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云林
- 作品数:6 被引量:21H指数:4
- 供职机构:福建省立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科学技术厅重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晚期大肠癌的病性证素与外周血p53、nm23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初步探索晚期大肠癌常见病性证素及其与外周血p53、nm23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运用"证素辨证"的方法,对120例晚期大肠癌患者进行病性证素辨证,检测其中90例晚期大肠癌患者的外周血p53、nm23的表达水平,研究该病种常见病性证素与外周血p53、nm23基因表达的关系。结果①气虚、血虚、湿、热为其主要的病性特征,阳虚、阴虚、血瘀、痰、气滞也较为多见。②血瘀证素组的外周血p53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实证证素组(P<0.05),而nm23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其他实证证素组(P<0.05);阳虚、阴虚证素组的外周血p53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气虚、血虚证素组(P<0.05),而nm23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气虚、血虚证素组(P<0.05)。结论气虚、血虚、湿、热为晚期大肠癌主要的病性特征;血瘀、阳虚、阴虚各证素组与外周血p53、nm23基因表达水平的比较上存在有明显的差异。
- 崔同建陈香莲蒋云林戴永美张桂枫陈峥郑建萍
- 关键词:大肠癌病性证素P53NM23
- 晚期结直肠癌的中医病位证素与外周血p53、nm23的关系探讨被引量:4
- 2011年
- 结直肠癌是临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西方发达国家其发病率处于第三位,而我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态势.目前已经成为影响中国人健康的重要杀手之一。其发生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致癌过程.国内外学者对结直肠癌的中医证型研究相对不多.故本研究采用证素辨证积分的方法,从外周血p53、nm23基因的客观指标角度探讨晚期结直肠癌病位证素可能存在的病理基础。
- 崔同建陈香莲焦军全蒋云林戴永美张桂枫陈峥
- 关键词:晚期结直肠癌中医证素P53NM23
- 大肠癌中医证型与ERCC1基因多态性的相关研究被引量:10
- 2012年
- 目的探讨大肠癌中医证型与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ing 1,ERCC1)C8092A和C19007T两个位点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99例大肠癌患者经中医辨证分为湿热蕴结、气滞血瘀、脾肾阳虚及肝肾阴虚4个证型。应用PCR扩增和直接测序法检测患者外周静脉血ERCC1C8092A和C19007T两个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在大肠癌各证型的分布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ERCC1C8092A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各证型间的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RCC1C19007T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各证型间的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湿热蕴结型与气滞血瘀型、脾肾阳虚型与肝肾阴虚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蕴结型与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滞血瘀型与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CC1C19007T基因多态性可能与大肠癌中医证型有关,需要进一步研究。
- 崔同建陈义乾戴永美蒋云林陈峥张桂枫
- 关键词:大肠癌中医证型基因多态性
- 大肠癌患者手术前后和复发转移不同时期外周血MDR-1基因表达的研究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探讨大肠癌患者术前、术后和复发转移时外周血MDR-1mRNA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7月至2010年5月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术前(n=30)、术后(n=33)和复发转移(n=28)大肠癌患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不同时间点患者的外周血MDR-1 mRNA并进行比较。结果 MDR-1基因和内参β-actin基因扩增良好,扩增效率分别为92.8%和105.7%。实时定量PCR检测显示MDR-1基因扩增产物具有高度特异性。大肠癌术前患者外周血中MDR-1mRNA相对表达量为0.565±0.069,术后患者为0.271±0.0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转移大肠癌患者MDR-1mRNA相对表达量为1.458±0.254,明显高于在术前及术后大肠癌患者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肠癌患者外周血MDR-1 mRNA表达水平在不同时间点存在差异,不同时间点检测外周血MDR-1 mRNA表达对制定临床治疗策略有指导意义。
- 崔同建戴永美陈义乾蒋云林李德育陈静波郑建萍
- 关键词:大肠癌实时荧光定量PCR
- 大肠癌脾虚证与外周血VEGF、EGF基因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通过研究大肠癌脾虚证与外周血VEGF、EGF基因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探讨病与证的内在联系及证的物质基础。方法选择初次诊断为大肠癌的患者59例,其中脾虚证28例,非脾虚证31例,共为实验组,并设对照组30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大肠癌脾虚证、非脾虚证及对照组外周血VEGF及EGF基因表达水平。结果实验组VEGF、EGF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非脾虚证组VEGF、EGF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脾虚证组(P<0.05)。结论 VEGF、EGF可作为早期大肠癌的辅助检测指标,有利于早期诊断大肠癌;大肠癌脾虚证与VEGF、EGF基因表达水平差异有关,VEGF、EGF基因的低表达水平可能是大肠癌脾虚证的分子生物学特征之一,VEGF、EGF基因表达差异可作为大肠癌脾虚证的客观量化的参考指标之一。
- 崔同建孔祥训蒋云林李德育陈静波陈峥张桂枫
- 关键词:大肠癌脾虚证VEGFEGF基因表达
- 复发转移大肠癌血瘀证与外周血PTEN、CD_(44)基因表达相关性分析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探索复发、转移大肠癌血瘀证与外周血PTEN、CD44基因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对62例复发、转移大肠癌患者进行证素辨证,同时应用Real-time PCR检测其外周血PTEN、CD44基因表达。结果①外周血PTEN、CD44基因表达与大肠癌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细胞分化程度具有相关性(P<0.05),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无关。②血瘀组的外周血PTEN基因表达显著低于非血瘀组(P<0.05),CD44基因表达显著高于非血瘀组(P<0.05)。③各血瘀级别的证素积分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但外周血PTEN、CD44表达水平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复发、转移大肠癌血瘀证患者与外周血PTEN、CD44的表达存在相关性,各血瘀级别的证素积分比较有显著差异。
- 崔同建陈香莲蒋云林戴永美张桂枫陈峥郑建萍
- 关键词:大肠癌血瘀证证素PTENCD44