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青山

作品数:4 被引量:29H指数:3
供职机构:南京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江西省卫生厅中医药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芥子
  • 1篇代谢
  • 1篇代谢组学
  • 1篇毒性
  • 1篇毒性评价
  • 1篇血清
  • 1篇血清炎症
  • 1篇血清炎症因子
  • 1篇盐酸
  • 1篇盐酸美金刚
  • 1篇炎症
  • 1篇炎症因子
  • 1篇神经功能
  • 1篇帕金森
  • 1篇中药
  • 1篇自主神经
  • 1篇自主神经功能
  • 1篇稳定性
  • 1篇硫代
  • 1篇美金刚

机构

  • 3篇江苏省中医药...
  • 3篇中国中医科学...
  • 3篇中国药科大学
  • 2篇南京中医药大...

作者

  • 4篇张青山
  • 3篇刘丽芳
  • 3篇李松林
  • 3篇王卓
  • 2篇孔铭
  • 1篇毛茜
  • 1篇张宁
  • 1篇赵辉

传媒

  • 1篇中医药学报
  • 1篇中国中药杂志
  • 1篇中草药
  • 1篇中西医结合心...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1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盐酸美金刚联合恩他卡朋对帕金森病病人自主神经功能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探析盐酸美金刚联合恩他卡朋对帕金森病(PD)病人自主神经功能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08例PD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54例)和研究组(54例)。其中对照组给予恩他卡朋治疗,研究组给予盐酸美金刚联合恩他卡朋治疗。比较两组病人的疗效,观察治疗前后自主神经功能(SPOCA-AUT)及血清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病人血清TNF-α、IL-2及IL-1β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但研究组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SCOPA-AUT评分均有所下降,但研究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2.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美金刚联合恩他卡朋治疗帕金森病能显著提高疗效,有效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改善病人自主神经功能。
张宁赵辉张青山
关键词:帕金森盐酸美金刚恩他卡朋自主神经功能血清炎症因子
芥子中芥子碱类和硫代葡萄糖苷类成分化学稳定性和质量评价研究进展被引量:11
2015年
芥子中主要化学成分为硫代葡萄糖苷类和芥子碱类。芥子碱类成分具有抗氧化、抗雄性激素、缓慢降压等多种药理活性;硫代葡萄糖苷类成分及其降解产物具镇咳平喘、抗氧化、抗癌、抗菌等功效。综述了芥子中硫代葡萄糖苷类和芥子碱类成分的化学组成、稳定性和质量控制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对芥子药材及其相关产品的质量控制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指导。
张青山王卓孔铭刘丽芳李松林
关键词:芥子稳定性
黄芥子文火微炒和研粉使用的化学内涵被引量:1
2014年
为了探讨炒制方式和炒制时间对黄芥子中主要活性成分芥子苷和芥子碱硫氰酸盐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即AlltimaTM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乙腈-0.1%磷酸溶液梯度洗脱,芥子苷检测波长227 nm,芥子碱硫氰酸盐检测波长326 nm,流速1.0 m L·min^-1,柱温35℃,测定黄芥子生品和不同炒制时间的制品水煎液中芥子苷和芥子碱硫氰酸盐的含量。结果发现芥子苷和芥子碱硫氰酸盐的含量随着炒制时间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0-2 min药材和粉末中芥子苷质量分数增加了9.65%,356.10%;芥子碱硫氰酸盐质量分数增加了12.82%,3.41%;炒制2 min后芥子苷和芥子碱硫氰酸盐含量达到最高,2-7 min药材和粉末中芥子苷质量分数降低了80.35%,82.09%;芥子碱硫氰酸盐质量分数降低了14.29%,17.54%,表明炒制时间对黄芥子中芥子苷和芥子碱硫氰酸盐的含量影响较大,药材粉碎后芥子苷才易与芥子酶在水溶液中充分接触发生酶解反应。建议黄芥子炒制使用时应采用文火微炒;工业生产相关水煎法制备的黄芥子产品可直接生品投料。
张青山王卓孔铭刘丽芳李松林
关键词:芥子碱硫氰酸盐
代谢组学在中药毒性评价中的应用被引量:8
2014年
建立可靠的中药毒性评价方法是中药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有必要在研究手段上寻求新的突破以改善以往毒性评价方法在解释毒性机制方面的局限性。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代谢组学为毒理学研究阐明外源性化合物或药物对机体的毒性作用机制及为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平台。以立足于系统策略的代谢组学技术来研究中药的毒性过程,与中医药的整体观念和思维方式不谋而合。本研究对近年来代谢组学在中药单体化合物、提取物和配伍复方毒性评价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进一步开展代谢组学中药安全性评价方法的标准化研究提供参考。
王卓张青山毛茜刘丽芳李松林
关键词:中药毒性代谢组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