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晶 作品数:30 被引量:154 H指数:9 供职机构: 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 中国沙漠气象科学研究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环境科学与工程 农业科学 更多>>
伊犁河谷“7.31”极端暴雨过程不稳定性及其触发机制研究 被引量:23 2019年 2016年7月31日至8月1日新疆伊犁河谷发生了一次极端强降水事件,多站突破降水极值。利用NCEP/NCAR 0.25°×0.25°再分析资料、中国地面卫星雷达三源融合逐小时降水产品及国家基本地面观测站逐时降水资料,通过天气研究和预报(WRF)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强降水期间大气的不稳定性及其触发机制,证实了不同尺度系统相互作用以及复杂地形的影响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极端暴雨形成的重要因子,并得出以下结论:(1)降水前河谷低层高对流有效位能积累,低层锋面东移触发对流有效位能释放,造成河谷第一阶段短时强降水天气;前期对流性降水释放湿对流不稳定能量,低层大气对称不稳定性逐渐增强,在对称不稳定作用下维持和加强了伊犁河谷第二阶段强降水天气。(2)第一强降水阶段期间大气低层为对流不稳定性层结,降水初期和第二阶段强降水期间大气均为条件对称不稳定性层结,对称不稳定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湿位涡斜压分量(Mpv2),其中降水初期低层Mpv2变化由大气的湿斜压性和低层水平风的垂直切变所造成,第二阶段强降水低层Mpv2变化主要由大气湿斜压性造成。(3)第一阶段强降水期间,低层锋面和地形抬升,垂直运动迅速发展,造成河谷南、北部山前降水;河谷东侧中尺度气旋在地形阻挡下稳定少动,是东部地区短时强降水天气发生的直接启动机制。第二阶段强降水期间,中、低层锋区叠加爬坡,冷锋锋生,中、低层风场辐合区叠加,河谷东北部形成垂直环流圈,上升运动进一步发展,是造成河谷第二阶段暴雨的重要原因。 刘晶 周雅蔓 杨莲梅 杨莲梅 刘雯关键词:伊犁河谷 暴雨 条件对称不稳定 触发机制 新疆地区多源降水融合试验 被引量:2 2020年 利用新疆地区2016年夏季(6—8月)近2000个区域自动站小时降水数据,以最新一代GPM(Global Precipitation Measurement Mission,全球降水测量计划)IMERG(Integrated Multi-satellite Retrievals for GPM)卫星降水产品为初始场,运用概率密度匹配与最优插值两步融合校正方法(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optimal interpolation,PDFOI),开展干旱区多源降水融合试验。首先,通过将实况观测与卫星反演降水进行概率密度函数(PDF)匹配,从而实现对IMERG降水的偏差订正;然后以偏差订正后的IMERG降水为初估场,实况降水为观测场,通过最优插值(OI)将偏差订正后的IMERG降水量估计值与雨量计实况相结合,最终得到经过两步校正后的新疆地区小时雨量数据。交叉验证结果表明,与雨量计实况和原始卫星降水数据相比,PDF-OI两步校正方法构建的融合降水不仅大大消除了系统误差,而且显著提高了数据精度。 卢新玉 刘艳 王秀琴 刘晶 魏鸣 宋志国 张迎新关键词:小时降水 伊犁河谷和天山北坡暴雨过程水汽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2017年 选取4次伊犁河谷、天山北坡暴雨天气过程,利用地面逐时降水、常规、NCEP/NCAR 1°×1°再分析及地基GPS遥感的大气水汽总量资料(GPS-PWV),通过合成分析方法得到暴雨期间大气环流的基本配置,阐明了伊犁河谷、天山北坡地区强降水期间环流形势及水汽输送的异同,结果表明:(1)强降水过程中暴雨区上空200 h Pa强辐散气流、500 h Pa槽前正涡度平流、西南气流利于垂直运动的发展,低层偏西、偏东和偏北气流为暴雨区提供水汽和不稳定能量,低层辐合、高层辐散,配合地形辐合抬升,上升运动进一步增强,造成强降水发生;(2)深厚的西西伯利亚低涡低槽系统移速缓慢,停滞时间长,造成强降水前暴雨站增湿时间更长,比较发现强降水发生前暴雨站GPS-PWV均存在1~3 d的增湿过程,暴雨期间测站GPS出现明显跃变,峰值可达到气候平均值的2倍左右;(3)GPS大气可降水量的演变与大尺度的水汽输送、聚集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但GPS高值区并不代表降水大值区,还应和动力热力等条件综合判断降水的强弱。 刘晶 曾勇 刘雯 杨莲梅关键词:暴雨 水汽输送 地基GPS 塔里木盆地及其周边地区大气可降水量分布及其与降水关系的研究 2024年 利用2018年7月至2022年6月塔里木盆地及其周边地区17部地基GPS水汽探测仪遥感的大气可降水量(PWV)资料、 14个地面气象站逐时和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塔里木盆地西部(区域A)和东部(区域B)PWV分布特征及其与降水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年平均PWV高值区主要集中于盆地北部和盆地西南部平原地区,海拔超过1300 m站点的PWV年平均值与海拔成反比,低于1300 m的低海拔地区PWV年平均值在10~12 mm。夏季测站PWV平均值是春、秋季节的2倍。(2)区域A和区域B PWV月变化呈单峰型分布,分别在8月和7月达到峰值。区域A有、无降水日PWV均在23:00(北京时,下同)达到日峰值。区域B有、无降水日PWV日峰值出现时间相差5 h,分别出现在11:00和17:00。(3)区域A和区域B多数测站ΔPWV(PWV与PWV月平均值差值)峰值分别在降水开始前0~1 h和降水开始时刻前后1 h出现。春季区域B降水前PWV跃变程度较区域A更剧烈,夏季各区域σPWV(PWV与PWV月平均值倍数)提前降水开始时刻1 h、 5~6 h达到1~1.8倍的天气过程较其余时次偏多。秋季和冬季区域BσPWV分别集中在1.4~2.0倍和1.6~2.4倍。(4)海拔高于1400 m测站的5-6月、 7-8月PWV值达到10~20 mm和15~25 mm,对应降水结束时刻。海拔低于1400 m测站5-8月降水结束时刻PWV值逐渐由15~25 mm增至25~35 mm。 刘晶 刘兆旭 杨莲梅 杨莲梅关键词:塔里木盆地 地基GPS 大气可降水量 降水 中昆仑山北坡极端暴雨对流—对称不稳定性及其触发机制分析 2024年 本文利用ERA-50.25°×0.25°再分析资料,通过计算2020年5月6~7日中昆仑山北坡极端暴雨天气过程中湿位涡和锋生函数,给出暴雨过程大气不稳定性演变特征,明确锋面系统在对流触发中的作用,并得出以下结论:(1)本次中昆仑山北坡暴雨期间,200 hPa高空两支急流造成辐散叠加区,500 hPa中亚低涡、高原北部切变线缓慢移动过程中,配合低层700 hPa地形辐合抬升、地面高压前冷气团与塔里木盆地暖气团交汇,为中昆仑山北坡浅山区云团发展提供有利的动力、热力条件。(2)暴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EP1)于田至且末一线降水期间,对流层低层暴雨区为对流不稳定大气层结;第二阶段(EP2-1)策勒地区短时强降水期间,策勒对流层低层逐渐由对流不稳定大气转为条件对称不稳定大气层结,对流层低层Mpv2变化由大气的湿斜压性和低层水平风的垂直切变所造成;受前期降水和凝结潜热释放影响,第二阶段(EP2-2)策勒至洛浦一线低层增暖增湿,对流层低层转为对流不稳定大气层结。(3)地形辐合抬升是第一阶段降水中尺度云团生成的主要原因,低层冷锋锋生触发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且末附近云团迅速发展,同时塔里木盆地气流沿地形爬坡至高原北部,在500 hPa附近冷锋锋生,与高原北侧暖锋短时间对峙形成冷式锢囚锋,锋面附近垂直运动增强使得对流云团快速发展,与且末附近对流云团合并加强,造成第一阶段(EP1)于田至且末一线降水天气;第二阶段(EP2-1)策勒短时强降水期间,对流层低层700 hPa冷锋锋生,云团移动方向暖湿入流气流与云下蒸发和云后入流冷气团相遇,暖气团沿底层冷池进一步爬升,使得云团迅速发展至成熟阶段,造成策勒地区出现短时强降水天气;随着中亚低涡逐渐进入研究区,对流层低层—中层冷锋锋生,进一步加强了上升运动的发展,是第二阶段(EP2-2)策勒至洛浦一线持续性降水� 周雅蔓 刘兆旭 刘晶 杨霞 张萌 周玉淑关键词:暴雨 触发机制 2005—2020年新疆雷电灾害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022年 利用2005—2020年新疆雷电灾害统计数据及2013—2020年新疆闪电定位监测数据,从雷电灾害发生的行业分布、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角度,对新疆2005—2020年雷电灾害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005—2020年新疆共发生雷电灾害事件154次,导致82人伤亡,近16 a雷电灾害事件呈逐年递减趋势,其中月分布高发期在4—8月,这与新疆的雷电月活动规律一致。(2)雷电灾害空间分布特征和地域有很大的相关性,雷电灾害主要集中在北疆阿勒泰地区、塔城东南部地区以及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县市一线,而南疆的雷电灾害数量基本上很少。(3)雷电灾害事件主要发生在农村,占雷电灾害事件总数的62.3%。雷电灾害事件造成的行业受损比例由多到少依次是民用电子设备、工厂设备、电力设备和建筑物。本研究结果可为新疆防雷减灾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刘兆旭 刘晶 范子昂关键词:地闪活动 一次中亚低涡造成的天山北坡暴雨GPS大气水汽总量演变特征 被引量:18 2017年 2015年6月26—28日中亚低涡造成天山北坡出现暴雨天气,本文利用常规观测、NCEP再分析资料及9站地基GPS遥感的大气水汽总量资料(GPS-PWV)对这次天气过程水汽特征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1)降水前,500 hPa阿拉伯海水汽经青藏高原向中亚低涡输送,低涡增湿明显;降水期间,500 hPa低涡向北移动并减弱成槽东移,700 hPa孟加拉湾经四川盆地、河西走廊的偏东水汽输送通道建立,与低涡自身偏南(东南)气流在暴雨区上空汇合,暴雨区中低层增湿剧烈;(2)深厚低涡造成的强降水前测站GPS-PWV均存在1~3 d增湿过程和1~2次跃变过程,强降水发生前GPS-PWV跃变均超过5 mm·(4 h)^(-1);(3)在同样水汽输送、辐合条件下,干旱区测站GPS-PWV急剧增幅越大,地面雨强越强,在一定程度上,水汽输送和水汽的辐合与GPS的剧增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4)中亚低涡造成的乌鲁木齐强降水发生前4~5 h的GPS-PWV增幅达到4 mm以上,GPS-PWV峰值往往达到气候平均值2倍左右。 刘晶 杨莲梅关键词:暴雨 地基GPS 乌鲁木齐“4.24”短时降水和冰雹中小尺度特征对比分析 被引量:11 2018年 利用常规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微波辐射计、风廓线雷达、GPS大气可降水量及卫星红外云图资料,对2016年4月24日清晨和傍晚乌鲁木齐分别出现的短时降水和冰雹天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短时降水和冰雹天气均与500 hPa中纬度低槽东移有关,短时降水发生在500 hPa槽底偏西急流、低层偏北气流形势下;冰雹发生在高、低空一致西北急流形势下。(2)在低空急流触发下产生短时降水,降水期间存在远距离水汽输送;乌鲁木齐前期短时降水是冰雹发生前低层增湿的主要原因,低空急流向底层下传是冰雹触发的关键因子。(3)短时降水和冰雹均发生在中尺度对流云团TBB梯度最大处;冰雹云内上升气流异常强盛,其温度和水汽密度廓线陡升较短时降水期间更加剧烈。 刘晶 于碧馨 赵克明 杨莲梅关键词:冰雹 低空急流 2016年伊犁河谷大气可降水量变化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12 2019年 利用NCEP/NCAR0.25°×0.25°再分析资料,ERA-Interim0.5°×0.5°再分析资料,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伊犁河谷3个地面观测站逐时和逐日降水及地基GPS大气可降水量(简称“PWV”),对各测站PWV时间变化及其与降水关系进行分析,明确了各站不同降水情况下及不同季节PWV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各站PWV月际变化呈单峰型分布,谷值出现在1月,7月达到峰值,其中伊宁站2—9月(除7月)PWV与同期降水量变化一致,10—12月呈反向。(2)各站春、夏季平均PWV日变化曲线呈双峰型,春季各站峰值出现在17:00和00:00前后,较夏季峰值出现时间晚2~4h;秋季新源站PWV日变化曲线呈单峰型,其他两站PWV呈双峰型分布;冬季各站PWV日变化曲线均呈单峰型特征。随着测站海拔高度的增加,PWV日变化幅度逐渐增大。(3)PWV与降水有密切关系,PWV最大值出现时间超前降水0~3h、5h和7~9h发生频次最高,春、夏、秋、冬各季节降水分别主要发生在PWV最大值出现后0~3h、0~2h和5~7h、0~3h和7~9h及0~1h。不同降水情况下各站PWV值存在显著差异,海拔越高的测站差异越不显著。(4)降水发生前PWV增大与对流层低层水汽输送和水汽流入有关;降水期间不同影响系统、不同水汽输送造成的PWV增大时间和峰值有所不同,降水开始时间与PWV峰值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降水期间暴雨区水汽垂直输送明显,对流层中、高层云形成云冰水聚集区,PWV有明显跃变,存在水汽的快速聚集过程,造成测站短时强降水天气。 刘晶 周雅蔓 杨莲梅 杨莲梅关键词:伊犁河谷 地基GPS 降水 大气可降水量 基于地基GPS-MET水汽探测仪的大气水汽监测预警平台设计与实现 2022年 地基GPS大气可降水量具有较高的时、空分辨率,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探空资料的不足,且具有较高的准确性。高精度和高时、空分辨率的水汽资料的应用对于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定量降水预报准确率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能高效、便捷地将地基GPS大气可降水量资料应用于业务工作中,根据新疆强降水天气预报预警业务及科研需求,搭建了“基于地基GPS-MET水汽探测仪的大气水汽监测预警平台”,该平台以虚拟服务器为硬件支撑,系统采用B/S体系架构,基于Web GIS可视化技术,实现了GPS测站数据监测、产品查询和展示功能,可以满足PWV水汽阈值预警提示、资料导航查询等应用需求,为新疆强降水预报预警及干旱区水汽精细化特征研究提供了数据及数据库服务。 刘兆旭 刘晶 宁金鸽 李晨 柳玲玲关键词:地基G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