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喜

作品数:16 被引量:32H指数:4
供职机构: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石油与天然气...
  • 8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地层
  • 5篇旋回
  • 5篇旋回地层
  • 4篇地层学
  • 4篇旋回地层学
  • 4篇页岩
  • 4篇盆地
  • 4篇鄂尔多斯盆地
  • 3篇三叠
  • 2篇东南
  • 2篇展布
  • 2篇三叠统
  • 2篇山西组
  • 2篇上三叠统
  • 2篇湿润
  • 2篇盆地东缘
  • 2篇五峰组
  • 2篇龙马溪组
  • 2篇卡尼期
  • 2篇构型

机构

  • 16篇西南石油大学
  • 5篇中国石油
  • 3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福州大学
  • 1篇绵阳师范学院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石化
  • 1篇贵州理工学院

作者

  • 16篇张喜
  • 11篇张廷山
  • 5篇祝海华
  • 5篇赵晓明
  • 2篇雷卞军
  • 1篇张文彪
  • 1篇赵忠军
  • 1篇陈雷
  • 1篇张吉
  • 1篇黄浩
  • 1篇董国栋
  • 1篇朱亚军
  • 1篇罗川又
  • 1篇张询

传媒

  • 3篇石油勘探与开...
  • 2篇沉积学报
  • 2篇沉积与特提斯...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古生物学报
  • 1篇地层学杂志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断块油气田
  • 1篇海相油气地质
  • 1篇天然气地球科...
  • 1篇石油化工应用
  • 1篇油气藏评价与...

年份

  • 1篇2024
  • 6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3篇2019
  • 1篇2016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苏里格东区南部中石炭世古构造—古地貌恢复及对马五_(1-4)储层的控制作用
2016年
基于前人研究成果以及大量的地层对比、沉积对比工作,采用"印模法"反演苏里格气田东区南部中石炭世古地貌、古构造特征,并研究其与马五_(1-4)储层的关系。研究区的中石炭世古构造形态是加里东期相对稳定构造活动的最终形态,能够表征其在加里东期构造演变的趋势,研究发现古构造演变对区内马五_(1-4)地层的保存具有建设作用,而残存下来的地层是形成有效储层的物质基础;中石炭世古构造、古地貌因素与区内马五_(1-4)的地层保存和岩溶作用息息相关,其空间构型对马五_(1-4)储层优劣性评价具有一定指向性。
张询雷卞军张喜朱亚军罗川又
关键词:苏里格气田东区空间构型
滇东南泸西县上三叠统卡尼阶小凹组菊石
2023年
本文对云南省东南部的泸西县白水镇小兴安村上三叠统卡尼阶小凹组菊石类进行了详细研究,共发现菊石9属13种,其中Anasirenites属为华南首次发现。依据各物种组合特征及其地层分布情况,自下而上识别出菊石Trachyceras multituberculatum带和Austrotrachyceras triadicum带,时代对应于晚三叠世早卡尼期的Julian 1和Julian 2。该菊石组合不仅记录了卡尼期Julian期Trachyceratidae的辐射事件,同时该菊石组合与卡尼期特提斯域和泛大洋域的菊石组合均有良好的对比性,并且为华南古地理研究提供了新的补充材料。另外,通过对剖面的岩性特征与菊石生物地层特征分析,认为在滇东南地区由于卡尼期湿润幕事件(CPE)所导致的碳酸盐岩台地消亡起始时间应为Julian 1末期略早于陆源碎屑输入的Julian 2亚期。
马知恒张廷山陈镜文李红佼曾建理张喜李世鑫
关键词:卡尼期菊石
卡尼期湿润幕:气候-环境变化与海洋生态效应研究新进展被引量:4
2022年
晚三叠世卡尼期湿润幕(Carnian Pluvial Episode, CPE)是近年来最受瞩目的地质事件之一。此次事件以卡尼中期全球不同纬度环境湿度显著上升为主要标志。CPE的发生不仅对全球各地沉积格局产生重大改变,也对三叠纪生物演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海洋生物群在跨越CPE期间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灭绝与演替,大部分海洋无脊椎动物和部分脊椎动物的多样性在CPE之后出现明显的降低,著名的关岭生物群也受到了CPE的明显影响,并开始显现出危机。CPE之后,恐龙类群开始逐步占据陆地生态的主导地位,早中生代和现代生物的先祖开始在这一时期纷纷出现。CPE的发生揭开了现生生物演化史新的一页,并最终开创了早中生代和现生生物黎明。有关CPE的触发机制主要包括以下2个方面:(1)晚三叠世巨型季风环流在卡尼期达到鼎盛并区域上影响了大气降水量;(2)板块活动造成大规模火山喷发引发全球气候扰动。由于上述2种解释还未能与我国其他地质记录较好匹配,因而CPE在特提斯东缘的发生次序和发展过程并不清晰。这其中,对CPE触发机制的探讨,需要将全球板块变化与古气候模拟纳入其研究范畴。不同于晚二叠世生物大灭绝后生物类群缓慢重启和生态逐步复苏,CPE期间的生物演化与革新在短时间内促成了现代生物类群的形成。在我国,上三叠统卡尼阶分布广泛、发育齐全,且保存有各门类丰富的动植物化石,是开展卡尼期气候-环境变化与生态效应研究的重要场所。然而目前国内有关CPE研究还十分有限,一些基础的地质工作仍然有待开展。位于特提斯东缘的我国地质记录有助于深刻理解CPE过程和环境-生物协同演化关系,尤其在现代生物多样性起源和当代生态系统结构成型的研究过程中需要提供更多中国的对比方案。
曾建理张廷山杨巍马知恒李世鑫张喜
关键词:生态效应大火成岩省
四川盆地东南部泸州古隆起对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发育的影响
2023年
中国西南地区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赋存有丰富的植物化石、油气及煤岩矿产资源,其发育显著受控于泸州古隆起。但在古隆起核部,须家河期早期(须一期至须二期)是否存在沉积记录仍然饱受争议,相关地层划分、对比方案的不统一也影响了本区的油气勘探和开发。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对四川盆地东南部须家河组开展了综合研究,获得了一些新认识:基于旋回地层学分析,古隆起区须家河期的沉积时间约为5.9Myr,与须家河期沉积记录相对完整的盆地东北部宣汉七里峡地区基本一致;基于沉积噪音模型和假设,识别出3个显著的高信噪比区间,分别对应须一、须三和须五段附近,指示古隆起地区须家河期早期存在沉积记录;地球化学和古生物学证据表明须家河组下部存在一段海相地层,与盆地西部须一段可以对比,指示古隆起地区须一期存在沉积记录。在此基础上,本文重新厘定了四川盆地东南部的地层划分、对比方案,为盆地东南部上三叠统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持。
卢腾辉张喜张廷山张廷山何方雨曾建理Mihai Emilian Popa黄浩李世鑫马知恒黄浩
关键词:晚三叠世须家河组旋回地层孢粉学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山西组2段海陆过渡相页岩高分辨率层序划分及勘探地质意义被引量:4
2022年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山西组海陆过渡相页岩单层厚度薄、岩性复杂且频繁互层导致地层横向对比多解性强的难题,建立了一种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旋回地层相结合的地层划分方法。主要通过测井曲线辅助岩心及野外露头等资料,采用最大熵频谱分析技术对测井曲线处理得到的INPEFA曲线,结合小波变换提取的时频特征,完成了山西组2段(山2段)海陆过渡相页岩高分辨率层序界面识别及多井等时对比。相比常规自然伽马曲线(GR),GR-INPEFA曲线的整体和局部趋势拐点可明显提高中期及短期旋回界面识别的准确度;不同尺度因子的小波系数曲线和时频图谱分析则能够实现中期及短期旋回界面的识别与对比。综合INPEFA曲线和小波变换技术将山2段划分为3个中期旋回(自下而上依次为MSC1、MSC2和MSC3)及12个短期旋回(自下而上依次为SSC1-SSC12),3个中期旋回与山西组内部山_(2)^(1)—山_(2)^(3)亚段对应较好,短期旋回与沉积相序演化特征耦合关系较好。高分辨率层序、矿物成分及储层特征的耦合研究表明MSC1中期旋回中SSC1短期旋回对应优质页岩富集层段。通过多尺度多方法融合测井技术对岩性复杂区构建层序地层格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梁岳立葛家旺赵晓明张喜李树新聂志宏
关键词:山西组鄂尔多斯盆地
深水水道沉积构型单元分级与结构样式被引量:4
2023年
构型分级是深水油气高效开发重要的技术手段和指导方法。目前关于深水水道沉积体的构型分级方案缺乏较为统一的认识和标准,造成同一沉积单元的构型划分存在规模和成因等多解性问题,这制约了深水沉积理论的发展和油气勘探开发进程。在不同构型单元的沉积规模、叠置关系、时间跨度以及成因演化等基础上,采用正序分级原则,建立了相对系统的深水水道沉积体构型分级方案和结构样式。方案将水道沉积体划分为11级构型单元,1级单元为沉积颗粒段,包括孔隙非均质性、颗粒非均质性和填隙物非均质性;2级单元为纹层,多表现为平直状、波状、弯曲状、透镜状及不规则状;3级单元为岩层内均质段,如鲍马序列某一段;4级单元为岩层,如完整鲍马序列;5级单元为岩层组,包括“单一韵律叠置”和“砂体泥岩互层”两类;6级单元为次级水道单元,多呈透镜体型和楔形体型;7级为单一水道,可划分为层状充填、束状充填、侧积、切叠以及块状充填5种类型;8级单元为复合水道,由多期单一水道叠置,9级为复合水道系列,为多期复合水道叠置,8级单元和9级单元按其内部水道组合关系均可划分为离散型、拼接型和紧凑型三种类型;10级单元为水道体系,包括限制性、半限制性以及非限制性水道体系三种类型;11级单元为水道体系系列,可分为富砂型、富泥型和砂泥混杂型。其中1~9级为油气开发级次,10~11级为勘探级次。该研究不仅为地面与地下、现代与古代水道沉积的类比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深水水道油气藏不同尺度储层非均质解析提供了地质依据。
赵晓明刘飞葛家旺冯潇飞Massine Bouchakour张喜张喜杨宝泉张文彪
川南五峰组—龙马溪组有机质富集规律——基于旋回地层学的研究被引量:2
2021年
基于钻井、测井资料,应用旋回地层学、地球化学等方法,探讨天文轨道周期驱动下的海平面变化对川南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有机质聚集的影响。应用川南地区Y8井GR数据序列,对五峰组—龙马溪组开展旋回地层学研究,识别了记录在沉积物中的斜率长周期(1.2 Ma)、长偏心率周期(405 ka)及短偏心率周期(100 ka)信号,并建立了该地质历史时期浮动的天文时间标尺。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底部TOC较高,平均达3.16%,向上含量变低并趋于稳定。根据有机质碳同位素及微量元素指标(U/Th、V/Cr、Ni/Co、V/(V+Ni)),恢复了晚奥陶世—早志留世海平面变化及古海洋沉积环境。全球海平面升降变化趋势与斜率长周期(1.2 Ma)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有机质聚集与斜率长周期驱动下的海平面升降变化及水体的氧化-还原条件密切相关:川南地区凯迪早期、赫南特晚期、鲁丹早期海平面上升,半深海—深海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形成和保存;观音桥层沉积期海平面下降,浅海环境不利于有机质的形成和保存。
肖强张廷山张喜李红佼雍锦杰刘宇龙李潇雨
关键词:海平面变化古环境五峰组龙马溪组川南
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重力流砂岩长石溶蚀特征及控制因素
2024年
基于岩心薄片、扫描电镜、能谱分析、X射线衍射全岩分析及溶蚀实验,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7段(简称长7段)重力流砂岩中长石溶孔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明确长石溶孔的形成与分布,为预测优质储集层分布提供依据。研究表明:(1)研究区长7段砂岩中的长石经历3类成岩作用:长石次生加大、黏土以及方解石的交代、长石碎屑的溶蚀作用。(2)长7段致密砂岩中的长石溶蚀主要源于有机酸溶蚀,此外还受长石类型、长石早期蚀变程度以及砂岩中云母碎屑对有机酸的缓冲作用影响。(3)不同长石的溶蚀程度不同,表现为钾长石较斜长石易溶蚀,钾长石中正长石较微斜长石易溶,未蚀变的长石较早期高岭土或绢云母化的长石易溶蚀。(4)溶蚀实验显示云母的存在会抑制长石溶蚀,相同质量的云母对有机酸的消耗能力明显强于长石。(5)在云母含量低的情况下,长7段砂岩长石溶孔较为发育,储集层物性得以改善,而云母含量较高的地区长石溶孔则明显减少。
祝海华张秋霞董国栋商斐张釜源赵晓明张喜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
滇黔北坳陷寒武系筇竹寺组岩相古地理特征与优质页岩展布
2023年
滇黔北地区筇竹寺组早期沉积的黑色页岩是重要的烃源岩层。为明确其岩相古地理演化特征,揭示优质页岩展布规律,通过区域地质调查、野外露头、岩心、薄片、扫描电镜及钻井资料的综合研究,对滇黔北坳陷筇竹寺组上、下段的岩相古地理演化特征进行了恢复。筇竹寺组总体表现为西部薄,拉张槽内及东部厚的特点,同一沉积期内岩石类型也具有区域性差异,下段沉积期内西部地区以砂岩为主,中部与东部地区以泥页岩为主。主要沉积相类型为浅海陆棚相,上、下段水体深度不同,具有不同的沉积相特征,可细分为6种微相。下段地层由西至东依次主要发育浅水砂质陆棚微相、深水泥质陆棚微相。上段地层由西向东依次主要发育浅水砂质陆棚微相、浅水泥质陆棚微相以及浅水砂泥质陆棚微相。筇竹寺组优质烃源岩为黑色页岩及炭质页岩,总有机碳(TOC)含量普遍高于2%,泥质深水陆棚亚相是优质页岩发育的最有利的相带。纵向上,优质页岩主要发育在筇竹寺组下段底部;平面上,优质页岩主要沿研究区中部受拉张槽控制的CL1井、B1井、Z101井、镇雄JZ1井以及FS1井一带及东部地貌低且水体深度较深的金沙—遵义地区展布,是有利的优质页岩勘探区域。
罗锦宇祝海华梁兴张介辉张廷山闵华军张喜张喜李军君
关键词:岩相古地理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奥陶系马五5亚段颗粒白云岩特征及成因被引量:2
2019年
基于钻井取心样品,通过岩石矿物学、地球化学等方法,探讨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奥陶系马家沟组马五5亚段颗粒白云岩特征及成因。运用岩心、岩石薄片及扫描电镜观察、阴极发光特征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显微取样微量元素分析、激光取样δ^18O和δ^13C分析及包裹体均一温度等手段分析,证实颗粒白云岩是球状颗粒中的泥—粉晶白云石再结晶的产物,而不是颗粒灰岩白云化所致。在球状颗粒中,残留有与围岩泥晶白云岩中同样的石膏、石盐晶模;球状颗粒的组分(泥—粉晶白云石)与泥晶白云岩(泥晶白云石)微量元素特征、δ^18O、δ^13C值特征相近;颗粒白云岩球状颗粒之间的细—中晶白云石的Mn/Sr值约为5~8,而灰岩中的方解石、泥晶白云岩中的泥晶白云石、颗粒白云岩球状颗粒中的泥—粉晶白云石的Mn/Sr值约为0~2,表明颗粒白云岩经历强烈的成岩改造,包裹体均一温度(颗粒白云岩中细—中晶白云石约148.19℃、球状颗粒中的泥—粉晶白云石约122.60℃),进一步佐证颗粒白云岩经历埋藏成岩作用改造、δ^18O和δ^13C值负偏移的变化,颗粒白云岩球状颗粒中泥—粉晶白云石的δ^18O和δ^13C值符合负偏移而灰岩中方解石不符合。此外,指出阐明颗粒白云岩“云质再结晶”成因对该类白云岩储集层的预测有重要意义。
张喜张廷山雷卞军张婧璇张吉赵忠军雍锦杰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Δ18O包裹体白云岩成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