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伟

作品数:4 被引量:36H指数:2
供职机构: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西医结合科研计划课题天津市卫生局科技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手术
  • 2篇外周
  • 2篇外周血
  • 1篇端粒
  • 1篇端粒长度
  • 1篇血白细胞
  • 1篇血压
  • 1篇预后
  • 1篇乳腺
  • 1篇乳腺纤维
  • 1篇乳腺纤维瘤
  • 1篇入路
  • 1篇手术后并发症
  • 1篇手术入路
  • 1篇术后
  • 1篇术后并发
  • 1篇术后并发症
  • 1篇术前
  • 1篇通气
  • 1篇通气策略

机构

  • 4篇武警后勤学院...

作者

  • 4篇刘伟
  • 3篇周广磊
  • 3篇赵跃
  • 2篇孙甲甲
  • 2篇陈旭义
  • 1篇孙圣凯
  • 1篇鲁会卿
  • 1篇吴凤云
  • 1篇李宏
  • 1篇王英楠
  • 1篇高艺凡
  • 1篇闫海洋

传媒

  • 2篇广西医学
  • 1篇齐鲁医学杂志
  • 1篇临床军医杂志

年份

  • 3篇2018
  • 1篇201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高血压大鼠肝脏组织及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及其相关性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高血压大鼠外周血白细胞和肝脏组织端粒相对长度及二者相关性。方法将1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高血压组和对照组各8只。高血压组采用双侧肾动脉后支结扎以及结扎后喂食8%NaCl饲料的方法构建高血压大鼠模型,对照组用标准饲料进行喂养。饲养4个月后比较两组大鼠肝脏组织及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并分析高血压大鼠外周血白细胞端粒与肝脏组织端粒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组大鼠肝脏组织及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均短于对照组(均P<0.05),高血压组大鼠外周血白细胞与肝脏组织端粒长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高血压大鼠外周血白细胞及肝脏组织端粒长度明显缩短,两者存在一定相关性。
刘伟闫海洋赵跃周广磊孙甲甲王英楠陈旭义张婷孙圣凯
关键词:高血压端粒长度外周血白细胞肝脏组织
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结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探讨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结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7例行结肠癌根治术的Ⅰ~Ⅲ期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的NLR最佳截断值,将患者分为高NLR(≥2.75)组93例和低NLR(<2.75)组104例。比较两组患者间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率。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结果与低NLR组比较,高NLR组肿瘤直径更大,组织分化程度和5年生存率更低(均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癌胚抗原水平、分化程度和NLR是结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NLR升高的结肠癌患者预后更差,其可结合组织分化程度、癌胚抗原等指标对患者预后进行评估。
刘伟黄景昊赵跃周广磊陈旭义李云超吴凤云
关键词:结肠癌预后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腹部术后老年人肺部并发症影响
2016年
目的观察全身麻醉时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LPVS)对老年腹部手术病人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Ⅱ~Ⅲ级、择期行腹部手术病人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随机分为LPVS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LPVS组:机械通气模式为间歇正压通气,潮气量(VT)为6~8 mL/kg(理想体质量),呼吸频率(RR)12~18min^(-1),吸呼比(I∶E)为1∶2,呼气末正压(PEEP)1kPa,30 min给予一次肺复张(AR);对照组VT10~12mL/kg,I∶E=1∶2,PEEP为0kPa,不给予AR。观察两组病人于麻醉前(T1)、机械通气1h(T2)、拔管后5min(T3)、拔管后1h(T4)、术后24h(T5)的动脉血气分析情况、氧合指数(PaO_2/FiO_2)、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_(A-a)O_2)及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LPVS组T2、T3、T4、T5时点PaO_2/FiO_2升高,P_(A-a)O_2降低(t=2.27~6.58,P<0.05);术后7d内,对照组PPCs发生率与LPVS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95,P<0.05)。结论 LPVS能有效改善老年腹部手术病人氧合情况,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鲁会卿高艺凡于艳宏周文昱刘伟李宏
关键词:肺通气手术后并发症老年人
不同路径手术在乳腺纤维瘤患者中应用研究被引量:28
2018年
目的探讨不同路径手术在乳腺纤维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乳腺纤维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盲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常规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多发性纤维瘤进行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治疗,单发用常规入路治疗;常规组均用常规入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乳腺外形评分、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治疗总满意率、疗效、并发症及1年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手术用时明显短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乳腺外形满意评分、VSS评分及治疗总体满意率均优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39/40),明显高于常规组的82.5%(33/4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并发症发生,但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及1年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能提高多发性乳腺纤维瘤疗效;应根据患者纤维瘤发生情况选择恰当的入路,以减少瘢痕,提高患者满意度和疗效。
孙甲甲黄景昊刘伟赵跃周广磊
关键词:乳腺纤维瘤手术入路切口疗效满意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