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林

作品数:6 被引量:57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MORLET...
  • 3篇小波分析
  • 3篇MORLET...
  • 2篇湿润指数
  • 2篇气温
  • 2篇距平
  • 2篇累积距平
  • 2篇旱涝
  • 1篇地表
  • 1篇地表湿润指数
  • 1篇多时间尺度
  • 1篇沙地
  • 1篇时空变化特征
  • 1篇时空演变特征
  • 1篇突变
  • 1篇突变检验
  • 1篇夏季
  • 1篇相对湿度
  • 1篇小波
  • 1篇毛乌素沙地

机构

  • 6篇咸阳师范学院
  • 5篇中国科学院遗...
  • 4篇陕西师范大学
  • 2篇河北北方学院
  • 1篇青海师范大学

作者

  • 6篇刘宇峰
  • 6篇原志华
  • 6篇吴林
  • 4篇张莉
  • 2篇郭玲霞
  • 2篇孔伟
  • 1篇李文正
  • 1篇杜忠潮
  • 1篇廖世芳
  • 1篇封建民

传媒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地理研究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自然灾害学报
  • 1篇咸阳师范学院...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年份

  • 2篇2017
  • 4篇201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1961-2013年黄土高原地区旱涝特征及极端和持续性分析被引量:18
2017年
基于1961-2013年黄土高原地区54个气象站点逐日降水和气温资料,采用降水和蒸发均一化旱涝指数,从多时间尺度对旱涝的演变特征及极端和持续性旱涝事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近53年,黄土高原地区具有明显的变旱趋势。②年代变化上,20世纪60-80年代整体偏涝,90年代整体偏旱,21世纪初进入全面干旱期;季节变化上,春、夏、秋、冬四季均呈变旱趋势,且最显著的是春、夏、秋三季;年代际旱涝变化存在突变现象,突变时间发生在1992年。③空间变化上,在降水和温度双重因子的共同驱动下,年际旱涝指数表示的变旱区域涉及整个黄土高原,四季的旱涝变化具有一定区域差异,但以大范围的涝转旱为主;春季显著变旱决定着年际变旱的空间分布。④年代际极端洪涝总体为减少趋势,而极端干旱则为增加趋势;春、夏、秋三季极端旱涝发生频次较多且最多的是夏季,春、冬两季极端洪涝的发生频次多于极端干旱,而夏、秋两季极端干旱的发生频次多于极端洪涝;极端干旱与极端洪涝分别在1989年和1996年发生增多和减少突变;增温对极端干旱/极端洪涝的影响越来越突出,是促进和维持极端干旱、抑制和减少极端洪涝的重要因素。⑤持续性干旱事件有增多的趋势,但干旱强度却呈减弱趋势;持续性洪涝事件总体为减少趋势,但洪涝强度并没有明显的趋势;持续性干旱事件与洪涝事件多发区主要集中在黄土高原西北部和东南部。
刘宇峰原志华李文正孔伟张莉吴林
关键词:黄土高原
基于湿润指数的近55年安康地表干湿变化趋势及周期研究被引量:11
2016年
利用地表湿润指数,辅以线性趋势、累积距平、Morlet小波分析、M-K突变检验等气候诊断方法,分析了1959-2013年安康地表干湿变化趋势、周期性及突变特征,为认识全球气候变化的区域响应,改善区域农业生态环境等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1)1959-2013年,安康多年平均地表湿润指数在波动中略呈上升趋势(变化倾向率为0.07/10a)。(2)春季是近55 a相对湿润的季节,但有显著的趋干倾向;夏季也是相对湿润的季节,且有显著的趋湿倾向;秋季和冬季分别是最湿润和最干旱的季节。(3)地表湿润指数在年际和季节变化上存在多时间尺度周期振荡特征,其中年际地表湿润指数变化的第1主周期是28 a,而春、夏、秋、冬四季地表湿润指数变化的第1主周期分别是17a,28a,16a,21a。(4)地表湿润指数在近55 a表现出明显的突变。
刘宇峰原志华吴林张莉
关键词:湿润指数MORLET小波分析累积距平MANN-KENDALL检验
1954—2013年榆林极端气温变化趋势及周期振荡特征
2016年
基于榆林1954—2013年逐日气温资料,辅以线性趋势、累积距平、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榆林近60 a极端气温的变化趋势及周期振荡特征。结果表明:(1)极端气温极值指数(TXx和TNn)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且TXx经历了"下降—上升—下降—上升—下降"5个阶段的波动变化,而TNn具有波动下降和波动上升2个变化阶段。(2)极端暖指数(SU)为不显著的增加趋势,且经历了3次波动变化;极端冷指数(ID、FD)表现出显著的减少趋势,其中ID以分为波动上升、下降、上升3个变化阶段,FD则分为剧烈波动上升和剧烈波动下降阶段2个阶段。(3)极端暖指数(TX90、TN90)总体表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极端冷指数(TX10、TN10)则为显著的下降趋势;4种极端气温相对指数总体上均经历了2个变化阶段。(4)所有极端气温指数时间序列在近60 a均存在多时间尺度特征,其中TXx和TNn的第一主周期分别是31 a和22 a,SU、ID和FD的第一主周期分别是30 a、30 a和23 a,TX90、TX10、TN90、TN10的第一主周期分别是31 a、30 a、23 a和11 a。
刘宇峰郭玲霞原志华吴林
关键词:极端气温MORLET小波分析累积距平
1961—2013年山西省夏季旱涝急转时空演变特征被引量:8
2017年
研究旱涝急转现象对于区域农业生产以及夏季防汛抗旱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山西省16个气象站1961—2013年5—8月逐月降水资料,计算了夏季旱涝急转指数(DFAI),采用线性倾向法、M-K突变检验以及反距离权重空间插值法等方法分析了夏季旱涝急转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在年代际变化上,山西省夏季DFAI呈现不显著下降趋势,在1970年代前后分别以旱转涝和涝转旱事件为主;DFAI强度呈不显著下降趋势,旱涝转换强度总体减弱。DFAI在5—6和7—8月的正/负值(负/正值)变化表示夏季降水的涝转旱(旱转涝)特征。DFAI强度分别在1978和2005年发生突变。典型旱转涝年(1976年)DFAI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山西东北部、中东部及西南部地区,而典型涝转旱年(2002年)DFAI绝对值的高值区则主要分布在山西省中部地区;DFAI变化率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南北差异。旱转涝事件主要分布在山西东北部、中西部以及西南部地区,而涝转旱事件在东北—西南方向上总体表现为多—少—多的变化特点。
刘宇峰原志华郭玲霞孔伟张莉吴林
关键词:旱涝急转突变
基于地表湿润指数的1959-2014年陕西省地表干湿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15
2016年
基于地表湿润指数,辅以累积距平、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1959-2014年陕西省地表干湿的时空演变特征,为认识全球气候变化的区域响应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1)陕西年际地表湿润指数在波动中略呈下降趋势,其变化倾向率为-0.05·(10 a)^(-1),揭示地表有干旱化的发展趋势;季节变化上,春季相对干旱且有显著的趋干倾向,夏季最湿润且有趋湿倾向但并不显著,秋季相对湿润但有显著的趋干倾向,冬季最干旱但有显著的趋湿倾向。(2)年际地表湿润指数存在25~32 a、12~15 a、5~10 a三种尺度的周期变化,春、夏、秋和冬季亦存在多种时间尺度的周期性振荡。(3)在年际尺度上,1990年是一个显著的由湿转干的突变点;在季节尺度上,秋冬两季分别在1976年和2001年发生突变,而春夏两季不存在突变现象。(4)多年平均地表湿润指数具有南高北低、西南高东北低的空间分布特点;地表湿润指数变化倾向率的年际分布有显著的空间差异,绝大部分地区的湿润指数变化倾向率为负,且整体变干幅度-0.065·(10 a)^(-1)大于变湿幅度0.056·(10 a)^(-1);季节地表湿润指数变化倾向率亦具有明显的南北分异。
刘宇峰原志华封建民张莉吴林
关键词:湿润指数MORLET小波分析
近60a毛乌素沙地东缘主要气候要素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被引量:9
2016年
基于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提供的1954-2013年的气候资料,采用线性倾向分析、累积距平法、Morlet连续复小波变换等方法,探讨了毛乌素沙地东缘年均气温、年降水量和年均相对湿度的年代际变化、周期性及突变特征。结果表明:1)毛乌素沙地东缘的年均气温和年均相对湿度变化趋势较显著,气候倾向率分别是0.25℃/10a和-0.78%/10a,降水量变化呈微弱下降趋势(-7.74mm/10a),但趋势性变化并不显著。2)年均气温、年降水量和年均相对湿度在研究时域上均表现出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时间序列变化的主周期分别为16a、13a和18a。3)年均气温、年降水量与年均相对湿度相比,突变时间存在2a左右的滞后期;年均气温、年降水量与年均相对湿度在主周期时间尺度下,分别经历了5次、7次和4次正负位相循环,且在2013年以后的短时间尺度上分别处于偏低期、偏少期、偏干期。4)年均气温、年降水量和年均相对湿度在16a、13a和18a时间尺度上的位相结构变化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具体表现为气温偏高(低)年(代)对应着降水量和相对湿度的偏少/小(多/大)年(代)的变化规律。
刘宇峰杜忠潮原志华廖世芳吴林
关键词: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多时间尺度MORLET小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