矸7年以内为Ⅰ类,7~15年为Ⅱ类,15~25年为Ⅲ类,25年以上为Ⅳ类。不同类型废弃地具有不同的生态重建途径,除Ⅰ类矸石山不能造林外,其他类型都可进行造林,但受立地质量影响,造林成活率有显著差异。研究成果对生产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吴祥云孙广树卢慧王晓娇
- 关键词:矿区废弃地
- 科尔沁沙地主要造林树种抗旱生理生态特性被引量:10
- 2008年
- 为探讨荒漠化地区不同立地条件下树木适应生存的能力,研究了科尔沁沙地主要固沙造林树种的抗旱生理生态特性。通过试验分析,比较它们与土壤水分间的关系,了解其抗旱、固沙能力强弱,为选择适宜的固沙树种提供科学依据。树木生理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樟子松抗旱生理机能优于其它树种并有较旺盛的生长代谢活力,可作为干旱沙地主要造林树种;油松耐干旱瘠薄的生理生态特性虽比樟子松差,但优于其它阔叶树种;小青杨在丘间低地生长较为旺盛。
- 吴祥云王晓娇李宏昌孙晓辉
- 关键词:科尔沁沙地造林树种抗旱特性生理生态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